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语录50年
2015-01-29王德民许陈静王肖潇
王德民+许陈静+王肖潇
相声演员姜昆至今记得作品《如此照相》演出时的“盛况”—
“为人民服务,同志,我问点事。”
“要斗私批修,问什么事啊?”
“灭资兴无,我照个相。”
“破私立公,照几寸?”
“革命无罪,3寸的。”
“造反有理,您拿钱吧。”
“突出政治,多少钱?”
“立竿见影,6毛3。”
“批判反动权威,给您钱。”
“反对金钱挂帅,给您票。”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谢谢!”
“狠斗私字一闪念,不用了。”
那还是1979年,你来我往说话间,淋漓尽致展现了此前“文革”期间人们开口就提毛泽东语录的无奈。
这种辛辣的讽刺在当时可谓非常大胆,创作者难免紧张,但结果正如姜昆所说:“没想到这个小相声竟赢得观众的广泛共鸣……我们在各地演出,现场可以用‘爆炸两个字来形容。”有老干部评价:“这个相声说出了那个时代人们想说却不敢说的话。”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还专门为《如此照相》制作了专题节目。
《毛主席语录》给“50后”、“60后”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烙印,70年以后生人对它的印象则淡漠得多。今年5月,《毛主席语录》迎来正式出版的第50个年头,在其问世后的十余年间,它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大家唱语录歌、做语录操、跳语录舞,而如今的年轻人正用和父辈截然不同的目光审视它。
《毛主席语录》的问世,要从林彪说起。1961年4月,林彪在部队视察时,明确指示:为了使战士在各个时期、各种情况下都能及时得到毛主席思想指导,《解放军报》应当经常选登毛主席的有关语录。
当时,学习毛泽东的思想和著作是党内的共识,但至于怎么学习,有不同的观点。“是林彪提出了精选语录的方式。”曾在《解放军报》工作过的韦梅雅回忆,“林彪主张在报纸上选登语录,是将他的学习方法推广到全军。当时基层官兵的文化水平有限,采取语录的方式学习毛泽东思想易于被基层接受。”韦的母亲是当年参与选编工作的《解放军报》编辑田晓光。
1961年劳动节当天,《解放军报》首次在报眼位置刊登毛主席语录:“整个革命历史证明,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要失败,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胜利了。在帝国主义时代,任何国家的任何别的阶级,都不能领导任何真正的革命达到胜利。”
此后,《解放军报》每天配发一条从毛泽东的著作、讲话、文件里面挑选出来的语录。但这样还是不方便,部队很多人给报社写信反映,希望将《解放军报》上发表的毛主席语录集成小册子下发以便学习。
之后两年内,经过数遍意见稿,1964年5月1日,《毛主席语录》正式出版,印成52开本下发部队,这种小开本是为了方便携带,可以随时学习。因大多采用红色塑料封皮,也被人们称为“红宝书”。
到12月29日,林彪指示,《毛主席语录》在部队很受欢迎,要多印一些,一定要发给每人一本。这样,就实现了全军人手一本。
1965年8月1日,《毛主席语录》再版发行,内容调整为33个专题,定为427条,共8.8万字。出版前,解放军报社建议林彪用雷锋讲的“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题词,结果林彪少写了最后一句。
1966年“文革”爆发,编者根据当时的形势修订《毛主席语录》。这版增加了新的评价和林彪“学习毛主席著作,要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等言论,署名改为林彪。这也是后来流传最广的版本。
“最初,出版《毛主席语录》是为了在军内学习使用,书中都注明了内部发行。但当时各界都向解放军学习,解放军的干部被派到地方指导工作,也把这些语录带到了地方,所以形成了全社会都向军队要《毛主席语录》的盛况。各地、各部门纷纷通过电话、电报、书信来要,后来派人来联系购买,最后干脆要求代印。”韦梅雅说。
1966年8月初,文化部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北京召开全国毛主席著作印制发行工作会议,决定大量出版毛主席著作,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发动二三百家印刷厂印制《毛主席语录》。
当时许多单位以公费购买,或以会议文件及奖品形式免费发放给个人。人们把《毛主席语录》当作礼品相互赠送,甚至有人在子女结婚时,将它作为珍贵的嫁妆或聘礼。
《毛主席语录》迅速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韦梅雅记得:“当时人们可以饭不吃,觉不睡,但《毛主席语录》不能不背。像我这样十几岁的小姑娘,只要拿着《毛主席语录》到了公交车上,大声说:‘大家都拿出《语录》来!全车的人就都要拿出来,如果有人拿不出来,全车人都可以批判他,问他是什么出身,是不是‘黑五类。”
当时,有些作曲家为毛主席语录谱曲,写成“毛主席语录歌”,北京体育学院等单位还编排了“毛主席语录操”,这些都加快了《毛主席语录》在全国的普及。
在学校,《毛主席语录》成了教材。1966年,全国学校“停课闹革命”。大学生和中学生成为“叱咤风云”的红卫兵,他们停课、串联,带着《毛主席语录》在全国各地免费吃住,免费坐车,结交一大批同龄人,然后从四面八方涌入北京,涌进天安门广场。
韦梅雅说,当年《毛主席语录》作为毛泽东的敬言敬物,处处可见。但是如果出了差错,就要遭受严重的处分。
韦梅雅丈夫的一位战友晚上上厕所,随便拿了一张报纸做手纸,没有看到上面有毛主席语录,结果第二天被查出来,认为他侮辱伟大领袖,是反革命,被判了刑。endprint
在解放军报社工厂为《毛主席语录》做校对的张凯夫,在不需要排版的毛主席头像旁打了一个“×”,按照编稿习惯,意思是不用头像只用文字,结果被《解放军报》造反派抓住批斗,关进了牛棚。
曾有媒体统计过,“文革”开始后的几年之内,国内外出版了用50多种文字印成的500多种版本的《毛主席语录》,总印数为数十亿册。《毛主席语录》成为“二十世纪世界上最流行的书”“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书”。
《毛主席语录》的大量印制,一度造成了国内纸张和塑料(制作语录封皮用)等物资的紧张。1966年至1970年,全国用于印制毛泽东著作的纸张就达到65万吨,比1950年至1965年的用纸总量还多5.66万吨。这仅仅是正式出版的用纸量统计,不包括全国各地私自编印和翻印用纸。一件广为人知的事情是:1977年恢复高考时,连印刷考卷的纸张都没有,邓小平下令紧急调来印刷《毛主席语录》的纸张。
大量印刷《毛主席语录》本身就与书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相悖,毛泽东和周恩来对此有些担忧。
1969年3月,周恩来在全国计划会议上作报告时说:“已经印出来的毛主席著作和《毛主席语录》,我看是城市多于农村,高级干部多于一般干部,一般干部多于群众……城市的干部家里有《毛主席语录》十几本,这不是浪费吗?”
1971年9月,林彪乘飞机外逃,途中机毁人亡。人们开始陆续撕去1966年版《毛主席语录》中林彪写的前言。
1979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了《关于停止发行〈毛主席语录〉的通知》:“林彪为捞取政治资本而搞的《毛主席语录》本,断章取义,割裂毛泽东思想,自发行以来,危害很大,流毒甚广。为了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自即日起,新华书店、国际书店现存的中文版、民族版和外文版《毛主席语录》本一律停止发行。”
停发《通知》就像一把时间的切刀,干脆利落地切割出两个时代。从此,《毛主席语录》在新华书店门市部消失,在官方活动中消失,从教科书扉页上消失,从人们口头上、手掌上消失,以至渐渐成为民间收藏品。2002年,一本《毛主席语录》在苏富比拍卖行卖出了15535美元的高价。这种“千金难求”的情形仿佛在提醒人们,那个人手一本“红宝书”的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
在绝大多数“70后”“80后”的记忆中,已经没有《毛主席语录》的身影。作为改革开放的一代人,经济取代政治成为他们生活的第一要义,《毛主席语录》变成了一个遥远的词。
但“红宝书”却融入了第一代企业家的性格里。联想的柳传志、华为的任正非、娃哈哈的宗庆后……很多都是《毛主席语录》的“信徒”。史玉柱自称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头号粉丝”,20世纪90年代,他经营巨人集团时,曾仿效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采用的军事体制,在深圳设总指挥部,各级经理都改称“方面军司令员”或“军长”“师长”。
也有“80后”带着审视的目光翻开过“红宝书”。3年前,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专业的博士生张峥出于好奇,在学校门口的旧书摊前第一次拿起了《毛主席语录》。
在跟随导师深入学习后,他开始客观看待这本小册子。“它是一份逐渐远去的遗产,也是一个时代印记,一个政治符号。正因为是政治符号,所以今天它还被一些人简单理解成‘文革的代名词。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这代人也是伴随着语录里的一些话长大的,比如从小教室黑板上贴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等就是如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