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以来中国道路的历史嬗变及其内在逻辑

2015-01-30汪宗田黄艳霞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道路历史政治

汪宗田,黄艳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



近代以来中国道路的历史嬗变及其内在逻辑

汪宗田,黄艳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

近代以来,中国沿着开明专制道路、资本主义道路、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西学”、“马学”和“中学”的相互冲突和交融中,探索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具有历史必然性、继承性和创新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未来中国道路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继承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吸收资本主义精华综合创新。

中国道路;发展模式;权威体制;渐进式改革

自2004年5月乔舒亚·库珀·雷默发表题为《北京共识》的研究报告以来,“中国道路”①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中国道路”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内在逻辑是什么?对此,国内外学界可谓见仁见智。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的形成是某一历史进程的具体产物,通过追寻事件发生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过去对现在的重要影响,强调政治生活中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的特殊性。这一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一致的。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585因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中国道路的历史嬗变及其内在逻辑,并论述其发展趋势。

一、中国道路的历史嬗变

1840年前的数千年中,中国运用自己原创的理论治理和发展国家,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一套源远流长而自成体系的“封建主义模式”,将传统农业社会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鸦片战争以来,来自内外的严峻挑战使延续了两千年的古老的“封建主义模式”无可避免地破碎了。中国开始不断被迫或主动向外部世界学习治国之道,以摆脱危机,求得独立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70多年以来,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不断冲击与挑战下,中国在不断选择和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经历了四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四次发展模式转换。

(一)开明专制道路(1860—1911年)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对来自内外的危机,开始被迫或主动向外部学习,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开明专制化过程。洋务派开启了中国开明专制道路的进程,大体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立宪运动三个阶段。

1.洋务运动阶段(1860—1894年)。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在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来自清王朝官僚士大夫上层阶级的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实质上是对当时的“西化”与“中化”之争作出折中调解。“中体西用论”以西学来补中学之不足,承认中学并不是完美无缺,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一个进步。

2.维新运动阶段(1895—1898年)。甲午战败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推行政治改革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实现国家富强。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强烈抵制,以维新派流血失败告终。

3.立宪运动阶段(1905—1911年)。庚子事变后,中国的危机更加深重,而此时开始的清末新政,为时已晚。政权的合法性己经动摇,并且新政选择了高风险的激进立宪制度,王朝终被革命推翻。[2]

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到清末立宪运动,是从变革技术到要求变法,从器物层次上升制度层次的有限变革。中国试图走开明专制道路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二)资本主义道路(1912—1948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帝制,中国开始全面学习西方,输入了西方的各种思潮,确立了适应世界潮流的共和制度。中国全面学习西方,试图寻找中国式发展道路,但始终没有跳出资本主义模式。这是一次重大的国家结构模式转换,可分三个历史阶段。

1.多党议会民主阶段(1911—1913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多党竞争的议会民主政治体制,把它当作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发展道路。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经济与思想条件,政治上党派林立、派系纷争,导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发生了宋教仁的血案。同盟会掀起二次革命,遭致袁世凯镇压和解散国会。总统独裁的出现,宣告了多元民主政治的终结。

2.军事强人阶段(1914—1927年)。从袁世凯到北洋军阀时期的军事强人式权威主义的模式。袁世凯企图推翻共和制度建立帝制。1916年终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下众叛亲离、一命呜呼。此后北洋派分崩离析,形成直系、皖系、奉系等派系为首的军阀势力。中国陷入国家权威衰落、地方割据和社会失序的局面。

3.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阶段(1928—1948年)。1927年国共两党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一战线破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逐渐转向统制经济和军事集权道路,在蒋介石领导下建立了“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这是一条以城市为据点,代表城乡地主资产阶级利益,效仿德国模式的发展道路。这个模式具有“一个领袖、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三位一体的国家主义权威政治特征。通过新型军事力量、“类列宁主义政党”的组织体制、三民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强化了权威主义的政治资源。国民党通过战争建立了“党国权威主义”体制,对中国进行了长达21年统治。由于国民党始终未能有效解决其内部的派系主义与山头主义问题,难以克服腐败顽症,内部涣散与糜烂,终致国民党政权大失人心而被历史抛弃。[3]

(三)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1949—1978年)

1927年国共统一战线破裂后,中国共产党转向以农村为根据地进行“苏维埃共和国”的实验。这是一条以农村为据点,代表工农利益,效仿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标志着中国发展道路又进入一次全面大转换。“这次模式大转换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体系对立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国际斗争在中国的鲜明反映。”[4]111在新的国际思潮的影响下,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仿效苏联模式,力图探索一条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种苏联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格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加指令性计划加有限市场加中央集权现代国家结构。这种发展道路就是脱离资本主义,对西方资本主义式的体制与文明予以全盘否定,在经济、政治、司法、教育和科技等各个部门推行苏式的制度。苏联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既取得了伟大成就,也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9年以来)

随着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落后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后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2-3

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发展道路的第四次大转换。这是一次独特的体制内模式的转换,开启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从单纯政治手段推动经济发展到加强经济手段推动经济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市场机制加权威政府现代国家结构。它吸取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经验及教训,与中国历史文化和实际相结合,优先发展经济,强调社会和谐与逐步政治开放,实质上是一种中国式的国家主导的混合发展模式。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当前广受世界关注的“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

二、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无法摆脱本国的历史、传统和环境。制度变迁是渐进的,是在既有的制度基础上的创新,而非对制度作全面的理性设计过程。这是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的必然。[6]269-404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 “西学”、“马学”和“中学”之间的相互冲突和交融

自从洋务运动开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航程后,探索就从未完全中断过,也从未一帆风顺,期间经历了四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它们分别与四种不同的政治框架相结合,形成四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尽管这四种不同模式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在它们的背后却有一条共同的内在逻辑,正是这条共同的逻辑把四种不同道路的发展进程贯穿了起来。这条逻辑就是从“西化”到“中化”,再到“马化”亦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其实质就是“西学”、“马学”和“中学”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交融,在不断学习、实验、试错和创新过程中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西化”又称“西方化、西洋化、欧美化”, 就是中国全面向西方国家学习和接近的过程,不仅在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引入西方国家的制度和方法,而且在文化上、哲学上、政治上和法律上向西方国家学习。“中化”即“中国化”,他们认为中国在经济科技上比西方国家确实落后了,但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却是最先进的,向西方国家学习经济和科技,最终是为了巩固原有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二)中国道路具有历史必然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近代中国探索中华民族复兴发展道路,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力量,提出并探索过各式各样的发展道路,无论是封建主义的开明专制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都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使命。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可以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但却未能完成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使命。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共产党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对中国发展落后的现状、尤其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深刻反思,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终于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清楚地表明,中国道路具有历史必然性、继承性和创新性,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直接延续和不断深化。一百多年变革的历史证明,照搬照抄他国发展模式,或者墨守成规、固守传统,都不可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道路既要适应世界发展大势,充分学习吸收其他文明的成果,不断革新,又要善于克服历史传统因素对变革的阻力,尤其是要善于利用历史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助力。它要体现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本土化、市场与计划、社会主义与民族特色的统一,在最大程度上包容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各种观点。它既不是传统文化的翻版,也不是西方文化的移植,更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的照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7]

(三)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独立富强需要权威政府领导

政治经济学、政治发展理论以及世界性大国先后崛起的事实证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在后发展中国家不存在多元竞争民主政治和经济同步发展的成功的先例。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要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需要在强势政府领导下,有效维持社会秩序、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动员和组织一切社会资源,从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从旧的封建王朝自上而下的局部改革,转到新的共和体制下的全方位变革,都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贫穷落后,加之长期战乱,国家权威失落、地方割据和社会失序。历史清楚地表明,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无论开明专制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都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既取得了伟大成就,也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但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积累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终于走出了一条渐进的、自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强有力的政府起到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选择这条发展道路,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一般说来,凡是经历革命或革命战争时间长久、而幅员辽阔的国家,对政权的集中程度的需求都更高;而革命前经济愈落后的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就愈需要强有力的政治权威与统治,并追求速度和选择大推进的发展战略。”[4]122

(四)围绕生产力发展的诸多力量形成历史合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开明专制道路就是在旧的封建王朝体制下探索资本主义发展取向的自上而下的变革,并未根本改变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从“御夷图强”到“变法图强”,都是在传统儒学的思想框架内实现国家富强。洋务派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了一批官办的军工企业,建立新式海军,后期扩展为官办、官督商办、民办资本主义企业,而旧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原封不动。维新运动和立宪运动,选择了单向的高风险的激进政治改革运动,这种片面的改革注定要失败,王朝终被革命推翻。

辛亥革命后中国发展道路从旧的封建王朝自上而下的局部改革,转变为新的共和体制下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全方位变革。这种资本主义道路实行西式的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改革,大量派遣留学生,奖励西学,无视甚至否定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等因素,激进地全盘西化。历史证明,原封不动地照搬西方模式,简单批判甚至否定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不仅是肤浅的,最终也不可能成功。

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试图通过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行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运用政治手段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遭到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全面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纵观近代中国170多年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单向的经济的、政治的、技术的、文化的、社会的变革难以走向成功,而围绕生产力发展的诸多力量交互作用形成历史合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中国道路的发展趋势

中国道路向何处去?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历史规制着制度变迁路径。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中国各项重大的改革措施都是先从地方的有意识的实验性探索,在不断实验的基础上,大胆而慎重地推动体制改革和创新,然后再向全国推而广之。实验机制构成了中国渐进性改革道路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重要手段。中国的实验形式主要有三种: 立法试验、试点、试验区。“立法试验”是在一定时限和空间范围内,为某项政策试行而制定的暂时性法规和规章,标题一般含有“试行”、“暂行”或“试点”等字样,目标侧重于对某项特定的政策进行检验、测试和修正。试验性法规一定程度上就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面镜子,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分类,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海量试验性法规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中国道路的发展规律,并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1978-2013年试验性法规统计结果如下:“经济建设”试验性法规所占比重最大,共计4935条,约占59.8%;社会建设次之,共计2002条,约占24.3%;政治建设共计820条,约占10%;文化建设共计267条,约占3.2%;生态文明建设共计229条,约占2.8%。从图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数据来源:“中国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全库”, 截至2013年12月31日。数据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委颁布的标题含有“试行”、“暂行”或“试点”等字样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一)中国改革按照“先经济改革,后社会改革,再政治改革,次文化改革,最后生态文明”的顺序进行。自1978年到2002年,主体性改革是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也在进行,但是属于辅助性的改革。从2002年十六大开始,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社会改革成为主体性改革,这期间政治改革也很重要,但一直处于辅助性的地位。未来1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会动摇,社会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全面深化。这种分步式改革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采取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积极稳妥,循序渐进,阻力更小、成本更低。在不断学习、实验、试错和创新过程中,创造出原生的、先进的、具有吸引力的的中国模式。

(二)中国道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有效执政、长期执政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经验。未来的中国道路,在经济建设上将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道路始终重视社会民生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社会建设”直到进入21世纪才被正式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之中,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但这并不影响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未来的中国道路,在社会建设上,将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四)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建设始终占有重要比重,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未来的中国道路,将紧紧围绕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五)文化建设起步较早,重视程度较高,但发展成效不够显著。上世纪80年代,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便郑重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未来的中国道路,在文化建设上,将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六)生态文明建设所占比重从2008年国家环保部成立前后不断增加,反映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国正逐步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未来中国道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可以说,中国道路的历史嬗变及其内在逻辑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未来中国仍将采取渐进稳健的改革路径,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走中国道路,在不断学习,反复实验,试错调整,持续创新,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继承中华文明优秀文化传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吸收“西学”的精华,走“马学”、 “西学”与“中学”融合的创新之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曾经大胆预言,“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这个礼物应该是现代西方的活力和传统中国的稳定二者恰当的结合体。”[8]394

注释:

①“中国道路”在学界讨论中常用“中国模式”、“北京共识”、“中国经验”等表述,其实质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萧功秦.中国模式的形成及其前景[J].社会观察,2010(12).

[3]萧功秦.第四次选择: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政治[EB/OL]. (2010-02-04).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uanjialunshi/xiaogongqin/detail_2010_02/04/335955_0.shtml.

[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Kathleen Thele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J].American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1992.

[7]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26.

[8]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历史研究[M].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张海波】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Road in Modern Times and its Intrinsic Logic

WANG Zongtian, HUANG Yanxia

(Marxism Institut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Since modern times, China, amid the clashes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western learning"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along the paths of enlightened despotism, capitalism, Soviet-model socialism,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sought out its own path to development. The opening up of the road to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result of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inheritance and creation, and it is the only way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future, China will adhere to the cardinal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carry on the cream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absorb the essence in capitalism to make innovations in all respects.

Chinese Road;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model; authoritarian regime; progressive reform

2015-08-18

汪宗田(1970— ),男,湖北省大悟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黄艳霞(1991— ),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与生成机制研究” (15ZD044)的阶段性成果。

D61

A

号】1674—0351(2015)05—0051—06

猜你喜欢

道路历史政治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