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道德修养 注重道德实践

2015-01-30

中国共青团 2015年5期
关键词:修德校训校友

加强道德修养 注重道德实践

刘晓东:下一个锦囊就是修德。修德的修,既是修养的修,也是修炼的修。关于修德,我们主要探讨如何把德通过修炼变成学生的修养,我们可以从校训上谈起。

清华大学的校训大家都耳熟能详,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这个校训里面有一个“德”字,我想请问一下邴浩,在清华的校训里面,这个“德”的内涵是什么?

邴浩:其实清华的校训是源自1914年梁启超先生在清华《论君子》的演讲,当时他引用了《周易》里面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校训就是从这两句话得来的。所谓的厚德,如果只是从出处上讲,应该是指包容万物,容载万物的美德。

清华校园里面有“三宝”,就是校训、校园、校友。校训不用说了,去年正好是梁启超先生演讲100周年,我们围绕着校训做了一系列的讲座,请了一些国学的大师,包括请一些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专家,来系统地给同学讲,也结合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同学的修德来讲,把大学的校训文化有机地和我们的这些思想引导的工作结合起来。实际上大学的校训,是大学文化的沉淀,这是非常重要的宝贵财富。

再就是校园。清华的校园里面有很多古迹。近些年也建了很多富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地方,像我们清华的纪念碑,每年的九一八,包括现在的国家公祭日我们都会请同学去扫墓,我想这也是对学生品德的历练。就用大学已有的这些文化,包括用大学已有的传统的东西,像我们的纪念碑,包括我们的清华学堂,原来我们的清华学堂是教师办公室,后来把它腾出来给学生,用于学习;也包括图书馆,可能同学们就会去想当年的曹禺先生在哪张桌子上写的《雷雨》。所以,就要通过这些环境来涵养同学。

最后是校友。比如说邓稼先。我们把他的故事排练成了话剧,通过校友的故事和精神去品德与修德,让同学去感受。无论是他身上体现出的爱国还是敬业,都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去感悟。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宝贵的财富,应当思考怎样把这些财富用起来,为真正培养学生修德做一些工作。

刘晓东:校训、校园、校友来帮助我们同学们修德。重庆大学的校训是什么?

陈科:耐劳苦、常俭朴、勤学业、爱国家。

刘晓东:这个校训太全面了,勤学和修德全都包括了,重庆大学怎么开展校训文化的诠释?怎么将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

陈科:就修德方面来讲,我个人觉得可以分为显性的思想教育和隐性的思想教育。我更觉得隐性的思想教育是符合社会实践的,是同学修德重要的载体。我们学校在做一个项目叫夕阳红。我们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的子女都在国外,或者是外地,因此我们建立了这样的资源服务项目。曾经我们一个老教师的夫人去外地他的子女家,有一个志愿者和他两个人在他的家里面讨论诗词,居然住了一个月。最开始接到这个老人的请求,想帮他找志愿者,我们还很担心。还有,老师去国外看子女,把他家的钥匙放在志愿者那儿,我们曾经也有过担心。但事实证明,我们的同学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可爱。因此,我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应该是以学生为目标,而不是要让他按照我们的模式,把他塑造成我们年轻时的样子。因为当我们20岁的候,我们曾经也是被当时的长辈所看不惯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来做这个方面的工作是比较好的。

刘晓东:通过实践的方式去转化他的修养。我想问一下张老师,去年教师节前夕,习总书记走进了北京师范大学,与北师大的师生进行了亲切交谈。在讲话中他提到,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同时他还提到,广大的教师是培养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同时他也强调了,教师对于个人,对于集体,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那么,张老师您怎么理解筑梦人?

张树辉:因为当天我也在现场,谈话我们全部聆听,真的挺感动的,挺激动的,我觉得这是对整个教师队伍作的评价。我觉得这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鞭策,其实更是一种责任。这个责任让我们觉得身上的担子非常重,对于老师来讲,要做筑梦人,我觉得他自己得是一个追梦的人,同时他要有一个筑梦的意识,还要有一个筑梦的能力。

像您刚才说的校训,北师大的校训各位老师都比较清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启功先生提的。当时有人请他解释,他当时有一段话大意是,学不是你有职称有职务,但你要有真学问。所谓的行,不是你要勤劳,而是你要时时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道德的规范。我想对于老师来讲,我们的工作就是立自己的德行来影响学生。

刘晓东:回到这个大问题,就是怎么来引导学生能够把自己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主流的发展方向切实地融合起来,如果从工作的层面讲我们如何来引导?

邴浩:原来我们担心,学生出国后会不会不自信?但是后来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为什么?

我们曾经支持过学生,大概一期可能有一百个人出国,就是去做实验的研修项目,去国外两个月,回来之后我就跟其中的几个学生聊,我说你这次感受怎么样?他说收获非常大,非常开眼界。我说你将来有什么打算,是不是要去那个国家读博士,将来在那里去持续地做学问。他说恰恰不是,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实际上现在国内很多高校的研究并不比国外差。他去了之后,发现我们做的某一些领域已经在世界的前面了。所以出去了之后,反而对他的自信心是一种极大的激发。他更愿意扎根在学校,扎根在国内,为国家服务和奉献。

我想教师更多的是给学生创造自我认知和自我感受的平台,去激发他内在的冲动,所以你说在具体的培养“德”方面,给他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在实际中去感受,去体会,我觉得会比我们生硬的说教更有用。

张树辉:我插一句话,他刚才讲了一个国际视野,我再加一条,讲好中国故事。为什么要讲?我觉得现在学生对于国家的发展,包括历史,包括现实,其实更多的是来自于互联网,这里面有一个教师对他们所得信息再解读的过程,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再配合一下,我们把中国的故事讲好,让学生看到我在国内发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再有国际的视野,那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更容易实现了。

刘晓东:我们刚才共同讨论了勤学和修德两个秘籍,各位嘉宾也都奉献了自己很多的思想,讲了很多创新性的形式和方法。接下来因为时间关系只留一个问题跟现场互动,有没有人举手提问?有请。

提问:我是上海大学的团委书记,我想请教几位嘉宾一个问题。博士生的日记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说明青年在思考,不管他说的对还是不对,是很消极、还是很积极、还是很负面,总比他沉默要好。所以我想请教几位嘉宾的一个话题是,怎么看待当一个事件发生的时候,青年的反应可能跟我们传统设计的主流思路不一致。如果不一致的事情发生了,我们怎么去对待这个评价?

张树辉:谢谢,这样的事情我们可能见到了很多。实话实说,可能在我更年轻的时候我很怕这样的事情出现,可是现在我很高兴这样的事情出现。为什么?因为我看到一篇文章有一个观点,说在未来的课堂上教师光有技能不行,也应该要有一种学生的知识。他所谓的学生的知识大概是指,学生的这种思想认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规律是什么,差异在哪儿。其实有不同的建议,恰恰是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发挥的空间,我们会知道现在学生在想什么。我想现在社会对不同意见的包容度是很强的,我们允许或者说欢迎一些不同意见的出现,但是这个过程起码我从一线教师来讲,我希望能够做一些相关的引导。总之我是想,有问题是件好事情,我们去看不同意见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就像博士生返乡日记一样,他的思维到底是从哪个方向来的,给老师,给日常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教育的方向,一个教育的点,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当然我们要有足够的力量和足够的能力解读得更好一些,这是我们的任务。

猜你喜欢

修德校训校友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学习校友大名人 争做校园小名人——澄江中心小学以校友大名人引领校园小名人成长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校友风采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做官与“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