工厂大气污染现状及控制策略
2015-01-30赵永军
赵永军
(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渭南 714101)
目前,国内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800余吨,烟尘排放量1100余吨,工业粉尘排放1100余吨。导致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便是城市工业的大力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更是给大气污染雪上加霜。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SO2、SO3及NO2等,排入空气后与之混合便会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若工业排放粉尘的直径小于5μm,便可长期漂浮在空气中随呼吸进入人体。由此可见,解决环境污染中的大气污染问题已经变得刻不容缓,我们必须站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合理、有效的防止措施,优化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
1 工厂大气污染类型
1.1 二氧化氮排放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第三次修订中将我国二氧化氮二级标准年日均值由原先的80mg/m3修订为40mg/m3[1]。据卫星探测数据显示,我国沿海地区及东部许多城市都面临着二氧化氮的大面积污染,并且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此外,据环境保护相关部门通告,我国在2011年上半年针对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检测结果显示,仅仅只有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不降反升,增长了6.17%。
1.2 颗粒污染物
2011年的全国城市环境调查中我国55.8%的城市PM10浓度为 70μg/m3~100μg/m3,而 19.7%的城市 PM10浓度都大于100μg/m3(正常值为0μg/m3~100μg/m3)。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评定标准来划分,我国大多数城市PM10浓度都已经二级超标了,全国仅有南部及西南部的少数城市达到了二级标准,而达到以及标准的城市在全国仅占2%。随着近年来PM10中细颗粒物比例的增高,无疑增加了对颗粒物污染控制的工作难度。
2 工厂大气污染控制策略
2.1 利用各种治理技术控制污染物
2.1.1 烟尘治理技术
我国现有除尘设备主要包括4种:(1)机械除尘器。利用重力和离心力等机械力将气流中的烟尘、粉尘分离出来,从而实现净化空气的效果。最常用、最廉价且操作简便的方法是沉降室,在对于5μm以上的尘粒去除上,可达到50%甚至80%的去除率。(2)湿式洗涤器。其原理是利用喷水法将大气中的尘粒沉涤出去,现有设备主要是喷雾塔式、离心洗涤器、填斜塔式等,对于直径大于10μm的尘粒,采用离心式洗涤分离器,可以达到90%左右的去除率。(3)过滤式除尘器。除尘效率与其他设备相比较高,应用最多是袋式滤尘器,针对直径约1μm的尘粒,其去除率最高时可接近100%。(4)静电除尘器。原理是利用高压直流电吸收电荷的特点,将气流中的尘粒去除。对于直径很小的尘粒来说,这种方法具有很高的去除率,两者具有正相关性,且这种方法并不受尘粒密度及气流量大小的束缚。
2.1.2 二氧化硫治理技术
我国二氧化硫治理技术主要包括重油脱硫和烟气脱硫。重油脱硫法主要是加氢脱硫催化法,将重油里硫化物分子中的碳硫键断裂,使其中的硫转变成为气体或者简单的固体化合物,以便于从重油中分离出来。烟气脱硫法则分干法、湿法两种,湿法是将混杂在烟雾中的二氧化硫及三氧化硫转变为液体或固体化合物后再从其中分离出来。但湿法也存在着缺点,在脱硫后烟气温度下降,湿度增大,在排出后烟气难以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影响扩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以使用固体粉末等作为催化剂来对烟气实施脱硫,这种方法便称为干法脱硫。
2.2 大力推广普及清洁生产
最初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作为代价的,致使如今许多不可逆环境破坏问题的产生。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末端治理引起的过度投入和二次污染带来的大气环境风险。实行清洁生产新型工业模式,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工人的操作和施工环境,还可以提升工厂自身的社会公众形象,在环境的保护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方面展示出特有的优势,对促使工厂的健康、科学发展及日后的不断壮大都有很大的帮助。
2.3 做好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要想更好的开展我国空气污染的防控工作,必须全面深入做好城市大气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加快环境保护的脚步,做好大气污染防控工作,全方位的改善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的质量。例如,可在全国一级城市工厂或中小型工厂中大力推广区域性大气污染的防控措施,通过采用特殊区域特别防治政策、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转让、排污交易和控制污染物总量等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大气污染的排放数量,保证工业区烟气排放限制工作的落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3 结语
总之,我们必须严格遵照要求来实施各项行政手段,通过各部门相互协作配合,处理环境保护中的各类矛盾、协调各类因素,从以往的环保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分析和总结,才能逐渐完善我国大气环境的保护管理措施,从而真正做好工厂大气污染的防控工作。
[1]康彩霞,田富姣.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论述[J].科技风,2014,(10):126-127.
[2]李纪峰.试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形势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4,(06):28-29.
[3]张庆阳,等.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有关研究[J].气象科技.2001(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