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尊严观的出场学诠释
2015-01-29刘刚
刘刚
(中共三明市委党校 哲学教研室,福建 三明 365000)
恩格斯尊严观的出场学诠释
刘刚
(中共三明市委党校 哲学教研室,福建 三明 365000)
劳动尊严、生活尊严、交往尊严是恩格斯尊严观的出场形态,其出场路径以发展生产为前提,制度重构为根本,开展教育为助推,自律强化为关键。它启示着当下,应高度重视人之尊严的塑造,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动发展,着力建构尊严的经济基础;应密切关注人之尊严的捍卫,坚持依法治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为尊严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应积极推进人之尊严的提升,深入开展教育活动,倡导人人自律,竭力为尊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恩格斯;尊严观;出场学;自律
尊严是人权的重要显征,它诉求对人之“存在”的重视,对人之基本权利的捍卫。为此,“每个人都有不可让渡的、平等的内在尊严。”[1]与马克思通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使“尊严”实现华丽的出场不同,恩格斯尊严的出场带着强烈的批判味。这不仅源于恩格斯有着别样的生命体验,更基于他有着深刻的道德实践。有别于青年马克思的系统性理论学习和职业性理论研究,恩格斯为了“生计”被迫参与商品生产及运营,且做了20年“该死的生意”。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促使他对各阶层的尊严给予观照。为此,他多次走进社会底层,见证了无产者的生活百态,目睹了“资本”的肆意狂虐。恩格斯批判性的话语叙述,触及到资本主义尊严的方方面面。他不仅关注于个体之尊严,同时审视于“代表”之尊严、阶级之尊严、政党之尊严、民族之尊严及制度之尊严。恩格斯从对尊严的反思出发,批判了尊严的缺场,表达了尊严的诉求,建构了尊严的路径,最终促成了“尊严观”的悄然诞生。
一、恩格斯尊严观的出场形态
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道德生活的批判声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尊严沦丧,且通过对无产阶级在劳动、生活、交往等三个方面的亲密观察,表达了尊严的诉求,展呈了尊严的出场形态,从而指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冷漠。
(一)劳动尊严
劳动是恩格斯打破旧制度,建设新世界的主要手段。在他看来,劳动尊严应贯穿于生产的整个过程,惠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
1.拥有劳动机会和享有劳动保障的权利。在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无产阶级面临着机器排斥人类、女工排斥男工、童工排斥成人的危险。尤其当经济危机降临,工人根本没有劳动的机会,也享受不到劳动保障,劳动尊严无从谈起。“无产者必须一天一天、一小时一小时地出卖自己。”[2]如果无产者侥幸找到工作,那么,他将依靠微薄的工资,勉强糊口。一旦找不到工作,“那么他只有去做贼(如果不怕警察的话),或者饿死”。[3]对女性而言,当她们失业时,“只有卖淫、乞讨或者进比监狱还不如的习艺所。”[4]为此,拥有劳动机会和享有劳动保障的权利,是劳动尊严的出场前提。
2.劳动自愿。启蒙以来,整个资本主义上空飘荡着“自由”的气息,但在劳动上,无产阶级享受不到丁点的“自由”,他们往往出于被迫和无奈。正如恩格斯痛斥的“强制劳动就是一种最残酷最带侮辱性的折磨。[5]无产阶级被迫劳动,就是为了赚取能够勉强维持生活和家庭的工资,实质上是“为了和工作本身毫无关系的东西而工作。”[6]更荒诞的是,“妻子挣钱养活全家,丈夫却坐在家里看孩子,打扫屋子,做饭。”[7]可见,自愿劳动是劳动尊严的实质,也是恩格斯尊严的出场诉求。
3.劳动乐趣。乐趣是劳动尊严的升华,更是恩格斯的强烈诉求,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乐趣早已消失殆尽。由于“工人的活动都局限在琐碎的纯机械性的操作上,”[8]所以,他们“只熟悉整个生产的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部门的一部分,”[9]因而乏味得令人厌烦。为此,恩格斯追问:“这种工作怎么能不使人沦为牲口呢?”[10]显然,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乐趣或许仅仅存在于资本家之间,而工人往往陷于劳动异化的痛苦之中。
4.劳动所得的分配正义。在恩格斯看来,劳动尊严不仅存在于劳动机会和劳动过程之中,更关键的是存在于劳动成果的分配和惠利之中。但在他生活的时代,这一切根本无法实现。无产阶级劳动的成果大多被各类有产者盘剥,他们获得的只是用所谓“劳动力”换来的一点点微薄工资,勉强糊口而已,而分配正义最终沦为一种夙愿。
(二)生活尊严
1.生活保障。恩格斯对生活尊严的诠释,建构在对无产阶级生活具象的描绘之中。在他看来,尊严的生活,必然要有能够支撑“自由生活”的经济基础,因此,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其重要的前提。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资产阶级垄断了一切生活资料,无产者为了获得维持家庭的生活资料,必然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但是,“他的劳动只有在有人需要的时候才能卖掉,”[11]工人阶级“他们昨天挣得的今天就吃光。”[12]恩格斯还从衣、食、住、医疗等方面入手,确证了无产者生活的极度困苦。恩格斯沉痛地写道:“工人的衣服一般也是很糟糕的。”[13]在饮食上,无产阶级的“食物一般都很坏,往往是几乎不能入口的。”[14]在居住上,“这是城市中最糟糕的地区的最糟糕的房屋。”[15]在医疗上,无产阶级是毫无保障的,“只要疾病一发生,……社会正是在自己的成员最需要它援助的时候抛弃了他们。”[16]无产阶级在生活上毫无保障,要尊严地生活,显然只能成为梦想。
2.家庭乐趣。家庭乐趣是生活尊严的重要构成,它不仅让生活充满希望,更使生活富有意义。恩格斯对家庭乐趣的观察细致入微,他曾言:“在一间零乱肮脏、……空气不流通而且又挤满了人的房子里,是不可能有家庭乐趣的。”[17]并斥责,“只有那些日益退化的、在肉体上已经堕落的、失去人性的、在智力上和道德上已经沦为禽兽的人们才会感到舒适而有乐趣。”[18]事实上,由于无产阶级长期处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家庭生活自然毫无乐趣可言。
3.生活自信。生活自信是生活尊严的关键,它是主体在心灵上对生活的认同和感知,源于主体对生活充满信心,无论外在生活环境多么艰苦,主体心灵上对生活仍怀希冀。循迹恩格斯的话语叙述,不难看出无产阶级常常生活在忐忑之中,而无法自信,因为“工人知道他今天有些什么东西,他也知道明天有没有却由不得他。”[19]显然,外在生活环境的多变和残酷,已经彻底摧毁了无产者的自信,从此,他们的生活也丧失了尊严。
(三)交往尊严
1.交往平等。恩格斯注重主体性的回归,强调交往主体的身份平等。在恩格斯生活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把别人仅仅看作可以利用的东西,”[20]尤其是阶级藩篱的阻拦,最终使得主体遭受鲜明的分割。有产与无产成为两个迥异的世界,二者间从未存在过交往的平等。“无产者通常生活在大城市,和雇主只有金钱关系。”[21]而资产阶级对无产者“通常总是报以轻蔑的一笑”。[22]正如恩格斯所言,穷人是没有人关心的,自然也无人愿意给以平等意义上的交往。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交往异化”的批判,凸显了对交往平等的强烈渴望。
2.交往自由。交往自由是人类的美好梦想,它是“自由”蕴含的重要体现,也是主体性回归的显性标志,更是交往尊严的切实彰显。恩格斯提出:“一切都要自由;信仰自由,思想自由,交往自由。”[23]谈及工人,恩格斯指出:“他的社交要求只能在酒馆得到满足,他没有别的地方可以会见自己的朋友。”[24]现实交往的写照是残酷的,也是异化了的,如恩格斯所言:“同他人交往时表现纯粹人类感情的可能性,”[25]已被残酷的社会破坏殆尽,资产阶级甚至已把人的尊严变成交换价值。交往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道德实践上,无论是内在心灵的自由,还是外在主体的自由,皆被遮蔽。恩格斯正是通过对这种“遮蔽”的反思,发出了对交往自由的呐喊。
3.交往广泛。恩格斯试图打破阶级的羁绊,图景过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而“交往广泛”成为尊严出场的重要体现。交往广泛,一是倡导对象的广泛。它跨越阶层、翻越出身、不分种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教育程度等。二是注重形式的多样。它不分直接、间接,不分当面、书面。三是强调内容的丰富。不论是生产、生活,还是休闲、学习。恩格斯对交往尊严的建构,早已超脱传统话语叙述上的“体面”、“自在”,而格外侧重对交往过程的审视。他从交往尊严的感性出发,逐步上升到理性认知,最终为人的“自我解放”提供了方向指南。
二、恩格斯尊严观的出场路径
恩格斯基于道德观察和生命实践,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尊严缺场,他借助道德批判,不仅向世人展呈了良好的尊严图景,更建构了尊严的出场路径。
(一)发展生产是前提
恩格斯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基础对尊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他倡导大力发展生产。
1.较高水平的生产,为尊严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撑。在恩格斯看来,只有生产发展到较高水平,尊严才能具备良好的经济保障,才能真正实现“他尊”和“自重”的结合。为了推动生产发展,恩格斯试图“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一切社会成员的现有的巨大生产力”。[26]他主张将全部生产集中到国家手里,届时,“生产将大大增加,人将大大改变。”[27]物质极大丰富是恩格斯发展生产的目标追求,唯有此,“可以组织分配以满足全体成员需要。”[28]恩格斯将尊严建构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彻底解决了“物质”对人的束缚,使得人与人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实现了尊严的在场性回归。
2.不仅强调尊严的个体性在场,更重视尊严的群体性回归,乃至“类”意义上的尊严实现。恩格斯并不满足于个体通过发展生产而实现的尊严在场。为此,恩格斯借助于较高水平的生产,物质的极大丰富,试图从个体尊严出发而又超越个体,意图促成所有人之尊严的出场,为全人类尊严的实现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当然,恩格斯清醒地认识到,在“资本”到处横行的社会里,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先天局限,生产关系的错综复杂,生产活动的极端异化,个体之尊严已难以捍卫,“类”意义上尊严的实现更有登天之难。为此,他在注重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最终将视阈转向困扰高水平生产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二)制度重构是根本
1.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尊严”缺位的根本成因。面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尊严的严重缺场,恩格斯绕过各种复杂的表象,直指问题的本质。他曾为广大无产阶级应享的权利而向资产阶级发难,他认为,各阶级都具有追求幸福梦想的平等机会和权利。继而诘问:“难道他们不应当通过同样的方法和途径去寻求自己的幸福吗?”[29]此外,恩格斯在对男女劳动角色错位的批判中,揭示了尊严缺位的成因,“这种最可耻地侮辱两性和两性都具有的人类尊严的情况,正是我们所赞美的文明的最终结果,”[30]最终恩格斯发出了大声地呐喊,并将一切根源归咎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他看来,正是资本主义制度,才是导致尊严缺场的罪魁祸首;只要这种制度存在,尊严的在场性必将遭受创伤。
2.新制度的形构是“尊严”建构的根本路径。
恩格斯在对尊严的诉求中,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否定。为此,他提醒无产阶级,只有在反抗现存制度中,才能寻找到丢失已久的尊严,工人应“尽一切力量捍卫自己的人的尊严,而这只有在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做到。”[31]为此,他告诫,“工人只有仇恨和反抗资产阶级,才能拯救自己的人的尊严。”[32]他提出:“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只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对立,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33]可见,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已不抱有任何幻想,他坚信只要推翻这个旧制度,建设一个全新的社会,尊严必将实现华丽的出场。
(三)精心教育是助推
1.精心教育有助于尊严的在场性回归。恩格斯高度重视教育在尊严建构中的运用。实质上,精心教育的开展,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尊严环境,更重要的是对主体的道德素质进行了全面的提升,对主体的心理实施了恰当的调适,有效地促进了主体信心的重塑、“自重”的保持,进而为“他尊”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了尊严的在场性回归。恩格斯从欧文在新拉纳克大棉纺厂的实验中,发现了其成功的原因,并将其归结为良好尊严环境的营造和精心教育的开展,进而确证了精心教育对尊严出场的促进。
2.全面实施精心教育。基于精心教育对尊严建构的助推,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34]在教育方法上,他强调,劳动和教育相结合。在教育环境的营造上,恩格斯独具匠心,提出儿童要摆脱一切资产阶级的影响,就应接受纯粹的无产阶级教育,为此,在教育书籍的选择上,应“只有或几乎只有无产阶级的书刊”。谈及教育功效,恩格斯特别强调:“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35]
(四)加强自律是关键
1.自律是“自重”的前提。自律是严格要求自我,彰显道德修养的一种体现,它注重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管,强调纪律的内在坚守,规则的不可逾越。自律在道德实践中确保了“自重”的实现,从“自我”维度上为尊严建构创造了可能。针对个别工人的“自律”缺位,恩格斯曾愤慨道:“他肮脏而无所用心,耍滑头,发酒疯,他是道德堕落和秩序混乱的祸根。”[36]显然,在恩格斯看来,正是基于“自律”的长期缺场,导致个别工人陷于自暴自弃的深渊之中,而无法自拔,“自重”则荡然无存,尊严也成为一种奢求。
2.自律是“他尊”的保障。恩格斯通过对工人“自律”行为的观察,批判了因自律弱化而诱发的尊严沦丧。在他看来,自律不仅能确保“自重”,更能够实现“他尊”。烧酒是爱尔兰人生活的最爱,而他们一旦沉迷于酗酒,则变得丑态百出,最终促使他们在诱惑面前轻易地沦陷。当然,“另一些人成了命运的玩物,……过一天算一天,酗酒,追女人。”[37]而一部分妇女自甘堕落,又时常遭受着警察的盘剥,更可怕的是,她们坚信宿命,将自己的境况看成是无法逃脱的不幸。可见,部分工人的自暴自弃及自甘堕落,让生活变得十分糟糕,“自重”已丧失殆尽,“他尊”根本无以可能。为此,恩格斯呼吁工人们要强化自律。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当工人们高度自律,变得十分有力量时,那些资产阶级“庸人们”才会尊重我们。恩格斯反观自我,关切自律,切实抓住了尊严建构的关键,也为尊严的出场指明了方向。
三、恩格斯尊严观的出场启示
恩格斯的尊严思想,不仅是其人权理论的重要组成,更是其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为此,它的出场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且对当代有着重要的启发。
(一)加快推动经济发展,为尊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恩格斯采用批判性的话语叙述,建构了特色的尊严观,生动地展现了无产者的人权宣言和道德诉求,而他对“发展生产”的格外强调,启示着我们:要高度重视人之尊严的塑造,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着力建构尊严的经济基础。当前,我们要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大力促进生产发展,鼓励全民兴业、创业,确保每个劳动者都拥有就业的机会,努力为个体尊严的塑造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撑,从而让人摆脱“物质”的困扰,彻底告别那些因“生存”而生起的“卑微”,彻底赶走那些因“匮乏”而生的“自卑”,从此让人走向尊严的在场之路。
(二)着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为尊严建构良好的制度环境
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尊严沦丧和道德冷漠的深刻揭露,开启了制度重构的出场设计,为尊严建构开辟了光明的道路,进而启示着我们:应密切关注人之尊严的捍卫,坚持依法治国,切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为尊严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正如当代著名伦理学家宋希仁教授指出:“正义和公正是人所共走的康庄大道,是树立良序社会秩序的道义基础。”[38]为此,一是要加快促进法制环境的优化完善,扎实推进依法治国,大兴民主之风,切实捍卫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二是要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注重良好制度环境的创造,坚决捍卫每个人应享的权利。
(三)深入开展教育活动,为尊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尊严建构的路径中,恩格斯还特意将视阈聚焦于教育,意图通过教育活动的启蒙,以实现个体素质的提升,进而促进无产者对尊严的认知。这深刻启示着我们:要积极推进人之尊严的提升,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倡导人人自律,竭力为尊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尊严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自律的切实强化,也需要良好的氛围引导。为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实践,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大力推进夜校、周末论坛、市民讲堂、城市课堂等各类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广泛倡导人人自律,积极为尊严的提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托马斯·博格,李石译.阐明尊严:发展一种最低限度的全球正义观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02).
[2][9][11][21][27][28][33][34][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3、242、233、234、241、242、368、306、243.
[3][7][10][13][14][15][16][17][18][19][20][22][29][30][36][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431、404、357、357、306、356-357、415、345、306、304、298、304、432、375、40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3.
[5][6][8][12][24][26][31][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2、432、432、403、416、709、433、448.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0.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242.
[38]宋希仁.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41.
责任编辑:刘建文
A811
A
1671-2994(2015)05-0010-04
2015-08-05
刘 刚(1982-),男,山东枣庄人,中共三明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讲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德哲学,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