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海丝沿线国家青年交流重要枢纽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作贡献
2015-01-29何明华
文 / 何明华
打造海丝沿线国家青年交流重要枢纽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作贡献
文 / 何明华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一带一路”),把福建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为推动福建共青团工作在“一路一带”战略中转型升级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提升站位认识,充分把握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
“一路一带”建设是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核心区,全方位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是福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任务,也为福建共青团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我们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把握建设核心区带来的机遇,主动作为,凝聚青年力量,推动青年成长成才,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作贡献。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为福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几个世纪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就一直是福建青年奋斗拼搏、实现人生梦想的重要通道。核心区的建设,将重新激发青年闽商群体海外创业的热情,也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带来重大机遇。闽商在对海丝各国的经贸往来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和现实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也为青年闽商对外拓展交流提供了坚实的产品和资本基础。核心区的建设,必将为他们打开一扇实现梦想的大门。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为共青团深化对外青年交流合作拓展新空间。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长期以来,福建与港澳台、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渊源深厚,友好往来历史久远,经贸关系稳固。东盟国家2000多万华侨华人中有近1000万人祖籍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对福建共青团来讲,就是要发挥福建的侨台优势,打造海丝沿线国家青年交流重要枢纽,进一步深化闽港澳台青年交流,密切福建和东南亚华人华侨新生代交流,拓展与海丝沿线国家青年交流。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为共青团推进组织和工作创新提供新契机。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过程中,国内外各种思潮的交锋将更加激烈,青年群体的分化将更加明显,迫切要求共青团要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和青少年群体的变化,大力推进组织和工作创新,特别是在组织设置、运行机制、团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努力实现“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目标。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为共青团整合各方资源提供新平台。打造海丝沿线国家青年交流重要枢纽,需要有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支撑。这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优势,加强与省内有关部门的联系,拓展与国内有关省份青联组织、海丝沿线国家有关青年社团的交往,创新合作方式,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合力。
着力发挥优势,拓展福建共青团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的作为
我们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顶层设计,切实找准共青团参与核心区建设的切入点,着力从加强人文交流、深化经贸合作、培养青年人才等方面下功夫,把全省团员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为全面推进核心区建设贡献力量。
以海丝文化为纽带,着力打造对外青年交流桥头堡。文化是经贸交流的先导力量。我们将致力于发挥福建独具的海丝文化底蕴优势,深化人文交流,增进福建与海丝沿线国家青年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一是突出交流重点。充分发挥1580多万闽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优势,以青少年学生,特别是闽籍华侨华人三、四代为重点,通过举办“探寻海丝起点”“文化寻根之旅”“福船重走‘丝绸之路’”等活动,引导他们培养爱国、敬祖、寻根的意识,推动闽籍侨胞代际传承的延续性,促进海丝沿线国家青年对“海丝”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二是创新交流方式。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举办海峡青年论坛、海峡青年节、两岸大学校园歌手邀请赛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探索开展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南洋文化节、中医药传统文化研习营、闽南歌曲大赛、海丝电影节观影等活动,吸引海丝沿线国家青年来闽交流。三是强化交流保障。依托福建师范大学“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厦门大学“中国——东盟海洋学院”等平台,推动建立闽侨青年文化中心、“丝绸之路”青年培训基地等,努力打造一批文化交流互动和展示服务的窗口。支持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等地团组织,依托各自独特的海丝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对外交流活动。
以经贸合作为重点,为推动经济融合发展作贡献。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原则,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青年在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为推动经济融合发展作出贡献。一是推动青年创业。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趋势,发挥好福建青年创业基金会、青年闽商服务中心、青年创业园、银团合作等平台载体作用,引导更多的青年返乡创业。加强FJ101网站建设,为台港澳和海丝沿线国家青年来闽创业提供信息咨询、政策解读等方面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台湾青年、海丝沿线国家青年来闽创业发展。二是加强经贸合作。围绕现代物流、金融、新能源、电子信息、海洋渔业、石油化工等产业发展,发挥福建省青年联合会、福建省青年商会和福建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等青年社团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托“9·8”投洽会、“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中国青年科技创新馆等综合性平台,促进福建和海丝沿线国家的青年企业家在项目、产业、资本、平台等方面有效对接。三是打造优质软环境。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青年突击队等品牌活动的优势,在服务行业、服务窗口,深入开展优质服务示范活动,着力打造优质软环境。
以人才培养为关键,努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从凝聚、培训、激励等方面入手,努力为核心区建设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青年人才队伍。一是吸引凝聚。依托青年闽商协会、两岸青年创业联盟、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青年智库等青年社团组织,拓宽与海外青年人才联系的有效渠道;通过增设或调整青联界别,广泛团结和凝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高层次青年人才。二是强化培训。充分发挥团校等团属教育培训阵地作用,建立空中商学院,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青年就业创业见习行动等,加大对包括海丝沿线国家青年在内的各类青年人才的培训。三是表彰激励。加强和改进青年五四奖章、福建青年创业奖、青年岗位能手等各类评选活动,选拔和发现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宣传海丝沿线国家优秀青年人才的创新成果、成功经验和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
坚持先行先试,推动共青团在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转型升级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和中央群团工作文件精神,坚持虚功实做、难事长做,按照“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团要管团”四维工作格局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动共青团在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转型升级。
开放化。建设核心区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共青团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任务也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对团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广大团干部要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勇于革新,先行先试,着力解决工作中不适应的问题。要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青年工作部门和青年社团的交流,把国内外有关青年工作的新思想、新经验、新做法有机结合到具体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水平。
网络化。积极适应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强化互联网思维,着力打造网上网下互促互进、相互融合的工作新格局。在线上,依托福建青年之声、团属微博微信、手机APP等网络新媒体阵地,开设海丝专题板块,广泛收集青年对建设核心区的意见建议和诉求。在线下,加快青年中心、12355青少年服务台等阵地建设,科学设计有效的工作项目,通过精准服务满足青少年的各类需求。
社会化。充分利用政府职能转移的契机,争取将有关青少年交流项目纳入到政府购买服务的范畴。通过自己筹一点、财政拨一点、社会化募集一点等“三个一点”的方式,探索成立“海上丝绸之路青少年交流基金”,为开展相关活动和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省份和沿线国家的青年事务部门、青年社团的交流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友好关系。依托福建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商会会员企业在海丝沿线国家的企业建立对外交流基地,为拓展对外青年交流打好基础。
青春因理想而超越,人生有使命才辉煌。福建共青团将强化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在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的火热实践中作出新贡献、实现新发展。
(作者系团福建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