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15-01-30黄书进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发展

□黄书进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一是提出中国梦的奋斗理想,指明了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二是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确立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富国强军两大基石的治国理政战略原则;三是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四是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形成了治国理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等,其治国理政的鲜明风格日益显现、总体框架日趋完整、总体思路日渐清晰,初步形成了治国理政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坚持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智慧,借鉴了当代世界的文明成果,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特点,主要有:真挚为民的执政情怀、志存高远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负重托的使命担当、统揽全局的战略智慧。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内在统一,反映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奋斗目标、思想路线、精神动力和科学方法。深刻领悟了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就真正把握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精髓和治国理政的真谛要义。

一、真挚为民的执政情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

世界观包含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立场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把服务人民大众作为根本立场。马克思强调:“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真挚为民的执政情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指明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依靠力量、根本目的和核心价值。突出特点是,直面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实现全面发展的新要求,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和维护总体国家安全,创造性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立场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014年2月8日,他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进一步强调:“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康社会总体上还是不全面、不平衡、水平不高的,因此,还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一些地区和领导重发展经济、轻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甚至出现了为了经济发展而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引起人民群众不满。

习近平直面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和全面发展的意愿,明确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治国理政的最大政治责任和根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强调,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习近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真挚为民的执政情怀,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把人民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的核心和根本。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出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形成了不同利益群体,产生了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矛盾,尤其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在利益格局上呈现固化之势,严重侵蚀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出现了改革开放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立场问题。

习近平指出,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今天,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依然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四)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有的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徇私枉法等问题,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威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的正常秩序。

习近平指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五)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从历史经验看,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从现实情况看,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危险。习近平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

为了解决党内存在的脱离群众问题,习近平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任务,主持了以聚焦清除“四风”之弊为主要任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强调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把群众满意作为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相信群众、敞开大门,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诚恳请群众评判。

此外,习近平把真挚为民的执政情怀贯穿于实现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战略任务之中,强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不动摇,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贯穿于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战略原则之中,强调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

总之,真挚为民的执政情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并始终坚持这一根本立场,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治国理政,永远做人民利益的坚定捍卫者。

二、志存高远的坚定信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政治灵魂

世界观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世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指明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原则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个科学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灵魂,激励和鼓舞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之奋斗、为之流血牺牲。

志存高远的坚定信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政治灵魂,指明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前进方向。突出特点是,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战略目标,创造性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任务和我们党的奋斗理想。

(一)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支柱

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特别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有着现实针对性,体现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干部队伍。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一大批学有所成、干有所成的“能人”进入党的队伍和执政集团,既为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长期执政注入了生机活力,也因入党动机多样化而给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带来新的挑战。当前,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丧失理想信念,不信真理信金钱,不信马列信鬼神;有的把配偶子女移民国外,随时准备“跳船”;有的甚至变节投敌、窃密卖密。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高级干部腐化变质,根子就在丧失理想信念。

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是“总开关”,提高干部素质,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要看这一条。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不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上不合格,经不起风浪,这样的干部能耐再大也不是我们党需要的好干部。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

(二)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理论

习近平指出,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性基础之上。现在,我们的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不知道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不知道历史是怎样走过来的、要怎样走下去,也就不知道自己过去哪些做对了、今后应该怎样做才对。

习近平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习近平强调要冷静面对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在相当长时期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同生产力更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须面对被人们用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我们必须有很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

(三)坚定理想信念,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如何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党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挫折教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把远大理想与现实任务辩证统一起来,克服了“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正确地强调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但又把实现共产主义简单化,出现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左”倾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实际,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正确主张,但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又因沉迷物质利益而丧失了远大理想。

习近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鲜明指出,一定要看清我们的历史方位,看清我们为之奋斗的现实目标和远大目标。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全力为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但如果丢失了我们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必须把远大理想与现实工作统一起来,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习近平特别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总之,志存高远的坚定信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政治灵魂。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政治灵魂,始终坚定正确方向,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路线

世界观的实质是确立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路线,指明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客观基点和行动原则。突出特点是,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起来,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坚持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善作善成,创造性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路线。

(一)立足现实、找准问题、规划未来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

习近平强调,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什么是“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从总体上看,就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地说,当前又出现了不同以往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指出,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习近平从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出发,科学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

一是积极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要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

二是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和喝彩,更不能拿西方的理论、观点来套在自己身上,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出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

三是作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四是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习近平从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出发,提出要适应、引领和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他指出,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习近平还从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出发,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他指出,强军目标体现了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军队建设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军队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然要求。

(二)提振精神、明确方向、凝聚力量

习近平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我们必须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习近平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

习近平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习近平强调,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要大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不断增强阵地意识,敢抓敢管,敢于亮剑,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进行斗争,牵涉到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不能含糊其辞,不能退避三舍,不能当开明绅士。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要抓好全军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政治意识、阵地意识、大局意识。

(三)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善作善成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要求人们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改造世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强调:“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善作善成,是习近平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重要表现。习近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既强调“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又强调“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要求通过实干、实践、狠抓贯彻落实来实现中国梦。

习近平指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个道理,我们都要牢记在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行、行必果。对于推进党的事业,习近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对于从严治党,习近平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对于抓好反腐倡廉工作,习近平强调,要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不断以反腐倡廉的新进展新成效取信于民,“名必有实,事必有功”。对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习近平强调,党的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为之共同努力。不务实、不落实,再好的蓝图也是镜中花、水中月。特别强调,“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既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又要保持大局稳定和工作连续性。看准了的要及时调整和完善,但不要换一届领导就兜底翻,更不要为了显示所谓政绩去另搞一套,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不折腾,不反复,切实干出成效来。

总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客观基点。必须牢牢把握并始终立足这一客观基点,正确处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善作善成,脚踏实地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四、不负重托的使命担当,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精神动力

世界观的根本任务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旧哲学着眼解释世界,在理论层面反思批判旧世界,提出改造世界的主观诉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着眼改造世界,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勇敢地承担起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习近平在当选总书记后第一次和中外记者见面会时表示,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感谢全党同志的信任,定当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他说,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

不负重托的使命担当,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精神动力,指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突出特点是,直面我国经济社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趟深水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富国强军两大基石,坚定维护总体国家安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创造性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和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一)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要求,勇于承担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担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大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在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起来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利益格局日趋固化等问题,表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中的不适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要求,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习近平以坚如磐石的改革意志,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他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而不是只讲经济体系改革,或者只讲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是因为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才能产生综合效应。

(二)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勇于承担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担当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目的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极为宏大的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沿袭传统的人治加法制,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直接考验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指出,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习近平指出,要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见到新成效。

(三)适应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求,勇于承担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担当

我们党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四大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地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刀口向内、直面沉疴流弊,主持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清除“四风”之弊;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坚持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筑牢思想上拒腐防变的堤坝,完善党内法规,向制度建设要长效,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执政生态,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从严治党之路。

(四)适应全面维护国家安全要求,勇于承担实现强军目标的历史使命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更趋复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习近平指出,我们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习近平强调,现在虽然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选择增多了,我们可以纵横捭阖、灵活运用,但千万不能忘记,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的手段。

习近平以强烈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直面部队中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思想政治和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直面部队中存在的“和平积习”和“两个差距很大”、“两个能力不够”的突出问题,直面部队中存在的纲纪松散、作风不正现象,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他强调,强军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肩上,要挑起这副担子,必须敢于担当,这既是党和人民的期望,也是当代革命军人应有的政治品格;要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努力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保障。

总之,不负重托的使命担当,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精神动力。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和凝聚这一精神动力,勇敢地承担起应该担当的历史责任。

五、统揽全局的战略智慧,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

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强调物质世界是矛盾的集合,不仅处在普遍联系的系统中,而且处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把握事物普遍联系需要系统思维,把握事物发展变化需要创新思维,而从事物总体高度把握事物的系统联系和整体发展趋势,则需要历史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等思想方法。

统揽全局的战略智慧,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一方面强调从战略全面高度治国理政,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另一方面强调要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原理。

(一)善于把握大局,科学统筹各方

习近平以统揽全局的战略智慧治国理政,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事物存在是系统存在、过程存在,善于把握大局,必须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习近平指出,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

大局是由局部构成的,善于把握大局,关键是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科学统筹矛盾各方。习近平指出,要全面把握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之间的辩证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要科学统筹各项战略举措的内部关系。一是要科学统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方面相协调;二是要科学统筹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三是要科学统筹全面依法治国,强调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统一起来,把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统一起来,把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与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统一起来;四是要科学统筹全面从严治党,强调要把党的建设与党的事业统一起来,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统一起来。

此外,要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强调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要科学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富国强军两大基石,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二)善于抓住重点,坚持秉纲执要

习近平以统揽全局的战略智慧治国理政,强调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习近平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习近平强调要正确处理全面与重点的辩证关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既要讲全面,又要抓重点。离开了重点,全面就失却了中心和支点。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抓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把握住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习近平强调,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特别是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当前,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就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强调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化解产能过剩,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等,都是针对一些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的。

习近平强调要抓住“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见到新成效。

习近平强调要秉纲执要、抓住根本。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军的政治工作,当前最紧要的是把四个带根本性的东西立起来。”“四个立起来”即把理想信念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把党性原则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把战斗力标准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把政治工作威信在全军牢固立起来,“四个立起来”,在建军治军中有着“顶天立地”的支柱作用,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军政治工作的关键和根本,是革弊鼎新、强国安邦、强军兴军,实现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关键和根本。

(三)善于调查研究,勇于开拓创新

习近平以统揽全局的战略智慧治国理政,强调要正确处理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善于把握规律,勇于开拓创新,坚持以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引导实践创新,努力实现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强调要勇于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习近平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坚持实践第一观点,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实际、结合未来发展大胆创新。我们推进各项工作,要靠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实际、结合未来发展不断给出准确、科学的答案。

习近平强调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必须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通过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各级党委要紧密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特别要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保证。军事领域是竞争和对抗最为激烈的领域,也是最具创新活力、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实现强军目标是一项具有很强开拓性的事业,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否则就难有大的发展、大的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坚持实践第一观点,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结合中国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原则和战略举措。

(四)善于认识规律,把握正确方向

习近平以统揽全局的战略智慧治国理政,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强调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

习近平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科学分析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辩证关系,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九十多年长期奋斗基础上的,而其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则可追溯到更远。从提出社会主义思想到现在,差不多有五百年时间。从这个很长历史过程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习近平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科学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营养。在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习近平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在强调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时,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习近平指出,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一工作,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五)善于把握底线,增强战略定力

习近平以统揽全局的战略智慧治国理政,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习近平强调要善于把握底线,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接近我们,但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清醒认识我们所处的环境,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在谈到经济工作时,他指出,我国有13亿人口,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谈到民生工作时,他指出,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在谈到国防和军队建设时,他指出,在国家核心利益的原则问题上,我们既要坚守底线、坚决斗争,同时又要着眼大局、管控风险。在谈到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求时,他指出,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在谈到国际关系时,他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在谈到全面维护国家安全时,他指出,最关键的是要高度警惕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高度警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高度警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被打断的危险。

习近平强调必须增强战略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面对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的世界形势,强调要充分认清国际格局战略变化的客观规律,把握好大国关系演变的特点,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面对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新变化,强调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强调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改革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面对我国安全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强调我们要深刻把握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充分认识我国安全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在实现强军梦的实践中提高领导干部综合能力素质特别是战略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面对复杂多变国内国际形势带来的理想信念动摇问题,强调我们必须有很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始终坚定正确方向,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统揽全局的战略智慧,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发展安全任务,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并善于运用这一科学方法,创造性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2]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N].人民日报,2014-02-09.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发展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신시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提升党的治国理政能力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