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不出真相的侦探小说
2015-01-29来颖燕
来颖燕
在这个小说被宣告终结的时代,法国作家菲利普·克洛代尔的作品是一个奇特的存在—深受大众欢迎,但又有着丰厚的思想蕴藉,绝非哗众取宠之作。《灰色的灵魂》堪为其中的代表。
故事从一桩离奇的命案切入。1917年的寒冬,一个名叫“牵牛花”的10岁女孩被发现惨死河边。身为探案者的“我”登场了。但是紧接着的情节并没有以“侦探小说”的架势围绕着探案展开。克洛代尔笔锋利落地带出了在小镇上生活的人物的众生相,他们各自都有故事,彼此又有层层的交集,而并非只是以凶杀案为圆心展开。这些众生相有着怪异的气息—鲜活却又阴冷。他们的生活充满着离奇和跌宕,但是作者的笔触始终是冷静而节制的,死亡的阴影和灵魂的孤独是那样平静地投射在他们身上,铺衍出宿命和怪诞的意味。
很佩服克洛代尔的白描功夫,寥寥几笔间便能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一个人物,从检察官、法官到镇长,从女教师到“我”的妻子……他们的每一次出场,都会片断式地显露出某一特质,这些片断最终在克洛代尔的笔下拼凑出了这些人物的鲜明形象,也慢慢解开了层层谜团。在他们转身后的情境中,都会慢慢地显现出克洛代尔意欲表达的主题:“十足的混蛋和完全的圣人都不存在。人的灵魂不是白的,也不是黑的,而是灰色的。”
这小镇上仿佛飘荡着幽灵,伴随着战争的炮火,每个人都在生死间穿越,在善恶之念中挣扎。对于“人性是复杂的”这一主题,文学史上历来诸多描摹。但是这部《灰色的灵魂》依然显露出另类的光芒—以一桩凶杀案开始,却四散开去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小镇上的人们表面庸常内里却挣扎的生活,而这一切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展开。尽管都是从“我”的视角进行叙述,但叙述时间点却跳跃度很大。
克洛代尔仿佛是有意切断许多线索,在某个角落又不经意地拾起,并且不断制造新的疑团,比如女教师的离奇自杀。而即使事件的发展波涛汹涌,小说的节奏和色调却始终是平淡的,似也罩上了灰蒙蒙的薄雾。于是,读者的兴趣点奇怪地转移了—不再着急地要探知凶案的结果,而是仔细融进书中众多人物的生活情境中。小说一下子不再仅限于悬念的环环相扣,反而具有了一种严酷的真实感。
克洛代尔在小说的序中写道:“《灰色的灵魂》不完全是侦探小说,不完全是历史小说,不完全是社会小说,也不完全是哲理小说,但又什么都有点。”
他对于小说文体的有意尝试,正打破了在处理类似题材和阐释类似主题的小说时的局限感和单线性,让这本小说获得了一种卓尔不凡的魅力。
在克洛代尔看来,“写作既是一种人道主义,也是无限贴近人类的方式”。他的作品,总是充满对于人生的考量和关怀,尤其对于所谓的卑微或是细碎的小人物,会怀有别样的同情。这同情并非出于一种怜悯,而是基于对个人境遇和命运的尊重和质询。
所以,他的诸多作品,比如深受欢迎的《调查》和《布罗岱尔的报告》,虽然都有着破案和调查的故事主线,却并非以真相大白为终极目的。如他所说:“我曾读过很多侦探小说,现在厌烦透了,它们一本比一本复杂……目的都是为了在最后向他们揭示真相,找出凶手,好像出了奇迹似的。这些作者的全知全能让我感到很生气。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的,大量凶手身份不明,无数罪案经年不破。”所以,克洛代尔的故事虽也不乏悬念,但这并非重点。小说中众人的命运轨迹和生活状态才是他心之所系。因此,他甚至将层层推进的情节导向了未知的境地,2006年克洛代尔曾来华访问,谈及此处,他激动地跳起来:“我什么时候说过×××是杀害‘牵牛花的凶手?”
事实上,他笔下的那些离奇故事都只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克洛代尔出生在深受战争摧毁的法国洛林地区,又曾经在监狱工作了12年多,接触过许多杀人犯。这些都给予了他看待人生命途的特殊维度。没有非此即彼的答案,没有明确的道德界线,一切都处于灰色地带。而小说的意义仅在于,能借由其中人物的行动和处境,理解和描摹现实中人们支离破碎的真实生存状态,而非给出一个结局。
“小说是对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米兰·昆德拉语)作为小说家的克洛代尔,正是这样一位人类现实境遇的探询者。于是,他的作品看似离奇荒谬,却透着凛冽的真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