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群众路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2015-01-30韩高良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活动教学内容

韩高良

(燕京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河北廊坊065201)

浅析群众路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韩高良

(燕京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河北廊坊065201)

随着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政治信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必须走党的群众路线,即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群众路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历来都受到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长期以来,在部分高等院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沦落’为由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硬性规定的在课程设置中不得不安排的课程。至于其教学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教学实践中几乎已经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要求达到的目标与其实际的教学效果之间的天壤之别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不争的事实”[1]。高校思政课陷入了“费力不小,学时不少,效果不好”的尴尬境地,特别是随着“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的出现,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呼声就一浪高过一浪。而要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就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高校而言,学生就是其最基本的群众,而要将群众路线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就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理念。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教学内容的取舍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这一环节出现差错,整个教学过程可能都是徒劳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最终是为了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因此,教学内容的取舍首先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对学生负责,以满足他们成长成才的需要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标准。

但高校思政课在选取教学内容方面的现状却令人担忧。有些青年教师,由于理论水平不高,教学经验不足,知识面较窄,导致选取的教学内容缺乏论证性、启发性和延伸性,仅仅是教材的复制。有些青年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获得学生好评,甚至曲意讨好学生,用与思政课无关的笑话、幽默段子作为教学内容,还美其名曰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最终导致思政课教学丧失了其理论性和神圣性。有些中年教师,虽然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和相关知识,但在取舍教学内容时擅自脱离教学大纲,不顾教学重点、难点,随心所欲,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有些年龄偏大的教师选取的甚至是十几年前的教学内容,而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避而不谈。另外,还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在选取教学内容时,与其学术研究相关的内容就讲得深奥难懂,而对其非学术专长的教学内容又浅尝辄止,甚至避开不讲。其实,以上这些在选取教学内容方面的做法都属于官僚主义作风,他们对教学工作敷衍应付,不倾听学生的意见,不了解学生的实际,不关心学生的需求,不解决学生的困难。在这种作风下选取的教学内容既不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也无法解答学生政治上的迷茫、思想上的困惑和价值取向上的徘徊,更无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所以出现这种官僚主义作风,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教师在取舍教学内容时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点、学习需要和发展诉求。

当然,要想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学习需要和发展诉求,仅靠教师的苦思冥想是不行的,必须采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从学生中来,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往、交流,了解学生的困惑、兴趣、关心的问题,等等。事实上,许多思政课教师往往更专注于研究教材,而很少研究学生。通过深入学生,把学生分散的、零星的意见集中起来,真正做到“从学生中来”,而不是凭空揣测,然后教师再结合社会需要研究哪些教学内容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哪些教学内容对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和全面发展是有利的。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形成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再把这些集中的系统的意见落实到学生中去,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学生实际。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再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经过这样多次反复,不断形成新的意见,教师才能对学生的真正需要形成正确认识。经过这样取舍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走“学生路线”,才能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

在选取了恰当的教学内容之后,教学活动的组织就显得非常关键。目前,高校思政课在教学活动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活动单一、枯燥,仍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考试时划定范围,学生死记硬背通过考试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的。于是,思政课的课堂往往就变成了教师一人的舞台,教师高高在上,自弹自唱,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结果就是讲者毫无激情、寡然无味,听者索然无趣、昏昏欲睡。笔者认为,很多教师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以教师为中心。因为采用单一的教师讲授来组织教学活动对教师来说是最简单的,教师只需把自己准备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就可以了。事实上,这种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弊大于利的,因为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固然很重要,但它只是能力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如果不能上升为能力,知识就无法独立地创造价值,而且知识是非常容易忘记和过时的。如果思政课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一些知识,那么,思政课确实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没有多大的作用和帮助。其二,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度不够。有些教师也曾想把学生纳入到教学活动中,但是又不相信学生有这方面的能力而不敢尝试。总的来说,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未能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

党的群众路线在教学活动组织方面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而不能只贪图自己方便、省事。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教师就必须改变原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因为即使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都已被遗忘殆尽或者过时了,但在大学期间通过思政课培养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永远也忘不了、永远也不会过时,而能力的培养是在包括教学活动在内的诸多活动中获得的。比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项目或任务,由学生来完成。在完成这些项目或任务的过程中,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仅如此,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道德的培育,文化的熏陶,人格的塑造,感悟的启迪,信念的确立,行为的引导等等,也都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此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进行说明。在讲到事物普遍联系原理时,教师可以组织“假如没有道德,世界将变成什么”的主题讨论,通过讨论既能加深学生对普遍联系原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意识到遵守道德的重要性,从而发挥思政课道德教育的功能。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和辩证法原理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组织“我的职业,我做主”的教学活动,要求每个学生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原理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书,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展示。通过制定职业规划书,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自己的职业提前做好准备。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开阔学生的眼界,教师还可以开展以“遨游经典·智慧人生”为主题的演讲和阅读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提交演讲稿一篇(800字)和读书笔记两篇(6000~10000字),并从中选择优秀作品在课堂上展示。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读万卷书重要,还是行万里路重要”的辩论赛。通过辩论赛,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又能够锻炼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系统的分析能力。在讲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时,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反思质疑精神,培育学生与时俱进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原理分析创新问题,并在课堂上展示。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价值观时,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调研当代大学生的“三观”现状,每组学生提交一份调查报告,并择优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讲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为了锻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调研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每组学生提交一份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调研报告,并择优在课堂上展示。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动力时,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锻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深化改革的方案。在讲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为了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信社会主义一定会战胜资本主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历史还原的方法,分组拍摄一部资本主义从产生到当前发展的纪录片,并在课堂上展示。总之,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完全可以实现思政课教学从注入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从知识传授式教学到能力培养式教学、从满堂灌式教学到少而精式教学的转变。这样,“既开发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单纯灌输知识’向‘知识、素质与能力协调发展’转变”[2]。而且,如果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舞台,课堂氛围也会活跃起来,学生的出勤率也会提高。“一些高校学生并非不喜欢思政课,而是对传统单向度的教学方式深感倦怠,致使他们对高校思政课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思政课就是枯燥的说教课,进而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厌学”[3]。第二,教师要坚持“一切依靠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如列宁所说:“世界所以有这种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基本原因是有成亿成亿的人卷进这个发展的洪流了。”[4]同样,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必须要紧紧依靠学生。坚持“一切依靠学生”,就是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自主能力、自控能力、判断能力、鉴别能力和抵御不良思想的能力,相信学生能够经过教育具备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90后的学生尽管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持久性差一些,但是多才多艺、活泼开朗、喜欢动手操作、表现欲强、知识面广泛,学生的这些优点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看作是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把外在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创造潜能”[5]。因此,思政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必须坚持一切依靠学生,充分发扬学生的首创精神,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相信学生的参与会使整个课堂变得更精彩。

三、教学手段的选择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要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除了要选取正确的教学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外,还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效率。目前,思政课教学手段基本上可以分为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两种,前者主要是指教师借助粉笔和黑板进行教学,后者主要是指教师使用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

有些高校思政课教师现在仍然仅采用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手段进行教学,致使有些抽象、晦涩的教学内容很难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难免变得枯燥、乏味,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相反,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则抛开粉笔和黑板,完全依赖投影仪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将全部教学内容都输入计算机,讲课就是把这些内容再输送给学生,甚至有的教师离开了这些教学设备就无法讲课。笔者认为,以上这两类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段时的做法也都属于官僚主义作风。很显然,在这种作风下选择的教学手段都达不到辅助教学的目的,无法真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这些教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官僚主义作风,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段时都不自觉地坚持了“一切为了教师”,以教师为中心。选择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师就避免了花时间、精力学习新的计算机技术,搜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去设计、制作课件。而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高校教师不仅省去了课堂上必要的板书,而且省去了原来一些必须记忆的教学内容,甚至用一些声像资料代替自己的讲授。高校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段时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就应该以“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教学内容”为标准,将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结合起来,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手段学生更容易接受就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或者两种教学手段并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和效率的目的。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在我国各项事业中都具有指导意义,但在各项事业中的具体运用又各不相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思政课所肩负的艰巨而伟大的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

[1]俞卫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定位与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8,(30).

[2]崔永学,李志宏.论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9,(4).

[3]周洋洋.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

[4]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5-176.

[5]田建国.树立以学生为本核心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责任编辑 张敬燕]

G641

A

1671-6701(2015)02-0098-04

2015-02-10

韩高良(1985— ),男,河南鹿邑人,硕士,燕京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主任助理,讲师。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活动教学内容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