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邓小平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2015-01-29孙国际
孙国际
学习邓小平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孙国际
认真学习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是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钥匙,支撑我们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开创领导工作新局面。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三个里程碑及其认识思维的一般规律显示:在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推进理论发展
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三个历史性的里程碑。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西欧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诸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到资本主义理论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缺陷,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研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在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形成了第一个里程碑。
列宁领导俄国共产党在实现社会主义同帝国主义势力的斗争中,从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探讨社会主义社会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取得“数国胜利”的论述中,同考茨基等进行了斗争,以“一国胜利论”为指导由城市夺取政权而获得成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斗争中,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采取“农村包围城市”胜利夺取了政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变成了制度形态,列宁和毛泽东形成了第二个里程碑。
夺取政权后,怎样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称为摆在执政的共产党人面前根本性的问题:一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带领广大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建设道路;二是面对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发展、政权建设的和平环境,怎样始终保持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避免腐败,始终作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对待这两个问题,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没有解决好,相反,其计划经济越搞越死,政治上的肃反扩大化、家长制、压制民主等,最终把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葬送。毛泽东看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方式进行了探索,实践证明也没有走通。邓小平同志从党的“八大”就开始思考,在他第三次复出后,从批判“两个凡是”开始,探索了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富裕之路,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形成了第三个里程碑。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事业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项全新的事业,是按社会发展内在规律要求自觉建立的社会制度。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一方面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实践并用实践验证后的认识来弥补已有认识的不足,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认识,最根本的就是要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
逻辑学上有两种思维方法:一种是“演绎法”,即从前人已有的知识与理论中进一步分析、研究得出更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另一种是“归纳法”,就是在共性原理指导下,从具体的活生生的事实中发现、归纳出新的知识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归纳出过去书本上没有的、新的且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的结论,丰富了受历史局限所制约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我们面对怎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要不断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需要运用“归纳法”这一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向前看、敢试验、不争论、讲新话,坚持真理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邓小平理论鲜明地体现了敢于“向前思维”的理论勇气,面向未来、开拓创新。在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不是向左邻右舍摸仿照搬,不是从过去的本本、观念、感情出发,而是把对党的事业的坚定性、原则性寓于创造性之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把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向前看,敢试验。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等要敢于试验。他反复指出,“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提倡勇于在试验中探索、发现真理。
向前看,不争论。不争论就是进一步突出试验的权威性,在党的大政方针已定、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前提下,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意见不争论,争取时间大胆地试,以试验的结果来回答。邓小平称之为“我的一大发明”,表现出他立足实践、放眼未来的认识方法。
向前看,讲新话。面临“全新的事业”,小平同志提倡要敢于讲过去没有讲过的新话,针对一些同志形式主义多的现象批评“我们的思想懒汉不少,讲套话、空话的多”,他率先垂范从实践中提出一系列新论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三资企业”、“摸着石头过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等等。这些新思想反映出他的认识方法、工作方法。在俄国的革命道路问题上,列宁讲了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讲过的新话;在中国的革命道路问题上,毛泽东讲了不同于列宁、斯大林的新话;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邓小平讲了毛泽东没有讲过的新话。实践证明,这一系列“新话”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向前看”,更体现在从价值观上看问题,把真理观与价值观有机地融为一体,不脱离价值原则讲真理、讲规律,也不离开真理原则讲价值问题。真理原则,是人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正确认识、改造世界,按客观规律办事,讲的是真假、对错、是非问题;价值原则,是人们为了满足利益和需要去认识、改造世界,讲的是好坏、善恶、得失问题。过去往往习惯于把“真假”即真理问题作为观念中、生活中的核心问题,而把“好坏”即价值问题置于次要地位,甚至用“真假”问题取代“好坏”问题。这种做法往往注意了二者的一致性,即真的可能是好的,假的可能是坏的,而忽略了二者可能存在的不一致性,即真的有可能是坏的,假的却有可能反倒是好的。假肢、假牙、假话对于残疾人、老人、垂危病人是有价值的;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对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是真的、对的,但对于生产力水平还不很发达,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却是一种僵化模式,没有多大的价值。
邓小平同志克服了文革时期的教条主义,以真理与价值的双重原则来设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个有利于”价值标准的提出,对于冲破抽象争论,打破姓“社”姓“资”思想束缚,根除以抽象政治标准代替价值标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采取土地联产承包、一定期限的有偿出让开发使用等具体形式,大胆利用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既坚持社会主义,又有效地解决了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在香港澳门问题上以中国主体是社会主义、坚持一个中国,不改变港澳现有的生活方式、制度,鲜明地表现出了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创造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个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的构想,令世人惊叹,成功的解决了港澳回归祖国。
三、深入实际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性问题,创造性地工作
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同志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敢闯、敢试,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主张“看准了的,就大胆地闯”。他鲜明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坚持“敢”字当头,必须克服那些不思改革、只求平稳、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按上级的指示要求,按以往的经验照搬照抄,都是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要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充分借鉴别人长处并与本地、本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邓小平同志领导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大秘诀,就是他摒弃了传统的单一认识来源和封闭式的学习,转向多元认识和开放式的学习模式。我国能够实现超常规发展,只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秘诀”就在于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各种优势、资源被迅速唤醒,千百年来形成的各种桎梏被打碎,把一个僵硬、低效、死气沉沉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创新、高效、生机勃勃的中国。
“世界形势日新月异,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今天在党带领着全国人民走向富裕的道路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始终保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解决消极腐败、端正党风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更艰巨的考验。因此,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出更多、更新、更好的运作机制,把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地推向前进。
(本文作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综合办主任)
责任编辑:江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