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主要景观生态河道的水污染研究
2015-01-30刘洪
刘 洪
(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14)
水是人类必需的自然资源,一切生产生活都需要水,离开水人类将不能生存。虽然水资源是如此重要,我们却没有对其进行很好的保护,导致水污染严重。如今水污染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如何治理水污染,还城市一个纯净的水源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1 生态河道水污染概述
1.1 水污染原因
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具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工业废水,它包括制造采矿和工业生产活动以及其他非生活污水的废水。且工业引起的水污染是所有水污染中最严重的,它含的污染物多,不易净化处理也比较困难。不同工厂因生产的产品不同其污染物也不同,除了排出的废水,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源。第二类是生活污水,来自居民楼、写字楼、商业设施等的卫生污水,如下水道污水和餐饮污水等。第三类是农业污水。农民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其大部分无法被吸收,残留在土壤或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流进地表水形成污染。
水污染具体的污染物有病原体污染物、耗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有毒污染物、无机污染物等。病原体污染物:来自饲养场、屠宰场和医院排出的污水,其中含有各种病原体。人们引用了这种含有病毒的水会得许多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痢疾和病毒性肝炎等。
1.2 我国水污染现状
我国水资源概况:我国大小河川总长42×104km,湖泊7.56×104km,占国土总面积的0.8%,水资源总量28000×108m3,人均2300m3,只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居121位,为13个贫水国之一。目前中国640个城市有300多个缺水,2.32亿人年均用水量严重不足。我国污水、废水排放量每天约为1×108m3之多。一项调查表明,全国目前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77亿元。我国的污水排放量远超环境容量的承受能力,我国环境容量承受力约为740×104t,但实际污染排放量达3000×104t;氨氮环境容量不到30×104t,实际排放量达179×104t,排污量超环境容量数倍。我国环境容量承受力约为740×104t,但实际污染排放量达3000×104t;氨氮环境容量不到30×104t,实际排放量达179×104t,排污量超环境容量数倍。
2 治理生态河道水污染的措施
2.1 污染源控制措施
要有效地治理水污染究其根本要从污染源着手。污染源主要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施肥。生活污水:对于出自建筑群的污水应该完善其排水系统,输送污水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并开发污水处理的新技术。对于零星分布的建筑物排出的污水,应就地修建处理设施,如地下如让渗滤处理系统。工业废水:对于工业废水的防治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把有害物质消灭在生产系统之中。采用清洁生产,用低污染的原料代替高污染材料。严格按照国家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标准,做到达标排放。农业施肥:应控制施肥量,减少肥料流失,进行绿色生产,改变耕作方式。对于生活垃圾,禁止向河中倾倒,避免水污染。
2.2 再生水循环利用
促进再生水利用,加大再生水循环利用力度,实现污水总量的减排。以缺水及水污染严重地区城市为重点,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工业生产、城市绿化、居民生活、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用水,要优先使用再生水。据了解,国际先进水平水循环利用次数可以达到9次,我国目前仅有1.3次,潜力巨大。因此把工业生活污水变成新的水源,是解决我国水脏和水少的资源的有效手段。通过建设再生水回用工程,使再生水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未被利用的再生水通过水质净化后再排回原河道。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做好拦截、储存和回用的工作。
2.3 工程技术措施
工程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工业行业结构调整,加强对达标废水的深度处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对小城镇环境保护的力度。根据十五计划,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发展新兴技术,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和设备,最大程度减少水源的浪费和污染物的产生。加大对企业的检查力度,巩固治污成果,让污染处理发挥更大的作用。改善农业灌溉技术,普及节水农业,控制花费、农药的使用量,加大对农业污染的管理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工艺的改进,推进污水回用工程。对于污水处理不达标的排污大户,要求其停改整顿,达到标准后再重新生产。
2.4 法制措施
对于水资源保护法律体系,要做到有法可依。我国现有的法律是《中华人们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但此法仍有许多缺陷,因此要积极推进使资源保护法规的完善,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确保防止污染措施的有效进行。通过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 结语
我国对水污染防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但通过对生态河道水资源的保护,水污染得到控制,逐渐达到水生态的恢复目标。相信在未来的不久,水生态能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
[1]李学平,李甲亮,任加云.生态城市主要景观生态河道的水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S2).
[2]倪深海.半湿润地区水生态环境恢复研究[D].河海大学,2003.
[3]倪晓.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及水质综合改善方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