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耦合之实践探索

2015-01-30王少鹏

中国法治文化 2015年6期
关键词:扬州公安耦合

文/王少鹏

扬州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耦合之实践探索

文/王少鹏

缤纷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公安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利用的资源。公安文化通过与地域文化的耦合,产生出的叠加效应,使公安文化更具影响力、亲和力和引导力,为公安工作和平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

近年来,扬州公安机关以“文化是警力,也是战斗力”的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运用到公安工作和公安文化建设中,认真观察体悟和运用扬州地域文化的特色与资源,探索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耦合的思路和做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耦合的定义与作用

(一)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耦合的定义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公安文化是公安机关在长期的警务实践活动中形成和积淀起来的具有典型警察职业特色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相关制度设施的总和,其本质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公安文化建设是把人民警察“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塑造忠诚警魂,密切警民关系,创新工作方法,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在公安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公安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推动公安事业的全面发展。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民众,在既定的时间、空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承等多种因素形成的风俗、习惯、仪典、信仰、歌谣、寓言,等等。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与环境相融合,往往有河流、山丘、气候、植被等自然边界,因而被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形成了地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力量,凝聚了特定地域内的社会成员。

公安文化是公安职业文化,有较强的政府主导性;地域文化是自生自发的基础性与弥散性文化,有较广泛的民间性。这种差异性恰恰是它们产生结合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辩证法中称之为合二为一。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结合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当下的新形式和新发展,超越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高低垂直模式和首尾带动模式。过去我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和谐号动车时代,采用的是“交流传动及动力分散”方式,新科技也带来了新思维。

为了更好地描述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结合的关系,我们提出了一个更加精细和贴切的范畴——耦合。耦合原是一个重要的自然科学术语,指两个系统或者场域之间的关联结构、交互作用、信息和能量的传播。耦合,类似于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论,超越了传统实体论非此即彼的独立和独占,而是场域的叠加、互动、影响与控制,将传统的线性因果提升为现代的网状因果与因果回环。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耦合,就是指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相互叠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实现共建共享、共生共荣。

(二)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耦合的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建设的路径是“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公安文化通过与地域文化耦合,才能在文化育警、文化强警和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增强公安文化的效能,更好地打造过硬队伍。文化不仅直接对民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还能激发民警的热情和斗志,塑造民警的人格和信念,对民警的素质和公安队伍的建设产生决定性作用。公安文化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一种行业文化,对于全国的公安文化来说,它具有统一性,而又由于全国各地地域文化的客观差异,如方言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等,公安文化要在当地生根开花或传承发扬,即须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否则便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导致水土不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创作如此,公安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在公安文化建设中要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理论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地域文化之中,使之本土化、大众化,拉近公安民警与公安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强感染力和号召力,更好地沟通全体民警的思想,激发民警对国家、集体和家乡的深厚感情,提升职业认同感和组织归属感,从而使队伍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地提升队伍的软实力,实现队伍战斗力的跃升。

第二,有利于凝聚社会力量,更好地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公安文化借助于地域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公安机关将公安精神传达给社会大众,更易于让当地百姓体味与感知,从而支持、理解公安工作。中国之大,各地的风情礼俗差别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安文化建设传达公安精神主旋律时,必须扎根于地域文化传统的土壤,创作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作品,通过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传播法治、引导舆论、弘扬正气、震慑犯罪,树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了解和认同,进一步优化执法环境,密切警民关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平安建设。

第三,有利于传播法治理念,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要求“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在公安文化(法治文化的一部分)的支撑下,才具有完整性,才会有更加强盛、持久的生命力。仅仅依靠消极防范和强制约束是不可能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只有把社会目标和价值寓于文化之中,才能使全社会自觉认同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主动协同政府和公安机关的管理,实现社会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

(三)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相互联系

不管是本色的公安文化,还是融入地域文化形成特色的公安文化,其目的都是要塑造新时期人民警察精神,增强民警的职业自豪感和对警察集体的归属感,激发民警献身公安事业的热情和建功立业的事业心,从而使民警队伍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公安文化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两者之间的互渗互透、互惠互利的相互作用。

第一,价值取向的共生性、一致性,贯通了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精神特质契合的血脉。公安文化和地域文化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弘扬与追求的最终目标,具有一致的精神内涵。充分发育的地方文明,必然与和谐公平的秩序互为表里、互相生成、互相促进。隋唐以来,扬州即为京杭大运河之津梁,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风淳厚,商业繁华带来实用理性精神的兴起,逐渐形成了“崇文尚德”的扬州城市文化品格。扬州的理性精神和公平友善的民风与公安文化的公平正义、忠诚为民的核心价值相契合,都包含了“精致、创新”的价值取向。

第二,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完美性,拓展了公安文化的表现样式和路径。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元性的,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产、生活、习俗、语言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样式,这就形成了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作为国务院首批命名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建城历史悠久,“文化生产力”发达,培育、发展和完善了一大批风格独特的艺术样式。扬州评话、扬剧、清曲、弹词、木偶戏等,都反映了扬州生动的日常生活、历史记忆、人情世故、善良风俗和公共秩序。中国上古就有采诗歌以观民风、知得失的做法。公安机关既要从传统的艺术形式和作品中体察民情,又要从街谈巷议,乃至微博、微信等网络时代的新媒体、自媒体中了解民意,充分运用现代与传统艺术形式和媒体,繁荣公安文化创作,表现公安精神,从而丰富公安文化的表现样式和路径。

第三,地域文化表现方式的根植性、贴近性,强化了公安文化的亲和力。地域文化由于产生土壤的特殊性,相较于其他文化,更加贴近群众和当地公安民警。一个人在既定的地域文化中生活久了,便会被打上当地的文化烙印,自己与周围人的一言一行之间,身心与周围的一草一木之间已经达成了默契,融化其中而不自知,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公安民警作为所在地域的居民,也自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欣赏习惯。因此,我们只有采用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为广大民警和群众所接受。

第四,两者表现内容的互渗性、互动性,扮靓了各地公安文化建设的地域特色。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虽然是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互动性,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一方面,公安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其建立、建设、发展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这种渗透和熏陶为公安文化植入了地方文化的元素,地域多元文化成分为公安文化的形成与构建提供养分,并通过不断的广泛交流兼容渗透而形成独特的公安文化形态,使得公安文化带有地域特色。另一方面,公安文化又反作用于地域文化,在吸收地域文化养分的同时,又把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的理念输送给地域,向所在地域传导辐射,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和提升。

二、扬州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耦合的实践

基于对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理性认识,近年来,扬州公安在加强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耦合的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城市特质成为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共振”的策源地

城市是地域文化集聚的中心,因此也是地域文化的代表。扬州历史悠久、文化昌盛,有二千五百年的建城史。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成功,扬州作为牵头城市,更加彰显了底蕴深厚、雅俗共生的文化环境和刚柔相济的人文精神,凝练了“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特质。与此相匹配,必然要求扬州公安既要履行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的职能作用,具备冲锋陷阵、攻坚克难的英武之气,又要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中体现理性平和、文明儒雅的形象。

(二)城市精神成为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信息和能量交流传播的媒介

在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下,扬州形成了“崇文尚德、开明开放、创新创造、仁爱爱人”的城市精神。与之相适应,扬州公安形成了“忧患、创新、精细、执行”的公安文化特色亮点。一是把精细管理作为扬州公安的文化基色。积极倡导“用心做事、用情做人”,“用正确的方法,把事情做正确”,要求全体民警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要精益求精,努力把细节做到极致。例如,扬州警方制定的《扬州市公安局执法标准》,涵盖了接处警行为标准、行政执法行为标准、刑事执法行为标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对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警务活动的行为规范进行细化,强化全警的良好执法习惯养成。二是把创新争优作为扬州公安的文化特征。我们定期开展“创新文化沙龙”活动,激发创新思维。设立“工作创新奖”,每年评选创意民警、创新项目,营造全警创新、乐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三是把忧患意识作为扬州公安的文化品格。我们把“忧患意识强”作为《领导干部能力作风建设准则》的第1条,要求领导干部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始终以如履薄冰、危中求进的心态抓工作,带队伍。四是把执行效率作为扬州公安的文化追求。“言必行,行必果”是扬州人的一贯作风。我们坚持把执行力建设作为公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从精神、制度、管理、行为等各个层面推进决策部署的执行和落实。把全年重点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建立跟踪问效、考核奖惩机制,逐项抓落实、抓推进、抓提升,推动了公安工作不断向更高层次提升。

(三)城市文化氛围成为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叠加的强力磁场

扬州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氛围,每年有“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文化旅游节、世界运河博览会、瓜洲音乐节、邮文化节、荷藕文化节等各种文化活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群众喜爱文化活动的特点,成为公安文化与群众沟通的捷径。我们一方面组织民警以严整的警容、优良的服务、文明的形象亮相各种活动的安全保卫现场;另一方面,积极举办公安文化互动活动,让群众直接参与其中。近年来,我们先后成功举办了“竹报平安颂民恩”、“扬州警方年度十件大事”评选颁奖晚会等活动,邀请群众观看,与群众互动,得到了群众的欢迎,为公安文化建设聚集了大量人气,扩大了公安文化的影响力。

(四)城市文化元素成为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共生平台

在公安文化的实践中,我们大力应用城市文化元素来丰富公安文化的表现形式,先后创作出版了报告文学集《警英名扬》、《铸剑广陵》、《天眼神探》、《群众工作密码》等优秀书籍。特别是《群众工作密码》一书,受到了孟建柱同志和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政法委书记李小敏等领导的批示肯定,被江苏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十大重点项目。2014年10月,该书又获公安部第十二届金盾文化工程图书奖;根据该书改编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话剧《幸福花儿开》在北京公演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4年11月,由公安部、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我局等单位共同策划,以该书内容为蓝本创作的三十集大型公安题材电视剧《江城警事》(暂定名),在我市正式开机。由我撰写的《公安思辨——哲学视角下的扬州警务实践》出版后,《人民公安报》发表题为《用哲学思考和阐释公安工作》的评论文章推介此书,同时被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列为应用课题研究项目,并获得二等奖。借力扬州创建“诗词之市”,积极开展诗词进警营活动,定期举办诗歌竞赛笔会,创作了集中体现扬州公安精神的《平安扬州赋》等辞赋。借力扬州石刻文化和漆器文化,在广陵分局等地建成了“平安基石”,把《平安扬州赋》制成漆器屏风置于市公安局大厅,激发民警的责任感。借力扬剧、评话、道情等众多地方曲艺,创作了《车流滚滚下扬州》、《说唱英模》等曲艺作品,分别获省、市法治汇演一等奖。根据扬州清曲《板桥道情》,创作了《平安道情》,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广为传唱。我们还运用扬州传统曲艺样式,创作了一组宣传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地方文艺作品,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总之,加强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耦合,主要目的是使公安文化在地域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推动公安文化的不断创新,增强公安文化的生命力。因此,要善于找到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共同点,并使之相互认同、相互贯通、相得益彰。要通过认真慎重地比较分析,不断挖掘地域文化中的精华,找到与现代公安精神的契合点,从而使地域文化与公安文化同频共振、相辅相成,推动公安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本文作者系扬州市政协副主席,公安局原党委书记、局长)

猜你喜欢

扬州公安耦合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扬州绒花”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多星座GNSS/INS 紧耦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