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中国—东盟博览会外宣稿件英语翻译质量研究

2015-01-30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6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中国质量

韩 涛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提高中国—东盟博览会外宣稿件英语翻译质量研究

韩涛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00)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外宣翻译的含义,并指出了当前我国外宣翻译的不足,最后总结分析了提高中国—东盟博览会外宣稿件英语翻译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中国—东盟博览会;外宣稿件;英语翻译;质量

引言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由中国和东盟共办,囊括商务贸易、服务、投资合作等多项主题博览会,现已举办11届,成功地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十国的经济发展。迄今为止,中国—东盟博览会参与国由初始的10+1现已变成10+N,并且在进一步扩展,因此在博览会中翻译工作涉及的区域、范围及深度都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在博览会的新闻翻译工作中相当明显。所以,对于从事博览会新闻翻译工作的译员来说,怎样提升博览会中的翻译速度与质量是迫在眉睫的。

一、外宣翻译的含义

外宣翻译的含义。学者曾利沙指出,外宣翻译即向外用英语介绍中国,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国防科技等多发展状况的对外介绍,以及各级政府相关的政策公告和对外交流的信息通告;各地市政建设或旅游宣传、招商引资及个中国国际性活动和行业展览的宣传;各类公司或乡镇企业对于产品的对外宣传和介绍等等,其都具有共性特征即以传递客观事实为主体,注重对外宣传的社会效应及影响程度,而对于用文字符号增添的美学意义及个性特征则被置于次要地位。

二、当前我国外宣翻译的不足

(一)对中外文化尤其东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

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全方位合作形势下,我国与外国尤其是东盟国家的各种对外贸易和交际蓬勃开展,中国—东盟双边礼仪文化产生的差异也越发明显,同时由于差异产生的影响是能被忽视的,在双边礼仪文化没有得到共同融合之前,必须对于这些差异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翻译时有所区别。当前中国教育体系中,对于中外文化尤其是东盟国家文化的基础教育比较缺乏,甚至对与本土文化的教育都不完备。为此,在对中文语义本体的理解也差强人意,翻译时常采用直译的方法,没有考虑语义中所含的文化背景,很容易使翻译结果难以令人满意。同时,缺乏对于东盟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甚至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以及上大学期间,对东盟国家文化的了解极度匮乏,难以把中文更好地翻译成英文。

(二)对外宣材料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对外宣传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颇丰硕的成果。学界对如何提高外宣译文质量的问题展开了大量的探讨,凝练了不少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认识。但综观先前的研究,我们发现,学界对外宣翻译的目的是什么尚缺乏一个比较统一、清晰的认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外宣翻译目的、外宣翻译行为等外宣翻译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三、提高中国—东盟博览会外宣稿件英语翻译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中国及东盟国家文化礼仪的基础教育

“文化自觉”是在1997年北大社会学人类研究所开设的

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研讨班上由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迎合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并提出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方案。翻译员首先做到是对于自己本土文化的了解,这是做好外宣的基础,如果对母语文化了解不足,在进行外文翻译时就无法理解文章所体现的人文、时代、价值观念等信息中更深一层的影响,外宣翻译直白无力,缺乏该具有的意境之美。同时也要了解相关东盟及其他国家文化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出口成章。

(二)预制语块理论用以翻译人才培养

自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始后就暴露出区内翻译人才紧缺的这一问题,随后自治区区内各高校及有关单位为此做出了大量翻译教学工作和实践以此来提升翻译质量。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发现,我们现阶段是以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和解决这一问题,但如课程体系配置等细致环节还未能为区内翻译人才的培养给予明确的方向和方法。因此考虑到当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现阶段要根据区内翻译人才储备不足和生源外语基础较薄弱这两个问题,借鉴现下先进的预制语块理论将词汇教学应融入语块教学当中提高培养翻译人才的能力,以此应对现阶段的翻译工作出现的问题。

(三)在实践和锻炼中提高

实践出真知。在学校中完成关于翻译工作基础知识的学习,进而在实际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和提高以便使自己成为级别更高的的翻译工作者。作为一名合格的外宣翻译人员,不仅仅要做到对于母语和外语有一个稳固的基础,也要对于东盟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民生等情况都要有较深的认识;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或技能。但这些技能和技巧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习者以谦虚和努力的态度,不断地学习、探索和总结,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

(四)制度保障

现阶段我国的外宣翻译评判机构的建设还不够成熟,在进行外宣翻译纠纷处理工作上出现的漏洞很多。因此为了实现外宣翻译人才的专业化和高素质化建设,要建立完善的、科学和合理的外宣翻译规范和制度,建立外宣翻译市场准入制度,从事外宣翻译人员要具备资质证并持证上岗,用以提升整个行业的素质;外宣翻译、编辑、校对、出版和收费等业务的实施都有规可依和有标准可循,保证外宣翻译工作处于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并且要进一步完善外宣翻译评判机构的建设,加强翻译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五)对外宣翻译的再认识

为了探究外宣翻译的目的,我们要学会进一步的认识,外宣翻译中,“译”是翻译的本体,翻译行为是外宣体现的途径,最终是为了国家的对外宣传服务。简单地说就是“译”是手段,“宣”是目的。将外宣翻译活动放在国家外宣工作这一大方向下,很容易发现,外宣的深层意义就是为了实现劝服,这就是外宣工作的根本所在,同样也是外宣翻译工作的方向。也可以这样说,外宣翻译的本质就是以劝服为目的的修辞手法。

我们再从修辞的角度去对外宣翻译做进一步的认识,并探究外宣翻译的特点,进一步探究理论可证性外宣翻译策略问题。外宣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国家外宣工作,每年全国外宣工作会,其善书的外宣工作的目的就是宣传我国的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内外政策及发展道路,展现出我文明、进步、开放和民主的国家形象,创造更加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便于宣传、展现好的国家形象,同时创造最佳的国际舆论环境,这本就是一种修辞劝服工作,因此也可以说外宣翻译的本质也就是为了修辞劝服,这就是外宣翻译与其他类翻译区别的特征。现阶段外宣翻译的界定比较模糊和混乱,有些学者认为所有汉译外的翻译活动都属于外宣翻译,但是这样定义太过于笼统,外宣翻译的本质不能得到体现,另外,也有种看法认为外宣翻译与应用翻译是等同的,虽然这种看法将外宣翻译与文学翻译有所区别,但仍未凸显外宣翻译的本质。比如某些学术或科技文本的汉译外翻译工作,它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但并不一定能归入外宣翻译的归类中。

四、结束语

近些年,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为会展服务的翻译人员却跟不上发展的节奏。在这方面不能再依靠“藏”于社会而临时组建“急行军”,务必要以高校及涉外单位为依托,加强人才建设,培育符合需求的专业人才,进而全面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莹.从顺应论的角度看外宣翻译中的文化空缺[J].枣庄学院学报.2011(06).

[2]叶岚.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外宣翻译——以上海世博会材料英译得失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3]周荣娟,刘朝晖.外宣语篇翻译中的逻辑连贯重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基金项目:桂教社科(2013)4号,广西高等学校2013年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提高中国—东盟博览会外宣稿件英语翻译质量研究(SK13YB156)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中国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质量投诉超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