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组织网络新媒体平台的管理和引导
2015-01-29应中元
文 / 应中元 方 晴
高校学生组织网络新媒体平台的管理和引导
文 / 应中元 方 晴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使用,高校学生组织所属新媒体平台发展迅速。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为重要的新阵地,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规范的管理和正确的引导。笔者在基于对宁波市6所本科高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加强管理和引导的基本原则,并从平台体系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规范和加强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的方法与路径。
高校学生组织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现状
形式种类众多,影响力不断上升。目前,高校学生组织网络新媒体交流与宣传平台种类众多,且影响力不断提升。据笔者调查,宁波市高校6所本科院校各级各类学生组织所拥有的609个新媒体平台中,有微博平台302个,微信公众平台158个,各类APP平台52个,人人网主页等平台97个。其中,关注量和“粉丝”达到10000以上的为36个,占5.9%;关注量和“粉丝”在5000—10000的为79个,占12.97%;关注量和“粉丝”在1000—5000的为162个,占26.6%;关注量和“粉丝”在1000以下的为332个,占54.5%。按照浙江省97%的大学生都通过智能手机接收各类新媒体信息推算,宁波市至少有14万人次大学生受高校各类学生组织新媒体交流与宣传平台影响,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交流和工作方式。
内容良莠不齐,品质普遍较低。从内容上考察,高校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的发文品质普遍较低,评论的水平和层次也有待提高。据笔者对周发文数在20条以上的85个高校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2014年11月份的统计分析,在发布的2485条信息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信息”542条,占21.8%;传播学生组织活动通知等“中性信息”1669条,占67.16%;传播个人负面情绪等“负能量信息”146条,占5.87%;其它信息128条,占5.15%。据进一步统计,“正能量信息”和“中性信息”的前十条评论中,“点赞”比例为11.3%。由此可见,高校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的发文内容不能得到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认可,内容品质有待提升。
管理运作松散,缺乏正向引导。在对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的管理引导方面,高校普遍缺乏切实有效的手段,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运作普遍存在自由松散的状况,缺少目标导向和运行规则。在对宁波市6所本科高校的调查中发现,只有一所高校制定了针对学校各类官方新媒体平台的“新媒体管理办法”,并对新媒体的设立、运行、内容等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只有一所高校针对学生组织的新媒体平台建设出台了相关具体政策和指导性意见。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在队伍管理、政策机制保障、平台内容建设等方面都缺乏明确的指导,呈“自由式”发展,监管存在许多漏洞,舆论安全隐患大。
队伍层次较低,不适应工作需要。高校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虽然在面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但是由于缺少正确的引导和培训,作为日常管理运作的学生骨干队伍普遍存在新媒体技术较差,是非辨别力较弱,文字水平低下等问题,还不能很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如在宁波市6所本科高校的609个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中,周发文数低于10条的有409个,还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组织的工作动态,影响力不足;又如许多新媒体平台发文以转载为主,原创文数量很少,更缺乏巧妙地运用媒体编辑技术加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信息等的能力;再如部分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缺乏基本的信息辨识力,引发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甚至造成信息传播和舆论危机等,对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管理和引导高校学生组织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基本原则
正确的政治取向性原则。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正确的政治取向是首要的。坚持正确的政治取向,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就是要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就是要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贴近大学生实际的原则。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首先就是要善于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表达形式充实新媒体的内容,如巧妙运用网络语言、漫画、视音频等;其次就是要以与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基本素材充实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再次就是要考虑各级各类学生组织的具体特征,把各类新媒体平台打造成特色鲜明,兼具工作交流和文化传播功能于一体的工作窗口。
科学的系统性管理原则。新媒体平台作为信息交流和宣传的新兴事物,其发展迅速,利弊兼具,复杂而充满挑战,在理论和应用层面都极具研究和探索价值。在管理和引导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的工作中,应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系统、全面地从新媒体平台体系建设、管理队伍建设、运作机制建设等方面考量布局,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建立高校、宣传部门、新闻媒体三方联动宣传机制,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法治思维和方法的原则。学生组织既是学校的学生组织,也是社会的学生组织,而新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组织的影响力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有时学生组织在新媒体上发布的某条信息甚至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和引发舆论危机的源头。因此,一方面应该以信息传播和舆论宣传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的管理和引导;另一方面也要善于以法治的思维和方法在校内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设计、制定和完善,加强规范化建设,引导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健康发展。
管理和引导高校学生组织网络新媒体平台的途径
立体化的三级平台体系建设。我们可以根据高校对新媒体平台管控力的强弱和设立层级的高低将学生新媒体平台分为三个层级:校级共青团、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的新媒体平台可被视为一级平台;二级院系共青团、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的新媒体平台可被视为二级平台;学生社团、班级及其它学生自组织设立的新媒体平台可被视为三级平台。三个层级的新媒体平台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立体化体系。
一是着力发挥一级平台的主流引导功能。校级共青团、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作为高校本级直接指导的组织,最接近学校的主流信息,由其所设立的新媒体平台也具有担当主流价值观引导的天然优势。从内容上,它更便于把握高校及相关上级组织的工作重点,传递主流思想;从技术上,它更容易争取优势资源,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做到更为先进;从组织上,它更便于管控和引导,容易把握正确的方向。因此,着力发挥学生组织一级新媒体平台的主流引导功能是应然之举,也必然是可取和有效之策。
二是切实发挥二级平台的同频共振作用。“同频”就是要使学生组织新媒体二级平台与一级平台保持传播主流价值的同一频率,“共振”就是要使二级平台与一级平台遥相呼应,协同发声,扩大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在具体运作中,二级平台的“同频共振”应在一级平台主流思想的指导下,充分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和特色,做到有骨有肉,有声有色,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
三是努力促进三级平台的规范繁荣发展。对于三级平台的管理和引导既要本着鼓励其繁荣发展,充分发挥其交流工作功能和宣传主流价值的原则,也要加强规范化建设,趋利避害,加强正面引导和舆论监管,确保其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科学的组织设置及队伍建设。一是运作顺畅的管理机构体系设置。高校校级层面应设置由宣传部门或校级共青团组织牵头的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管理机构,并由教务部门、学工部门、保卫部门等相关单位参与。针对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的三级体系分布,还应分别设置对应于三个层级的新媒体管理机构。
二是坚强可靠的骨干管理队伍建设。在这支队伍的选拨培养上,一方面要注重考察和培育期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时事洞察力;另一方面要考察和培养其基本的网络新媒体技能,如新闻采编技能、摄影摄像技能、视音频处理技能等。
三是各尽其能的网络宣传队伍建设。根据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专题电视电话会议的精神,总体上建设以发挥网络舆论引导功能为重点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以加强网上正面舆论传播战斗力为目标的“网络宣传员”队伍;建设以扩大网络正能量群众基础的“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和以增强网络正能量支撑力为目标的“好网民”等“四个方面军”的大学生网络宣传队伍。
相互协同的管理运作机制建设。一是明确管理指导主体责任。首先,要本着“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对其所属的新媒体平台的运作管理责任,把学生组织的负责人作为该新媒体平台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其次,要落实学校各单位和归口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管责任,加强其对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的日常管理和引导,建立登记备案和舆情事故责任追究机制;再次,要明确学校的总体管理责任,做好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建设和发展的制度设计,并加强宏观指导。
二是建立舆情分析反馈机制。高校要定期对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的舆情状况进行分析和反馈,对于正面信息要积极鼓励,对于中性信息要加强引导,对于负面信息和虚假信息既要进行线上的正面交锋、正面引导和正言澄清又要进行线下的根源查找和处置。在舆情分析反馈工作的依靠力量上,要积极发挥各平台管理队伍和宣传队伍的作用,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安排专人进行专门的定性定量分析,增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为舆情处置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三是健全考核激励保障机制。要建立针对各学生组织、管理队伍和宣传队伍的考核激励保障机制。把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的管理运行情况纳入学生组织年度考核或注册审查,把新媒体平台的学生管理队伍和宣传队伍纳入学生干部或志愿者管理考核体系,并把其在管理运行平台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在平台上的发文数量、质量作为参评“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的重要依据。
(作者应中元系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团委书记;作者方晴系团宁波市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