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 冷静的智者
2015-01-29钟一
钟一
上榜理由:他敏捷,总能发现经济社会最本质的问题;同时,他又有着浓郁的现实关怀,以及进退有度的批判意识;他的清健理性,不屈不挠想要击中时代症结的努力,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更多的理性与建设性。
毫无疑问,经济学家周其仁有着充足的影响力和实力。但他却始终如一地刻意与政界、商界、媒体保持距离。“电视台的聚光灯下,千万不能站,会给调研带来太多麻烦。”然而,一旦他感到他所信奉的理念受到挑战,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网上检索周其仁的照片,大部分都是演讲照,神情专注,并有着丰富的手势,这似乎是关于周其仁在公共空间里的姿态的写照:以言论介入现实。这位顶着满头银发的学者,从1979年开始,就关注城乡发展,密切参与中国改革,对时事发表看法,乐在其中。
周其仁的人生也在城乡间穿插奔走。1968年,十八岁的上海青年去黑龙江下乡,其中在完达山狩猎七年半。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回到了城市。毕业后,在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杜润生的指导下,从事农村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研究题目包括土地产权、乡镇企业以及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1989年,去英国、美国求学。
早年的经历深刻影响到了他的治学风格,“早就知道,自己当不成象牙塔里的学问人。也许这是经历决定的,因为我们这一辈人,先深入了社会,有了很多观察和思考,然后才有机会接受科学训练。这样,很自然就格外关心真实世界里的问题,倾向于到书本知识以外的世界里求解。”周其仁如是说。
无论是调查研究,还是求学、治学,周其仁向来温和、理性,写文章专业,做学问严谨,不空喊口号,不故作惊人之语。在当代中国经济学家中,他被认为“挨骂最少”,是中国经济学家里最出色的演讲家。
而另一方面,周其仁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批评又不失智慧,如同《圣经》里所说的那种“驯良如鸽,灵巧像蛇”的人。他不会和体制形成一种紧张关系,也不会远离,他会借助体制之力,慢慢释放自己的力量。
其实,周其仁的这种方法论自有渊源,当年他在杜润生老先生门下学习、工作,便深得个中奥秘。和那些一旦发现与体制观念冲突,就剑拔弩张,甚至流亡海外的学者相比,杜润生和周其仁体现出了更多的理性和建设性。
显然,周其仁将恩师的方法又推进了一步:他既不为普遍意义上的公共利益而言说,同时又超越了“为利益集团代言”的层次。他的理论具备了逻辑上的自恰性,提供了一个看待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独立视角。即便那些“不跟他坐在一条板凳上”的人,也必须承认他的态度是认真的,逻辑是严密的,也可以把他的理论当作一个参照系,从中看到思想的火花和另一种可能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