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式参与、多元化实施重庆志愿服务再升级
2015-01-29重庆市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
文 / 重庆市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
便捷式参与、多元化实施重庆志愿服务再升级
文 / 重庆市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
一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苹果》;
一段语言幽默朗朗上口的正能量快板书;
一幕青年男女相亲后助力公益的情景剧;
一部记录着行走路上所见所闻的微视频……
前不久,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重庆赛区决赛路演精彩上演。来自各基层青协、志愿服务组织、社会组织的56个项目团队,通过VCR播放、PPT演示、现场TALK秀以及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对项目进行了展示。经专家点评和100位大众评审投票后,法律志愿服务的“莎姐”、徒步山区助学的“益行客”等26个项目脱颖而出,直接入围全国赛。
百花齐放,志愿服务多样化
重庆2015年共有261个项目申报参赛,从内容和结构来看,参赛项目涵盖了关爱农民工子女、阳光助残、文化宣传与网络文明等9个类别。其中,诸如“乡村运动加油站”“垃圾分类互动课堂”“解语如花·绕指成画——手语助残”“公共卫生间救‘源’计划”等天马行空的创意层出不穷,志愿者们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为大众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
“践行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记心间……尽心尽力尽责任,铭记精神绝不忘本……”伴随着《小苹果》的动感旋律,西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思·正讲堂”的青年学子们通过自填歌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跳”了出来。自1997年以来,他们运用舞台剧等接地气的形式,已累计向近14万人开展各类宣讲活动936场次。当《小苹果》遇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难懂的“硬知识”被贯穿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项目中,还真被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志愿者们总是去帮助别人,但有时却牺牲了很多交友、谈恋爱的时间。”为了让单身的志愿者们在做公益的同时,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另一半,渝中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了“团聚爱,让有爱心的人在一起”单身白领青年牵手计划。在“手握青春,志愿同行”的服务理念下,志愿者里多了很多“夫妻档”,产生出1+1>2的效应。
重庆大学“五彩石·基于心理叙事理论的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志愿者“一对一”定期批改中小学生作文的形式,辅以“五彩石心灵行动”解决他们可能潜在的心理问题,使高等教育资源更好地辐射至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2015年,项目累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3983人,结对帮扶云贵川渝四地少数民族聚集区的中小学学生3876人,批改作文近2.5万篇,为结对中小学捐赠价值60余万元的电子词典、图书等物资。
本次比赛中还涌现出为困难老人定做衣服的“暮年衣橱”、援助事实无人抚养困境儿童的“守护天使”等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项目申报总数较去年上升116%,项目服务的覆盖面和覆盖人群更广,关注民生关注社会问题的更多,项目形式多样、百花齐放——这也是2015年重庆赛区的一个突出亮点。
爱心无界,参与主体多元化
2015年,重庆共有217个组织带来了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他们中既有在校大中小学生,又有社会爱心人士,既有政府公务员,又有农民志愿者,既有党员干部,又有民主党派……真可谓人心向善,爱心无界。
在潼南区,有这样一群活跃在田间地头、乡村学校的“星火志愿者”,这些队员们都是潼南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他们自发组织在“8小时工作外”开展志愿服务。自2013年7月成立以来,他们投身各种抢险救灾、帮助农户插秧打谷……“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潼南机关青年干部志愿者的身影。
作为民主党派的志愿者团队,北碚区民盟志愿者服务队一直致力于教导特殊儿童学折纸。项目负责人介绍到,折纸几何学以数学思维影响特殊儿童的手脑发展,有利于他们的终生思维康复和锻炼。“用折纸几何去教学,这一举措在国内还刚刚起步,这种‘流转在手间的智慧’对特殊儿童是大有裨益的。”专家评审现场如是点评。
在江津区29个镇街228个村(社区),400名农民志愿者常年守护着万处水利设施,实现水利设施志愿管护“全覆盖”“无死角”“零事故”;保证了全区农村水利设施的良性运行,保障了广大农村的供水安全。
来自爱心企业——重庆银行志愿者协会、00后志愿者——29中we-cool环保社等志愿服务组织也一直致力于各种志愿活动。
从传统的大学生主体发展到社会爱心人士,从公益人发展到00后团员青年,从党员干部扩展到民主党派……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你来我来大家来,你帮我帮大家帮”,这种变化也折射出重庆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正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互联网+,服务模式智能化
当“互联网+”遇上志愿服务,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新形态?一些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给了我们答案。“摒除直接现金捐助的方式,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搭建医疗扶贫大数据云平台,通过‘互联网+医院、药企、医生+社区困难群体患者+青年志愿服务队’,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这种先进的理念,正是由闻康青年志愿者协会与重庆医科大学青年志愿者联盟共同实施的“互联网+”健康直通车医疗扶贫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依托“寻医问药网”庞大的医疗资源,运用O2O模式,把“健康直通车”开进社区,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讲座、疾病筛查等活动,为社区贫困群体进行疾病数据分析整理建档,解决其寻医问药途径不足、渠道不畅等实际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搭建残疾人社区服务体系呼叫服务平台,通过平台串联各类相关服务项目,拉近志愿者与残疾人之间的距离。”重庆江北“幸福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居家助残”社区困难残疾人帮扶项目主要针对残疾人群体普遍存在出行不便、沟通不畅、分布较散、家中无网络、无电话等问题,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搭建助残呼叫服务中心—助残服务资源调度中心—助残志愿者培训中心,通过主叫服务主动将各类助残服务信息送进每一户残疾人家中,实现助残大数据累积,为提升全区乃至全市的助残服务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近就便,青少年参与便捷化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精力都浪费在路途中,这既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开展,更不利于志愿者保持持久的热情。那么“便捷参与”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开展,促进志愿服务影响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的“四点半课堂”就是“便捷参与”一个很好的范例。依托社区市民学校这个城乡一体化的青少年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就近的高校志愿者、辖区青年在学习工作生活之余,能够就便地参加志愿服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提供兴趣创意培训等,为家长减轻负担、为社会增添和谐,有力支撑了项目的常态化开展,扩大了项目的社会效应,更是重庆共青团倡导“志愿者到社区去、志愿者从社区来”的有力体现,同时办得好的“市民学校”已成为社区和老百姓“两个离不开”的暖心项目。
这种志愿服务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市民学校的“四点半课堂”,在“冬日阳光•温暖你我”关爱留守儿童、漂书角、孝心佳节等项目中都有体现。同时也是鼓励入团积极分子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将服务对象转变为自愿者,成为工作力量。
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存在散乱性、临时性、形式化、吸引力不够等问题。”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为了打破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瓶颈,将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三结合常态化机制探索”项目进行了专门的研究。项目依托学校各个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建立教师与学生结合、专业与志愿服务结合、教学与志愿服务结合的“三结合”机制,将志愿服务融入教学活动安排,形成《志愿服务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办法》等制度。
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科学的理论成果,该项目团队逐步打造出灾后志愿者+社工服务、留守儿童“四位一体”成长服务、“小创客·大梦想”等具有浓厚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示范引领项目。教师与学生全面参与,开展各类活动3000多次,服务居民近10万人次,实现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为全市志愿服务长足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成果。
“政府购买+社会对接”,助推大赛项目成果“落地开花”
“志愿服务活动绝不能昙花一现,应该通过鼓励和扶持,让他们得到长期、可持续发展。”团重庆市委副书记、重庆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任丽娟介绍,重庆市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将加大项目成果的转换。市文明办、团市委、市民政局、市残联等主办单位将重点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面对晋级全国赛的项目予以倾斜,同时将结合全市志愿服务协会换届的契机,举办项目对接会,搭建社会资源、爱心企业与项目对接的长效平台。通过重庆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腾讯乐捐平台等募集资金,建立“储备丰富、面向社会、开放创新、上下互动”的志愿服务项目库、阵地库和导师团,为推动大赛项目成果转化提供平台支撑和经费保障,助推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在渝落地开花,同时推动有志青年通过志愿服务实现公益创业。
“青年志愿服务是一项温暖别人、温暖自己、温暖社会的高尚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重庆青年志愿者将以全国志愿服务项目交流会在渝举办为契机,坚持创新驱动的主旋律,进一步增强对志愿服务事业的认识,自觉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充分展示重庆志愿服务公益形象”任丽娟这样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