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忆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现场
2015-01-29刘爱军
刘爱军
记者问奚乃林:“当时原子弹爆炸的现场是什么样子?”奚乃林说:“试验用的狗都已经烧焦了,地上的黄沙已经变成了绿色,天空中的烟尘还不断地往下掉,因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当量还不大,所以破坏性还不是那么大,后来我们试验氢弹时,强大的冲击波把几十公里外的指挥所外面的水泥墙都打成一条条的。”
怎样测出我国首颗原子弹的力量?真实的爆炸场面是什么样?当天的庆功宴吃的是什么?岁月蹉跎,往事难忘。原大连钢厂高级工程师奚乃林就亲身经历了这一切。前段时间记者对奚乃林进行了采访。
1963年8月,刚从哈工大毕业,拿着入伍通知书的奚乃林在北京怎么也找不到他要去报到的地方:北京8334部队。奚乃林对记者说:“我是原来大重厂的工人,因为工作出色,被组织选派到哈尔滨学习,后来考上了哈工大。”这时,奚乃林向记者解释了一个“新”名词:调干生。因为在大重厂工作表现好,奚乃林被提干,后来,组织又送他去学习,提高文化水平,“1954年我在哈工大附设工农中学念了四年,后来又考上了哈工大,因为当时工人干部的文化水平不高,读完四年中学再上大学的寥寥无几。”
在哈工大的五年中,奚乃林在机械系学习精密制造工艺,为了保密,这个系对外称“8系”,核物理系被称为“2系”。毕业时,奚乃林和另一个女同学宁潜云一块被分到了北京8334部队。找不到要去报到的部队,他们就到当地公安局打听,可公安局的人说从来没听说过这个番号,后来又让他们去国防部打听打听。在国防部里,一个上尉在打了个电话后跟他们说‘你们去通县吧。”
到了通县,奚乃林参加了新兵连。在那里,奚乃林才知道他将参与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
研制钟表式压力自记仪
奚乃林说原子弹爆炸最初产生四大破坏力,分别是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和电磁脉冲,他所从事的研究就是测量冲击波。
随后,奚乃林加入林俊德领导的项目组,他说:“那时,我既没有传感器,也没有记录仪,当时世界先进的测量冲击波的仪器应该是带电动装置的,但是因为国外对我们的封锁,根本买不到,人家也不卖,所以我们就采用纯机械式的来代替。”奚乃林说:“林俊德这个人太聪明了,他是浙大的毕业生,受北京火车站大挂钟的启发,他提出研究机械式冲击波测量仪,他知道我以前在大重厂干过钳工,动手能力强,就让我当他的助手。”
从1963年11月开始研制到1964年首次核爆前拿出合格产品,奚乃林他们用了不到一年时间,“那真是白手起家呀,百分百的投入,为千分之一秒的准确问题,我们用了四个月时间去解决。”项目组用刚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在官厅水库测量了500公斤化学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证明仪器符合设计标准,完全可以用于核试验,“这个仪器后来获得了全国科技发明三等奖。”奚乃林说。
第一批冲进爆炸现场
1964年8月,奚乃林他们带着30多台钟表式压力自记仪进入罗布泊核试验场,将设备安装调试完毕,最近的测量仪器距离原爆点只有一公里多。
起爆时刻临近,在离爆心40多公里的观察所里,奚乃林戴上墨镜,没有墨镜的工作人员听从号令,统一向后转,背朝爆心。当天下午三点钟,惊天一爆,“爆炸那个火球就像夜空中的一轮圆月,爆炸的声音听起来很闷,不是很响,但是轰隆隆连绵不绝。”50年后,奚乃林这样回忆原爆一刻。
50年过去了,奚乃林最自豪的一件事是在首颗原子弹爆炸后,他们这些测量冲击部的科技人员是第一批冲进爆炸现场收取数据,速报核当量。
“我们穿戴上防化服,和防化兵侦察兵是最早进入现场的人,提取仪器的地点距离爆心只有两公里,放射性的沾染肯定是有,但是当时根本顾及不了这么多。当时有要求,除去来回在路上的时间,在30分钟内必须判读冲击波实测数据,再换算出核当量。”
记者问奚乃林:“当时原子弹爆炸的现场是什么样子?”奚乃林说:“试验用的狗都已经烧焦了,地上的黄沙已经变成了绿色,天空中的烟尘还不断地往下掉,因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当量还不大,所以破坏性还不是那么大,后来我们试验氢弹时,强大的冲击波把几十公里外的指挥所外面的水泥墙都打成一条条的。”
是不是核爆炸?
原子弹到底是不是成功地爆炸了,当时在北京的周总理在专线电话里问张爱萍,张爱萍马上来到紧邻的帐篷里问林俊德和奚乃林他们,林俊德又把提取的数据计算了一下,肯定地回答:“是核爆炸,没问题。”奚乃林说:“首次核爆炸最先出来的结果就是冲击波速报当量,相当于两万吨TNT。”张爱萍又马上向周总理电话汇报,确认核爆成功。
原子弹首爆成功,当晚少不了一场庆功宴,张爱萍和大家一起庆贺,奚乃林说:“当晚的伙食比平时好了一点,而且还弄来了白酒和啤酒,吃的是红烧肉和罐头装的凤尾鱼,就是青菜少了点,当年的青菜从吐鲁番运过来,到基地时,已经烂得差不多了。”
那批用来测量冲击波数据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因为受到强烈核污染,已经不能再继续使用了,后来被封存起来。由于进入到核爆现场,项目组的同志身上沾染了放射性物质,回到基地,用水反复冲洗,可是奚乃林左小腿下面有一块放射性沾染总是冲不掉,直到几十年过后,核物质放射性逐渐衰减,最后消失了。
在新疆的核试验基地21年,奚乃林参加了20次核试验。
强军强国无怨无悔
1985年,奚乃林转业回到大连,在大连钢厂担任机控组负责人,当时工厂上下几乎没有人知道他参与过核试验,即使最了解情况的干部处处长也没完全弄清楚奚乃林真实的过去,后来在一次工厂大会上说:“咱们厂的奚乃林是搞导弹的。”奚乃林说当时的保密意识已经融入到血液里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大钢申报国务院特殊津贴时,他拿出国家科技发明奖三等奖的证书,这时人们才知道大钢厂有一位核试验的功臣。也同样出于保密,他和家乡的许多亲人失联多年,他说自己是瓦房店老虎屯镇后二十里堡人。
奚乃林又谈起自己当年的项目组组长林俊德:“他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比我还小两岁,他5岁就念书,大学毕业比我早,后来他得了癌症,去世了。2012年感动中国第一个就是他,在电视采访中,他躺在病床上,戴着氧气面罩,还在讲述未来的设计预案。”
奚乃林也是一位癌症患者,几年前,他的胃被切除五分之四,所以现在他显得有些消瘦。当年和他一起在北京找不到报到部队的大学同学宁潜云现在在天津工作,多年之后,两位老同学也联系上了。
今年已经81岁的奚乃林说:“我这一生最荣幸的是党和人民信任我,让我参加了神圣的强军强国工作,我无怨无悔,无比自豪。”
(源自中新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