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2015-01-30广东省民政厅办公室副主任邱智宽
广东省民政厅办公室副主任 邱智宽
自2014年《中国民政》杂志改版以来,本刊编辑部听到不少读者反馈的“声音”,有肯定和赞扬,也有建议和希望。“读者在我心中”是本刊一贯奉行的服务宗旨,今特开辟《编读往来》栏目,陆续摘发部分读者的看法和建言,以期更好地架起编者与读者之间的“连心桥”。欢迎广大读者继续踊跃地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把杂志办得令读者更满意。
——编者
我从1987年毕业后开始从事民政工作,对民政工作很有感情,对伴随我一路学习和成长的《中国民政》杂志感受也比较深。改版后的《中国民政》硕果累累,信息量很大,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民政工作的改革发展,可以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从精益求精和更有利于推动工作的角度,我提几点不太成熟的意见和建议,供参考。
第一,要适应读者阅读习惯改变。《中国民政》是全国民政领域最高端、最专业的杂志,我认为信息量不在于大,而在于精。如一些密密麻麻的资讯,特别是有些新闻性的、有时效性的,或在其他媒体上出现过的资讯,按照人们的一般阅读习惯,吸引力是不大的。最好能达到《中国民政》有的内容,其他媒体是没有的;而其他媒体有,又适合《中国民政》的,我们把它做“精”。前几年很多报刊媒体进行改版,推出一些深度的、专题性的大版报道,曾经得到读者热捧。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新兴媒体的流行,人们阅读习惯又开始有所改变。最近有研究人员指出,这类报道过于长篇,读起来费时费神,在读者中开始变得不吃香了,并建议文章篇幅最好控制在2500字左右比较适合。
第二,关注和体现创业、创新精神。在改革发展中,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感召下,民政领域也涌现出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养老服务,从传统的敬老院、福利院发展到现在的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有公办的、有民办、有公建民营的、有民办公助的,还有发展养老地产的,养老服务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又比如,慈善事业,从传统的捐款捐物发展到现在网上蓬勃发展的慈善众筹,慈善的方式和渠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诸如此类的民政领域的改革发展,新情况、新问题还是挺多的,里面也蕴含着很多创新、创业的元素。除了报道体现创业、创新的内容,我们也可以多一点关注这些有争议、目前又未有规章制度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养老地产、网上慈善等新动向,我们民政部门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如何管理规范?能不能因势利导为民政所用?我想《中国民政》杂志这个平台能够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或者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发出比较权威的声音,应该不失为一个好的报道内容和方向。
第三,需要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我们杂志除了正面宣传,最好也能有点批判性思维,多一点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引导承担社会责任的文章。毕节兄妹服毒自杀事件使我想到一个问题,尽管政府处理了几个人,媒体和社会舆论也谴责了一番,但究竟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目前仍无中肯的看法。从民政的角度来看,有人认为,如果出事那天晚上如果上门家访的不是当地干部而是社工,又或者一直有社工跟进这个家庭的话,可能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从2007年推进社工队伍建设,时间已近十年,仅从广东情况来看,力度很大,但进展仍然比较缓慢,而且发展很不平衡,这主要原因在于财政支持薄弱。如果从沿海到西部,社工队伍建设快一点,社工的理论知识推广普及多一点,乡(镇)、村(居)的干部也懂一点社工理论,也许毕节事件不会发生,社会上的“毕节事件”也许就会减少一些。我们杂志可以不去报道事件本身,但不能没有声音。如果就事件发生的根源和需要吸取的教训等进行深刻的反思及批判,对如何完善留守儿童的保障体系提出可行的、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能有或者多一些类似这样的批判性的文章,也许杂志的高端和权威都会更显赫。
第四,开辟一些更接地气的栏目。一是多刊登基层民政干部的作品,同时最好有栏目反映来自基层的声音,听取基层的意见建议;二是社会组织是第三部门,不断发展壮大,最好能有一个专门报道社会组织改革发展和反映问题及诉求的栏目;三是注重发挥社工发现和反馈社会政策缺陷,促进完善社会政策的功能。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很多社会政策执行得怎样?有什么存在问题?需要如何改进?等等,社工通过实践操作是最有发言权的。可开辟一个诸如“社工有话说”的人性化一点的栏目,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有利于各级民政部门改进工作,完善政策。这些措施可能还是扩大读者群的一个好办法。
第五,形式和内容需要更加多样化。杂志理论性文章居多,可以增加一些类似“心灵鸡汤”之类的文章,或与民政相关的散文、诗歌、小说,使大家在学习理论性文章严肃之余也有一些娱乐、轻松的快乐阅读。
第六,关于互动。《读者》杂志与广大读者的互动方式值得借鉴。杂志可考虑每一页下面编辑一句话新闻或者一句名言警句,既提高杂志利用率,也有助于读者快速浏览,涉猎资讯,增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