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5-01-30邵青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恩格斯共产主义生产力

邵青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部队政工系,上海200433)



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邵青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部队政工系,上海200433)

从人道主义出发对旧社会的道德谴责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注重用唯物史观解释社会实践,从而把人类道德理想的实现与生产力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将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共产主义是最无愧于人的本性的社会,是最道德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使之无愧于人的本性,是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想的最集中体现。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想,不仅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而且对今天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想;道德批判;唯物史观;共产主义

道德理想作为理想人格和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是个人和社会道德的最高境界。它一方面体现了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另一方面这种理想的社会道德又通过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理想人物及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体现出来,是两者的统一。以人的解放为目标,消灭奴役人的旧社会,建立最无愧于人的本性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的使命。实现解放全人类作为人类社会至高至善的道德理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想,不仅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而且对今天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德理想与道德批判

道德批判,尤其是对旧社会的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从人道主义出发对旧社会的道德谴责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理论的逻辑起点。离开对资本主义社会不人道现实的道德谴责和对人道主义理想在共产主义彻底实现的道德期许,就根本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被奴役、不自由的谴责与拒斥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批判的重要内容,而且贯穿在他们的全部历史观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竞争所造成的极端不道德性,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本质特征是:第一,它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利害关系、金钱关系和利己主义关系;第二,它使个人受剥削并受资本统治,从而使个人失去自由和个性;第三,每个人不能平等地得到或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而使社会发展以牺牲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代价。

对于各种资产阶级理论一向鼓吹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抽象道德概念,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是持批判态度,认为这些概念不过是虚幻的影子,绝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现实。“‘正义’‘人道’‘自由’等等可以一千次地提出这种或那种要求,但是,如果某种事情无法实现,那它实际上就不会发生,因此无论如何它只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1](P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有制关系决定了人们的经济地位,也规定了平等的性质。在存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社会里,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声称平等是人的自然法权所要求的普遍正义,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予以毫不留情的揭批,强调“平等观念什么都是,就不是永恒的真理”。[2](P117)

在一般哲学家眼里,往往把社会问题归结为个人道德问题,从而用个人道德解释社会,把人道主义和理想道德实现的希望寄托在对人的道德说教上,试图通过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念来消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不道德现象。他们从维护既定社会的稳定需要出发,研究用什么样的道德规范才能使人的行为合乎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改造人、规范人;或者把社会问题归列为政治问题,试图通过政治哲学研究找到通过改善政治状况消除社会的不人道和不道德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则与之相反,他们从人的个性自由、人的需要出发看社会,强调为了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社会应该是有道德的社会,不应该侮辱人、奴役人、遗弃人和蔑视人。与空想社会主义者及费尔巴哈热衷于一般的、抽象的道德说教、“类本质”等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道德说教、哲学批判以及从道德原则出发的政治设计的空想性、苍白无力和唯心主义性质,从对资本主义国家种种社会不公、物对人的奴役、道德沦丧等现象不满出发,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社会的批判与改造上。正如马克思所宣告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P506)这里所说的“改变世界”,一方面是指社会革命,另一方面是指在劳动实践中发展物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与形形色色唯心主义哲学的区别就在于它否认道德对于现实物质生活的独立性,否认道德教化可以改造社会不破不立,彻底的“破”是为了全新的“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必须对不合理的旧社会进行彻底道德批判,批判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理想的新社会。打破这个不合理的旧社会是最急迫的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上个体的道德才能够顺其自然地实现。如果说以往道德理论要用道德理想改造个人,马克思恩格斯则是要用道德理想改造社会,进而改造整个人类。“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3](P506)旨在改造社会使之成为道德的、服务于个人的需要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精神。

二、道德理想与唯物史观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批判资本主义罪恶,但是作为坚定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们又绝不止步于此。在他们看来:道德标准归根到底是由与生产力的水平相一致的、人们获得物质利益的方式决定的。仅仅把旧制度的罪恶诉诸道德和法的做法,“在科学上丝毫不能把我们推向前进;道义上的愤怒,无论多么入情入理,经济科学总不能把它看做证据,而只能看做象征”。[4](P89)他们深刻地指出,人们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在“把一切正义‘措施’都化为灰烬的‘经济规律’”[5](P351)的作用下,自由、平等、人权等种种纯理论或道德上的抽象概念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唯物史观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又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水平,从而也决定了包括道德在内的意识形态的层次和实现进程。唯物史观认为,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道德产生的根源,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与政治观点、法律观点、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一样,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6](P591)因此,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尽管良心、理性或仁善是人类社会一直以来的道德理想,但道德始终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经济关系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根据一定善恶观念所确定的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也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某一种行为,在今天看来可能是极不道德的,不合道义的,但在当时却是与生产力的水平相一致因而可能是最合乎道义的,亦即公平正义等道德尺度应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牢固地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从唯物史观立场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注重用社会实践解释生产力的发展,用生产力的发展解释社会和社会的政治生活,进而解释每个个人及其道德,因而关注的不是个人道德,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而是社会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他们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政治建设和个人的道德修养上,而是放在改造世界上,既包括在社会实践中发展生产力,也包括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造社会关系。他们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其整个理论体系的立足点和逻辑展开的基础,对人类史上种种虽不道德但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制度做出客观而中肯的评价,从而把人类道德理想的实现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将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马克思恩格斯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人类解放视为自己的使命,但身为历史唯物主义者,虽然他们从道德角度评价某种社会制度,却从不认为道德是决定一种社会制度能否存在的根据。相反,“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任何社会制度都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相对于生产力发展的这个阶段而言,它的产生与存在都是合理的,即使有严重的道德问题,也不会因此而灭亡。只有当新的物质生产力出现以后,旧的社会制度以及作为其基础的生产关系,才丧失了自己的历史合理性,它的道德问题也才成为不可容忍的。对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对“理性化为无稽,幸福变成苦痛”的日益觉醒的认识,只是一种征兆,表示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同时这还说明,用来消除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或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本身中。这些手段不应当从头脑中发明出来,而应当通过头脑从生产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7](P547)因此,当资本主义的生命力还没有耗尽因而还有历史合理性的时候,尽可能地增加其道德合理性,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是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的。

三、道德理想与共产主义

实现道德理想,归根结底是解放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想是从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出发,在批判资产阶级的正义观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阶段,是最符合人的本性从而最符合人的道德理想的社会。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在这样的社会状态里,自由、公正、平等、人权等道德才真正实现,同时,也才完成了其使命,被放入历史回忆的废物库。“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2](P582)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的奋斗目标,这样一种美好的理想又如何实现呢?共产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马克思把道德理想核心价值的平等和自由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地基之上,指出无产阶级实现自由和平等的现实之路。“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它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它是资本主义所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8](P25)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对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的几个条件做了说明:一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相对立;二是个别工厂中的社会化组织和整个生产中的社会无政府状态相矛盾;三是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供过于求、生产过剩、市场盈溢、十年一次的危机、恶性循环。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的荒谬程度就会表现为: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形式,而资产阶级已经暴露出它没有能力继续管理自己的社会生产力。矛盾的解决就是: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使生产资料摆脱它们原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质有充分的自己得以实现。“从而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生产的发展使不同社会继续存在成为时代错乱。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7](P566)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阶段,他们不但批判它的不道德,而且努力证明资本主义终将灭亡,它的丧钟已经敲响。科学理性和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因而共产主义这种道德理想必定会成为现实。在人道主义与科学理性的结合基础上所产生的共产主义不仅是至善的道德,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指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四、现实意义

共产主义作为人的道德理想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结合的产物,既令人向往又令人信服,具有巨大的力量,是最符合人类本性、最道德的社会。它因与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结合在一起而体现出科学性,更增加了其感召力。这一美好的理想与科学理论武装自产生以来,就成为被剥削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进行革命实践、寻求自身解放的一面光辉的旗帜、一盏指路明灯,释放出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鼓舞和支持着人们为了正义事业而奋斗。

正是出于对这一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坚持,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中,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百折不挠,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这也有力地证明了共产主义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是复杂的,欧洲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在英、法、德等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而是首先出现在俄国。马克思恩格斯按照唯物史观,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和体制的特征提出了科学的设想;另一方面他们又告诫人们:未来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9](P693)正如恩格斯在谈到《资本论》第一卷时提醒人们的:如果谁想在这本书中寻求“共产主义的千年王国”的实际样式,那他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马克思“只是最一般地”谈到社会变革后的发展趋势。[10](P243)马克思本人也强调:“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9](P643)

所以当列宁在俄国这个生产力发展水平远不及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情况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有很大的不同。落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复杂的多样性的经济成分并存,残酷的阶级斗争现实使列宁清醒地看到:“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11](P466)“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2](P381)列宁的这些看法,蕴含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发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之初,面对的是更为特殊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及其社会影响根深蒂固,又遭受着西方列强侵略和压迫,经济文化十分落后,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成为首要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过的难题。中国共产党一度简单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和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中国革命遭受到严重挫折。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通过对革命建设改革道路进行接力探索,最终成功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这一以人类解放为己任,具有改变世界、变革现实的先进理论为指导,同时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实事求是,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始终以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价值取向,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7](P509)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同样,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7](P563)也就是说,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P373)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建立在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现实基础之上。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的高度发展阶段为前提的。只有当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之后,任何统治阶级的存在和阶级差别本身的存在才会成为历史。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这是我们前所未有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根本原因。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三是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绝不动摇。

马列主义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使先进中国人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3](P63)在20世纪中国苦难而辉煌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优秀共产党人。可以说,没有一大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华儿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天我国的发展进步。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无数共产党人无论个人处境如何艰难,无论革命道路如何坎坷,他们都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枪林弹雨,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新中国建设的艰难局面,他们励精图治、百折不挠;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时期,面对混乱局面和各种考验,他们信念执着、从不消沉;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他们冷静观察、从容应对,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坚持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21](P382)“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22](P383)

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2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陈云同志就高度重视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他反对“共产主义遥遥无期”的观点,明确指出,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应当说,共产主义遥遥有期,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更加要有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真理,一定会战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的侵蚀。”[2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离不开大批思想先进、道德纯洁的党员。在加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今天,要把我国发展得更好,同样离不开理想信念的力量,更加需要共产党人锤炼党性,首要的就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每名党员都应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炼就共产党人的“金刚不坏之身”,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4]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6-13(02).

[15]陈云.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书面讲话[N]人民日报,1985-09-27.

[责任编辑沈斐]

Moral Ideal of Marx and Engels&Its Realistic Meaning

SHAO Qing
(Army Politics Department,Shanghai Campus,Nanjing Politics Academy,200433,China)

The moral condemnation against the old society from humanism i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all theories of Marx and Engels.Marx and Engels focused on interpreting social practice using historical materialism.In this way they connected the realization of moral ideal of human being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and based this upon science.Communism is the society that fully in line with the tru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and it is a moral society.Therefore to realize communism and to make human beings in line with their true nature is the most concentrated display of the moral ideal of Marx and Engels.The moral ideal of Marx and Engels not only points out correct directions for Chinese people to explore the way of saving our nation and our people,but also means significantly to us today to be persistent in following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o be unswervingly firm in keep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our center,to be firm in our belief in socialism and communism and to realize Chinese Dream of great renaissance of Chinese nation.

Marx and Engels;moral ideal;moral condemnation;historical materialism;communism

B036

A

1674-0955(2015)06-0010-06

2015-08-29

邵青(1972-),女,山东梁山人,博士,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部队政工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恩格斯共产主义生产力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
恩格斯服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