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防部队基地化训练影响因素研究及对策

2015-01-30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部队消防基地

吴 均

(福建省消防总队,福建 福州 354003)

消防部队基地化训练影响因素研究及对策

吴 均

(福建省消防总队,福建 福州 354003)

基地化训练是部队战斗力生成和提高的重要途径。以基地化训练如何作为突破消防部队训练低层次循环的重要途径为方向,重点分析了开展基地化训练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矛盾,尝试性地从职能定位、专业指导、实战运作、制度养成、数据管理、长效机制等方面诠释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基地化训练效能,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消防;基地化训练;矛盾;专业化;实战;养成

基地化训练,作为应用性训练的主要方式,具有战场模拟更逼真、组织实施更规范、训练评估更科学、训练效果更明显等特点,已成为当今世界军事训练的发展趋势。纵观各发达国家,无一不是由分散训练逐步走向基地化训练,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消防部门、自治和私营消防部门的消防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基地培训才能上岗[1]。作为我国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组成部分的公安消防队伍,在执勤功能上,必须与国际接轨,走多功能、专业化道路,基地化训练就是重要的平台。近年来,消防部队高度重视基地建设,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投入大量资金,加强真火、模拟设施建设,在硬件上取得明显成效,如何使用好基地这个平台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消防部队的重要任务。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公安部消防局致力于各级训练基地综合规划与建设思路的调研及论证,并提出了“合理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量力而行”的原则和要求。一些战训领域专家就开发功能及运作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着实际和实用的原则,主要阐述了“区分层次、分级建设、交叉使用、资源共享”等观点,推动了训练基地的建设步伐[2]。然而,从目前情况看,基地训练实战化、模拟化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基地作用发挥不到位、聚焦实战不明显等缺陷,在如何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和实践集中到实战需要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上,尤其是通过基地化训练的考评机制全面衡量学员的能力素质等方面,还缺乏必要的研究。缩小训练与实战的差距,是我们建设消防训练基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基地化,不是单纯集中财力、物力进行场地建设,而是要建立专门的训练中心,有计划地轮训部队,提高场地使用效益。为此,笔者结合多次基地集训的实践经验,就基地化训练向质量效能型转变进行了深入思考。

二、基地化训练存在问题及矛盾

(一)规模与效能的矛盾

目前各地训练基地的机制、机构多不完善,开展基地化训练较多是采取临时组建机构、抽调骨干教员、短期集中施训的方式。同时,由于部队日常执勤需要、灭火应急救援及消防保卫任务繁重等原因,多批次集中培训往往牵涉过多的管理人员和时间,因此少期多人的培训模式常为各地接受,每期培训班少则百余人,多则200~300人不等[3]。例如,以200人的参训规模计算,一般需划分为5个区队、50个战斗班组施训,按每个区队每半天训练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实操一次10 min计,则每个战斗班组要做到轮训一遍需要100 min,再加上示教、讲评、恢复准备等时间,每个班组所练次数无几,看得多、练得少。同时,由于教员、装备和场地设施无法满足更多分组训练要求,训练内容易造成向体能、理论授课等共同训练科目一边倒,而对提高学员实战能力至关重要的技战术和适应性、模拟性训练等对场地和器材要求较高的分训科目则大打折扣,导致形成专业指导明显缺乏、基地优势无法体现的格局。大规模培训和个性化定制矛盾凸显。

(二)师资与对象的矛盾

由于专业的培训机制尚不完善,各级部队并没有固定的教学队伍,开展集训较多的是抽调一些综合素质较好的业务骨干临时担任教员对训练全面指导。其特点是选拔制度不健全、人才结构不稳定,往往是承训部门凭借主观印象或基层反馈情况来挑选,教员能力差异大、临时性强,知识结构不系统,虽一专多能,但全而不精。这种教员的业务能力素质多是日常工作与实战经验、经历的积累,它适用以业务巩固为主的复训或对训练成效没有特殊要求的常态集训,但无法满足学员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效能最大化。培训对象层次不同、专业岗位不同,师资力量难以与之相对应。部分教员受军事影视作品和功利思想等影响,对“练为战”的思想认识出现偏差,在一味加大训练量的同时忽略了战斗程序和习惯养成等重要因素,忽视了科学组训的重要性,出现体能训练重量不重质、重花样不重实效;技战术训练重时间不重程序,重结果不重细节;训练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习惯养成差。全能型指导与专业化需求矛盾凸显。

(三)科目与时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消防部队服务职能也在不断拓展,既要承担火灾扑救任务,还必须承担国家规定的各类重大灾害事故以及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作战对象的多元化、作战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消防部队应具备更强的专业处置能力。近年来,全国消防部队坚持部署开展基层指挥员、攻坚组、专业岗位士官等一系列培训工作,一些重要岗位尤其是指挥、攻坚层面的官兵业务能力有了提升,但因培训时间受限,设置内容往往涉及面广而深度不足,分解到各科目训练明显不足。比如,每年30天的基层指挥员培训,科目往往包括了高层、地下、人员密集场所、大跨度空间等各类建筑火灾扑救,建筑倒塌、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等应急救援,作战训练安全教育,固定消防设施运用,消防通信等数十项科目,每项科目学习训练时间甚至不足1天,内容涵盖广泛但杂而不精。在香港,初级训练内容就有44项、1 014课时,每项训练内容都有教学计划、教材、方法、教员安排等完备的教学体系,仅装备操练就要3个月。而在我国,因执勤任务繁重而不断缩减培训时间,导致在科目安排上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味求快速养成,忽略了磨刀不误砍柴工带来的实效。有限时间与综合培养的矛盾凸显。

(四)组训与实战的矛盾

实战化是军事训练的永恒主题,本应自觉坚持、一以贯之,现在训战脱节却成了影响训练质量、制约战斗力建设的痼疾顽症,成了各级常讲常抓却常犯的“老大难”问题[1]。当前消防部队训练主要分驻地训、对象训和基地训三部分,三者训练各有侧重。所谓驻地训是指在消防站营区内进行的训练,主要是练技能、练体能,以及对所属装备、器材的操作训练;对象训是指对辖区道路、水源、重点单位等情况的熟悉和对消防重点单位中的消防重点部位实施的灭火演练。不论是驻地训还是对象训,都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战术训练,即便是对重点部位的灭火演练,只能是战术训练的一种方式,而不能训练指挥员的指挥、应变能力,也不能提高战斗员的灭火技能。因此,要想训练贴近实战,前提就是要依托基地设置逼真的实战环境。但实战模拟训练因其组训难度大、动用装备多、危险程度高、后勤保障难,组训单位的领导往往怕出事故,不愿投入大量精力和经费,不敢大胆开展实战模拟训练。同时,基地实战训练缺乏相关规定和操作规范,虽然部分设施能够满足训练要求,但没有训练大纲和评定标准,导致基地训练也只能走走过场、做做样子,对提高部队实战水平作用不大。系统组训与实战成效的矛盾凸显。

三、抓好基地化训练的几点认识

(一)准确定位职能

立足现代化训练设施的深度应用,破解基地化训练“练什么、怎么练”等核心问题。要准确定位,有效区分日常训练与基地训练的差异及侧重点,突出基地化训练的针对性,避免基地在低层次训练水平循环。可从技术、战术、指挥、组训四个层面对基地训和驻地训、对象训(统称辖区训练)的内容进行科学划分[4]。技术层面上,基地练专项技术、核心技术,辖区练基础技术;战术层面上,基地练初战处置、作战编成,辖区练熟悉调研、合成演练;指挥层面上,基地练规范化处置、临机指挥,辖区练实战拉动;组训层面上,基地练规范程序,辖区练能力巩固和提升。将基地化训练作为衔接基础训练与实战训练的重要平台,优化顶层设计,提高综合效益。

(二)指导专业化

专业化指导是针对不同参训团队或个体,对某类或某一有特殊培训需求的科目或环节,通过组建专业师资队伍,以专人或专业团队实施专项教学指导的培训模式。它多用于对训练成效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培训,并已在各发达国家部队训练中得到广泛运用。在这种培训模式下,初训学员就像生产流水线上的初胚产品,体能、技能、智能等各种作战能力就像即将安装在产品上的功能配件,专业指导教员或团队就像流水线上的安装技师,它不仅使学员在各项能力培训上都得到最好的指导,还有利于教练员队伍通过反复培训在专业素质上得到进一步提升,而流水线式生产机制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早已得到经济社会的印证。消防部队作为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一支主力队,随着应急救援职能不断拓展,要求具备更强的专业处置能力[5]。多则滥、专则精,专业化培训模式既能保证学员在最短时间取得最好的训练成效,同时也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建设专业师资力量和骨干人才队伍。

1.教员设置

师资水平的高低,与训练质量成正比。应针对不同专业岗位、知识结构或处置任务,抽调区域内相关领域业务及示教能力最强的人员组成相应的教练团队开展专项研究,实施分类专项训练指导。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可采取“专职教员与聘任教员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三种途径建立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练团队:一是针对不同灾害事故处置对象,选派部队内部中高级专业技术干部到基地兼职教学;二是抽调中、高级士官及业务骨干,发挥士官骨干救援经验足、技术过硬以及责任心强的优势,辅助技战术训练科目的训练指导和示教任务;三是聘请地方与消防部队业务领域有交集的专家、教授等及装备生产厂家技术人员担任教员,开展专业知识和技术教学。

2.时段设置

通过年初科学制定好培训基地全年的培训安排与计划,按照“全年度安排、满负荷运转、全天候施训”的要求有计划轮训部队。科学的时段规划对培训效果有着较大的帮助,如南方6、7月份多为梅雨天气,对高强度的户外训练影响较大,此时不宜频繁开展攻坚实操等集训。基地训练规划应综合考虑不同时期消防安全保卫任务及气温、雨水等季节变化因素,尽量避免不利因素对基地集训的影响,最大程度的利用基地训练条件,每一期培训时间应在一个月左右为宜,以保障基层执勤战备要求。

3.学员配置

应根据培训场地、设施、科目、时段、战力生成和部队执勤的需求进行平衡,学员数量不宜过多,不超过一百人为宜,以确保教学思路统一和指导效果。可采用分专业分时段更替训练的模式开展,各分队采取共同分类科目,设置专业指导团队实施统训,重要专业科目单设训练指导团队分时段完成训练任务后交换训练的模式。可以每4名学员为1个战斗小组,每2个战斗小组为1个战斗班,每3个班为1个战斗分队,即1个战斗分队为24人。各分队专业训练指导教练不少于2人,一主一辅,示教小组不少于1组,每组不少于4人,教员基本固定,学员少人多批次连续滚动式培训[6]。

4.科目安排

一次培训设置科目不宜太多,不能指望通过一期培训班能够培养出样样精通的特种战士,应按照急用先训的思路,针对灭火作战的主要任务或专业岗位需求,结合人员素质和基地模拟设施建设情况设置训练科目,突出重点,以确保固定时段内基地训练的成效。如攻坚组培训,应针对主要作战任务及需求,结合人员素质和基地模拟设施建设情况设置训练科目,以建筑灭火攻坚、消防救助、防化三条主线,精选科目,突出重点,以确保固定时段内基地训练的成效。

(三)运作实战化

实施基地化训练无疑将占用大量的业务骨干和资源,对现役制的消防部队来说,给本来十分有限的执勤力量增添很大困难,如何统筹运作是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因此,应考虑通过灵活运作使得投入能实现实战效能和战力生成最大化。

1.建、训、战相结合

可充分拓展基地平台功能,采取培训基地、战勤保障队、教勤队“三合一”的建设模式,即在基地平台上建设战勤保障队,并抽调各类灭火应急救援业务骨干建立教勤队,通过三者功能互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充分满足集中培训对训练场地设施、各类器材装备、稳定示教队伍的需求。将战勤保障队建在基地上,既充分利用仓库闲置的装备器材,又充分发挥了战勤保障队对装备的专业管理和维护能力,很好地解决了训练器材“三无”(即无保障、无维护、无管理)的问题;通过组建教勤队,平时可维护设施,训时可开展教学,战时可遂行增援,既解决了教练员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又满足了机动作战需要。

2.研、管、用相结合

教勤队人员由从各地抽调优秀的战训或装备等业务骨干组成,实施年度定期更替的形式,在指导基地训练的同时,既可以充分利用培训基地专业模拟设施进行专项技战术应用课题的研究和新装备、新训法、新技术、新战法的测试,又利于骨干之间更多的互相交流、研讨、探讨,骨干的个人素质及部队的专业化处置能力都将得到飞速提升。人员的更替又将使得在基地研训的成效能直接运用到实战中,提升基层部队战斗力;新的人员补充也将推动思路不断地更新、拓展,使得培训、研究、战力生成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实施教勤队培养工程,可实现基层向总队保障优秀师资、总队向基层输出先进骨干的良性循环。

(四)养成制度化

战斗养成是指参训学员通过反复的训练和巩固提高,在安全防护、技术操作、生理和心理反应、战术运用思维等灭火和应急救援作战能力上形成条件反射或稳定良好的习惯。训练、作战要将养成作为一种制度来遵守,通过制度的坚持和反复的训练形成良好的习惯。

1.宏观上注重程序

灾害事故的发生和发展既有突发性,又有规律性,其中规律性往往占主导地位。因此,采取科学的处置程序和方法是成功处置灾害的关键,而作战的程序化来自于战术训练程序化的保障。基层中队的训练偏重于体能、技能和操法,往往以时间主导成效,甚至以牺牲程序为代价一味求快,导致脱离实战,埋下安全隐患。基地训练因具有完善的、逼真的模拟训练设施,可建立单元式、成体系的训战模式,实现基础作战单元的功能整合,从“时间、程序、临机”三方面综合主导训练成效。战术训练的程序化主要体现在灾害事故处置框架上以及以多中队和多班组处置的合成训练上,具体表现在班组指挥者和操作者的分工上,战斗展开的层次和程序上,灾害确认、指令下达和实施上。基地化训练应为程序化作战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不断推广和完善。

2.微观上抓实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正如美国军事领头羊的地位源于细节关注,通过细部的标定、细致的操作、细则的执行,对每一个具体事例进行规范,通过细微力量推动实战能力。当前,我国灭火救援整体上仍处于粗放型,小到消防员的个人防护装备无法量身订做,能够基本合身即可;大到灭火救援实施的随意性,装备运用、技术动作、战术战法的不规范,只要能完成作战任务即可。应依托基地化训练,从每个作战环节、技术动作入手,强化部队训练向精细型转变,从防护习惯到技术动作、从技术动作到战术思维,从战术思维到战术运用,每个细节都不放过,通过在关键技战术运用环节增加自查和班组互查的动作,进一步减少失误,巩固养成;通过在各种高温、浓烟、高危险模拟环境和大体力透支情况下开展专项习惯养成训练,对正确习惯进行巩固。

(五)过程数字化

通过建立培训档案数据库,对培训对象、器材装备、设施、环境和过程等相关数据进行全面测试、分类记录和统计汇总,为跟踪指导和实战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

1.针对性指导训练

基地化训练对科学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科学指导离不开对培训对象和培训实践全过程的细致分析,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掌握每一名学员在不同训练负荷和环境下的生理、心理反应,在不同阶段下的训练成绩测试等数据。如学员在负重登楼、3 000 m等训练前后脉搏的数据,在高温、黑暗和恐怖场所的脉搏、呼吸和血压等数据,这些数据是科学训练和针对性指导的有力依据,是判定科目设置及训练安排合理性的重要依据,是最大限度提高训练效能的数据支撑。

2.科学性实践研究

模拟实战训练是基地化训练的主要特点,许多在实战中无法测试的数据都可以通过在模拟实战训练专项测试中获取其近似值,利于进行装备和模拟设施测试,技战术运用实践和研究活动。如消防员在不同环境下的生理、心理反应和行为特征测试,不同品牌空气呼吸器在实战使用中的供气能力测试,各类灭火剂的实战效能,照明灯具在不同燃烧产物烟雾中的照射实效,氧气呼吸器的使用环境,不同破拆和排烟方法,模拟训练设施的实用性测试等等。通过针对性地测试和收集大量培训数据,有目的地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有效指导实战,提高培训能力生成效能,拉近理论和实战距离。

(六)机制长效化

灭火和应急救援工作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时代发展,灾害形式、装备配备、技术手段和人员素质在不断发展,与之对应,灭火和应急救援战法和训法也不断发展变化。作战、训练是个长期动态的工作,一劳永逸的基地培训是不存在的,基层单位有限的训练场地设施、繁杂的日常执勤和公差勤务、薄弱的师资力量和有限的人员显然无法保障专业训练。而长期脱离专业训练易使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迅速下降。因此,有必要建立稳定且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训练场地器材和设施、规范的培训和管理模式,针对新需求、新装备和技术、人员更替和业务巩固提高等需要,采取基层巩固、基地提高的方式,合理设置训练周期,以各级培训基地为平台,形成长效培训机制,确保消防官兵综合素质能适应实战发展。

四、结语

当前,消防部队基地化训练在硬件建设上已见成效,在各总、支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但是在软件建设和实战作用上还处在探索阶段。笔者在对基地化训练存在问题及矛盾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抓好基地化建设的主体框架,重点分析了职能定位不准、教学指导不专业、制度落实不深刻、长效机制不落实等关键性问题,提出了消防训练基地的机构设置、人员编配、训练模式、功能保障等必须紧紧围绕各类人员、各种岗位需求进行建设,使训练基地具备组织、协调、保障各类训练的能力,充分体现和发挥其价值。总而言之,我们要充分做好思想和物质上的准备,科学规划宝贵的训练资源,加快基地化训练步伐,充分贯彻“练为战”的思想,推动部队战斗力有一个新的质的飞跃。

[1] 董爱国,方鑫.美军基地化训练的主要特点[J].国防科技,2002,(12):(52-54).

[2] 黄扬起.抓好消防训练基地建设,走基地化训练之路[C]//中国消防协会灭火救援技术专业委员会.灭火救援新探索,2001.

[3] 张元祥,梁希航.对消防部队开展基地化训练的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07,23(2):(70-73).

[4] 公安部消防局.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Z].2009.

[5] 李东江.对消防部队开展基地化训练的几点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13,29(6):23-25.

[6] 张正利.消防部队基地化模拟训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3,29(12):27-30.

(责任编辑 陈 华)

The Research of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with Fire-fighting Forces Base Training and Countermeasures

WU Jun

(FireCropsofFujianProvince,Fuzhou354003,China)

Base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generate and improve combat effectivenes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ways to break through low-level training by fire forces,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urrent issues in the base training, tentatively demonstrating on how to maxim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base training an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generating combat effectiveness in terms of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the professional guidance, combat operations, the data management and long-term mechanism.

fire service; base training; issues; professional; actual combat; cultivation

2015-03-06

吴均(1984— ),男,福建南平人,工程师。

D631.6

A

1008-2077(2015)08-0045-05

猜你喜欢

部队消防基地
《消防界》征稿启事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漫画说消防
老部队
消防也幽默
我的基地我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