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的摄影师如何拍领导
2015-01-29
领导在镜头里威严、不可侵犯的形象,高大但不丰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中南海摄影师们做了很多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8月4日,李克强到云南鲁甸地震的震中龙头山镇察看灾情。
2014年8月3日晚上,记者姚大伟接到紧急电话,次日离京执行紧急采访任务。第二天,大家知道他随李克强去了云南地震灾区。在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工作的姚大伟,长期从事领导人的新闻摄影。
2008年南方雪灾,温家宝要赶赴灾区,姚大伟也是从鼓楼大街的一家小餐馆里被通知来,来不及带东西,就登机出发的。
在公众眼中,他们很特殊——长期随高级领导考察参会,与他们近距离接触。但这一工作并不轻松,不仅要有过人的摄影技术,严守政治纪律,还要适应领导的不同性格与作风。
“最大限度的自然”
新华社高级记者郝远征早年在中国图片社工作,刚开始的工作是烧锅炉,后来在暗房当助手,再后来调到管理照相器材的岗位,从此踏上摄影之路。霍英东、宋祖英、米卢都曾出现在他的镜头中。
1999年,郝远征加入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人像摄影室。2002年起,他开始为包括国家主席、总理、副总理等副国级以上领导拍标准照,即领导人简历上的照片。换届后发布公告、领导人简历、领导人出访、出书,都会选用。
今年7月,郝远征办公室里的墙上,还挂着中央领导蓝色背景标准照。郝远征介绍,正式拍摄前,他会在网上查资料,研究对方常用神态、脸型特征、最佳角度等。拍照时,郝远征希望保持“最大限度的自然”。
现在不少领导戴眼镜,为了解决镜片反光问题,需要不停调试。由于每个人脸型、胖瘦不一样,用光也要随时调整。拍摄中,领导人也会换装。男领导主要是挑选不一样的领带,女领导的变化稍大,会调整衣服的颜色和样式。
照片拍完后,就可以在现场的电脑上查看。摄影师会先粗选一批效果较好的,让领导自己筛选。选好后,还要将其上交到领导办公室做裁定。这些照片一般不进行大的修改,最多调调颜色。因为“现在国家领导人都很年轻,本身就很精神”。修改完成后,郝远征需要把成品图再上交一次,以便最终确认。
在不少地方,“修照片”却成为禁忌。一方面,各地的“悬浮照”、“PS照”让领导害怕出类似事件。另一方面,领导对自己的形象颇为自信,他们通常还会亲自审定刊登的照片。此外,后期修补的一些手段,如“抠图”等,也被一些地方视为“对领导不敬”而禁用。
2006年10月2日,温家宝在重庆潼南县龙门村的一个农家院里与农民一起开座谈会,一只鸡跑了进来,温家宝笑着说:“它也想听听我们的座谈会。”
“前三分钟定律”
“我可以叫您习大大吗?” “YES。”
这是不久前,习近平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与从遵义前来培训的教师的对话。而新华社发布的习大大与这些教师座谈的照片,正是姚大伟拍摄的。
姚大伟曾随领导人出访过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说,做一名中央新闻摄影记者,应该有很高的政治素养,还要懂外交,熟悉国际关系。
“两国关系正常与否,有时从一张领导人会面的照片就能看出来。两个友好国家的领导人见面,双方会很热情;若是关系紧张,见面时领导的表情都会有所控制。”
曾经跟过南方某省四任书记和六任省长的一名资深摄影记者则表示,跟着领导,摄影记者自己也要多注意。“着装要得体,夏天尽量避免穿过短的裤子,要穿皮鞋;普通话要好,技术上要求操作熟练、迅速,站位很重要,必须迅速找到最佳摄影位置或者角度。”
他说,摄影师还要遵守一些基本政治纪律,如不能在网上乱发、乱晒领导照片,“也不能随便把有领导的照片送给照片中其他人员,以免造成领导照片的不当外流”。
要拍好领导,也有诸多讲究。姚大伟说,“在前些年的党代会、两会报道中,摄影记者都会注意,把领导的形象拍得更有风采一些。”
一名省级党报摄影记者则表示,“一般来说,当领导低头念稿、脱眼镜、喝茶、题词不完整、手插在口袋、走下台阶、仰望时以及主席台前排人不完整时,不要按快门。而当领导脱稿时,讲到兴奋处可来个连拍。千万不要在场内转来转去,影响秩序。”
从2007年起承担省委主要领导日常活动摄影的《浙江日报》记者黄曙林透露,在拍摄重要会议时,“报告刚开始的前3分钟和快结束时,领导的精神状态往往最为饱满,这是最佳的拍摄节点。”
拍家庭照引胡锦涛夫人感慨
在与领导的交往中,摄影师感受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但他们都很亲切。
郝远征拍摄的第一位国家领导人是江泽民。拍摄当天,郝远征带上了当时最先进的相机到了指定地点。郝远征回忆,“江主席一直和我聊天,让我放松。他说:你们准备很充分。以前拍照用白炽灯,热啊,现在用冷光源,比以前好多了。”
拍完后,江泽民在电脑中看到照片很满意,还用英语夸了郝远征一句:“你们是NO.1”。后来这些照片被选入《江泽民文选》。
2003年,郝远征到胡锦涛的家中为其拍摄标准照。胡锦涛对郝远征有印象,看了样片后很满意,又让郝远征为他们夫妇俩拍摄合影。照完后,夫人刘永清感慨,“我们好多年没有照这样的家庭照了。”
郝远征说,照相时,那些“重量级人物”的平和,对他影响很大。有一次到中南海给温家宝照相,车刚一到,温家宝夫人就和工作人员从屋里迎了出来,一面帮着拿器材,一面寒暄,就像老熟人似的,没总理夫人的架子。照完相后,郝远征等想跟总理合影。温家宝连说“谢谢”,郝问:“您为啥还要谢谢我们呢?”温回答:“因为你们看得起我呀。”
中部某省党报摄影记者表示,传统思路中,“领导这种威严、不可侵犯的形象,高大但不丰满。更重要的是,从上到下,从东到西,几乎所有领导都是同样形象。”
姚大伟也说,关于中央新闻摄影,多年来“握手、合影、坐沙发”的程式化、模式化,也困扰着他们。
姚大伟进行了许多尝试。“从门缝拍总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2006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到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听课。“我随他走进了教室。刚拍了几张照片,总理就微笑着说:‘就拍到这里吧,上课就不拍了。”
退出教室后,楼道里一阵微风吹过,教室门被吹开了个缝。透过门缝,姚大伟看见温家宝在后排一边听课,一边做记录,有时还和孩子们一起朗读课文。“当老师提问时,我找准孩子们举手的空当,从门缝里拍了几个镜头。”
姚大伟的另一创新,是让一只鸡进了总理的照片。2006年10月2日,温家宝在重庆潼南龙门村的农家院里与农民座谈,一只鸡跑了进来。温家宝笑着说:“它也想听听我们的座谈会。”时任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说:“这就是和谐社会。”
姚大伟拍摄后,这只鸡被网友评为2006年“最强鸡”。“照片说明把这句话写进去,就成了一张情趣照片。否则就太一般了。”不过,姚大伟说,“如果换了一个领导,也有可能会很不高兴。这么严肃的场合,怎么把鸡也放进来了呢?”(源自《廉政瞭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