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下建设体育强国的机遇与挑战
2015-01-29王科飞
王科飞
(洛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城市化进程下建设体育强国的机遇与挑战
王科飞
(洛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目前所经历的重要社会变迁,我国体育可分为农村和城市两个部分,它们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体育强国。针对农村和城市体育发展提出结合城市化进程的体育强国建设策略,对我国更好更快地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人口、产业、文化、科技、国际影响力等几个方面研究城市化进程对建设体育强国的影响以及在其中农村与城市体育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和思路、农村与城市体育协调发展、根据人口特点做好群众体育工作、结合各种类型城市发展加强体育强国各项指标和内涵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城市;体育强国
收稿日期:2014-08-16
作者简介:王科飞(1980-),男,河南洛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文章编号:1004-3624(2015)01-0014-05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献标识码:A
Abstract:Urbanization is the important social change of our country. Sports in our country can be divided rural and urban two parts, which develop coordinately to built a strong sports country. Study the strong sports country construction aimed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our better and faster construction. The article study the urbanization influence on strong sports country building from the influence of economy, population, industry,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and so on, and the relationship and questions of rural and urban in this background.At last,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some advi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anging development mode and thanking, rural and urba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s to better develop mass sports, combination different types urban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connotation and index system, building strong sports country.
基金项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重点教改课题(RKJGZ1416);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BA174) 2013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2013N179)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uilding Strong Sports Country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WANG Ke-fei
(Institute of PE,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471022, China)
Key words:urbanization; rural; urban ; strong sports country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伟大号召。体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体育强国的建设应结合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人口以及体育事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目前我国正在发生的重要社会变迁“城市化进程”为背景,以独特的视角研究城市化进程对体育强国建设的影响以及在此背景下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和对策,以期为我国更好地建设体育强国提供参考和借鉴。
1我国城市化进程给体育强国建设带来了机遇
城市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引起的现代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文明、文化从城市地域向乡村不断扩散,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转换的过程。城市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密集的方式聚集各种人才、技术、资金以及信息。城市给人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自由的选择,现代城市生活高效、舒适、节约、开放、时尚对于大多数人有明显的吸引力。城市日益成为人们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轨道,城市化率不断提高。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6亿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亿人,占50.32%[1]。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7%,城镇化规模全球居首;特大城市占城市总数的8.85%,大城市占12.52%,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各占35.42%和43.21%;人口100万及以上的城市58座,占城市总数8.85%,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82座,占32%[2]。我国呈现出城市城镇数量和人口不断增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范围不断减少,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趋势。
1.1城市化进程下的城市体育发展
城市体育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建设体育强国的亮点。城市相比农村具有经济、资源、环境、人力等各类优势。城市体育体现出综合性,体育项目和活动形式丰富,体育场地更加优越,体育人口更多。城市体育涉及的内容广泛,在各个方面体现了体育强国的建设指标,城市理应表现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最高水平。在我国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契机。
城市化进程下的城市体育对体育强国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1.1城市经济繁荣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基础。体育强国的产生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强大的国家才有可能成为体育强国。“体育强国实际上是强国体育[3]” 。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7.3万亿美元,排在世界第二位。“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主旋律,正在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4]”。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经济和社会能为体育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技术条件,多少投入,体育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但为体育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物质条件,而且也创造出社会成员对体育新的需求,促使体育事业向前发展,体育规模不断扩大[5]。同时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体育的结构和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成果和物质手段不断地被应用到体育之中,必然带来体育理念和体育衍生产业的发展。
1.1.2城市化进程为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城市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社会的面貌,为更多的大众接受体育文化、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契机,提高了体育人口的数量。城市化为体育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城市化为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随着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在经费和管理体制上为运动员比赛、训练提供了保障,使我国各级训练体制在运动员选拔、训练和比赛中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保证了训练的规范化和科学性。
1.1.3城市化进程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010年我国体育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为0.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到3%的水平[6]。城市化带来的聚集和规模经济效应为体育消费的增加,各种社会资本的聚集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城市是我国体育消费的主战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增加了我国体育消费的人数。城市使人们的信息接收量不断扩大,人口素质全面提高,更有利于促进体育建身娱乐市场、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
1.1.4大型国际赛事的举办,提高了我国城市体育的影响力。我国目前已有100~200万人口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274个,超大城市33个。我国城市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北京成功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青岛、香港、秦皇岛、天津、沈阳、上海作为协办城市参与其中;广州成功举办了2010年亚运会;上海举办了2010年世博会;南京成功举办了2014年青奥会;香港也正在积极申办2019年亚运会。这些国际国内赛事的举办都将极大地增强我国体育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弘扬中国文化,增加举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1.1.5城市化有利于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文化优势是城市成为区域中心的重要原因。体育文化是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与体育广泛的融合,成为了现代城市的重要特征[7]。体育文化的形成依托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它是可以形成体育文化各要素的积累和转化。体育文化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城市化促进了体育的交流与合作,城市发达的商业和市场化体系为现代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保障和依托,助推了体育赛事活动和各类体育文化产品的开发,促进了体育文化的形成。
1.2城市化进程下的农村体育发展
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农村和农村体育工作。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十一五”期间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进一步加快新时期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201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强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从体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来说,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任务一半在农村,没有农村体育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全民体育,也就很难实现体育强国。国家相关文件充分显示了农村体育的重要性,农村体育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点。
目前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仍占我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居民仍是我国人口的主力军。我国农村体育地域广、基数大,但无论是人均体育场地,还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和组织化程度都与城市有较大差距。城市体育水平较高,在竞技体育、体育人才、居民体育意识等方面都优于农村;农村体育的形式多样,有许多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项目,对传承传统体育文化有重要作用。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农村体育的发展水平和特征不同于城市体育。我国农村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区域间平衡发展、体育管理组织、体育人口方面与城市体育存在差距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与我国发展方式等多种原因有必然的联系。在城市优先发展和资源向城市集中的背景下,农村体育必然弱于城市体育,但是在城市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尤其是由于土地、人口等多方面出现饱和,体育资源必然会向城市周边以及农村地区流动。城市化进程在此背景下展开,将为农村体育缩小与城市的差距提供契机。其次农村体育发展模式不同与城市体育。城乡体育由于各自的定位和所拥有的资源不同,因此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取向,不同的发展选择走不同的发展道路。例如高水平竞技体育比赛、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现代体育文化不可能在农村举办和产生;民间民俗体育、与地域特点相关的体育项目如果移到城市也会变味。农村作为体育产业生产地的作用明显,城市作为体育产业消费地的作用更为突出。在城市群众体育发展要强调居民社区体育的建设,管理的标准统一。农村位置、经济水平千差万别以及不同于城市的乡土特点,因此农村体育的发展要强调因地制宜和多样化的发展。农村群众体育发展可分为小城镇、村落、新型农村社区等多种形态,要突出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并存,突出民风民俗特色。最后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互为基础和补充,都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表现在城市体育的引领作用和农村体育的普及与基础作用。优势的体育资源最终都会被集中到城市,但是如果没有农村体育的大面积和基础性作用,城市体育的发展将会失去动力;同样如果没有城市体育的优势集中作用,则难以显示体育发展的顶点和最高水平展现给我们灿烂。
2城市化进程下建设体育强国面临的挑战
2.1体育发展不平衡和资源重新分配
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快速发展使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的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使我国体育发展更加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地区与农村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体育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下竞技体育的受关注和举国体制投入与群众体育被忽视、投入薄弱之间的不平衡;学校体育在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不同户籍人口体育权利的不平衡;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外来流行体育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体育人力、经济、场地设施、管理等各类资源都要在农村、中小城市、大城市之间重新分配。目前我国体育资源分配与地区发展水平、居民体育需求之间存在着不结合和不适应,这是我们在建设体育强国之路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应建立适应城市化进程的新的资源分配形式,它应主要由国家行政上下级分配、部分行业之间分配、市场分配等几种形式构成,国家和各级部门必须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和科学的分配方式,适当向薄弱地区倾斜,抛弃狭隘的地区、部门利益,达到资源的合理流动。
2.2农村和城市体育的矛盾突出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城市越来越发达,成为各个方面的中心,而农村越来越被边缘化。城市体育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文化、体育产业、体育法制、体育科技和体育教育等领域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农村体育原有的群众体育、传统体育优势地位将逐渐丧失。同时在流动人口体育、体育资源分配、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矛盾也会越来越激烈。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流动人口为2.613亿人,占我国13亿总人口的20.1%[8]。流动人口的出现使我国群众体育工作形成了由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构成的局面,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体育活动在活动形式、组织方式、保障措施上都有较大的差别,需要分别对待[9];流动人口大多是农村户籍但又长期不在户籍地生活,体育权利是由城市保障还是农村保障,需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
2.3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的体育设施需求快速增长
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03m2,而美国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高达16m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激增,城市体育设施不堪重负,无法满足在城市生活人口的体育活动。我国目前面临公共体育设施少;收费性体育设施多,免费性体育设施少;大型体育设施多,小型多样化体育设施少;竞赛场馆多,群众健身场馆少的局面。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城市体育设施学校、企事业单位较多,分别占67.7%和9.2%。我国群众健身场馆与竞赛场馆的比例为15∶1,远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00∶1的水平。再加上近些年来城市土地面积越来越紧张,进一步从空间上限制了绿地面积、社区体育场地的兴建,造成了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距离更远、花费更多、投入更大,影响了全民健身效果。
2.4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困难
体育文化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国际赛事上不断取得好成绩,在此期间也积累和丰富着我国的体育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在现代体育文化形成方面的作用被逐步加强。同时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在传统社会中这些文化也都根植于农村社会,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一直是农村的特色和优势。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维、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这些传统体育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不能靠原有代代相传的方式继续传承下去,而新的传统文化保护模式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仅仅靠政府的有限政策和投入保护维持,不能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找到新的传承模式,面临着社会重视不足、保护不够、无人继承的局面。
3城市化进程下建设体育强国的对策
3.1转变思路和体育发展方式
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发展方式也需要适应新的形势,发生转变。要以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为根本指导思想,促进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法制、体育科技和体育教育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要坚持体育发展与城市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部门之间体育的协调发展;建立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要突出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认真履行政府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基本责任,强化政府的政策规划和公共服务职能。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结合城市化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体育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体育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促进我国体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3.2处理好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的关系
在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农村体育和城市体育都不应被忽视,它们都是我国迈向体育强国过程中的有力支撑。城市经济发达,在体育方面要发挥引领作用;农村体育受众面广,人口较多要发挥基础和积淀作用,成为城市体育的有力保障,在传统体育文化方面要突出特色。城乡体育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在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背景下,要缩小农村与城市体育的差距,必须建立城乡之间的交流机制,加强合作。农村体育产业要大力发展,吸引农村居民进入体育用品加工业、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就业,在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不断提高体育意识;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要合理规划,以科技创新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农村要保护位于农村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培养体育文化传承人,适当进行商业化开发;城市要引领和发展现代体育文化,提高我国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群众体育是农村体育的重点,城市和农村可以开展体育交流活动,彼此学习先进经验。农村要选派有一定基础的体育爱好者参观优秀社区体育活动,学习管理经验;还可选派特色体育项目走进城市社区,扩大民族民间体育的影响力。城市社区可将体育资源通过网络传递到农村,实现体育资源公平、公开化;城市还可以将部分闲置的体育器材支援农村体育。农村和城市体育要按照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特色进行发展,同时加强交流和合作,才能不断缩小差距,提高城乡体育的整体水平。形成城乡体育齐头并进,城市与农村体育优势互补,城市反哺农村的体育发展模式。
3.3积极做好群众体育工作
开展好群众体育工作对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竞技体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的影响不容忽视。群众体育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力和物力保障,促进了竞技体育的提升,然而群众体育投入明显不足。城市化进程打破了原有城乡的社会结构,使我国居民主要包括城市人口、农村人口以及流动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农村户籍人口。在新的形势下发展群众体育就需要城乡协同配合做好体育工作。首先城市要在规划设计时配足配好体育设施,加大政府投入建好方便居民活动的公共体育设施,大型体育场馆、学校、社会体育场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社会开放;加强体育部门职能和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建设和监管好各类体育社团,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满足城市常住居民和在城市外来人口的体育需求。其次,农村体育应得到重视并加大扶植力度。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的流动,留在农村的人口更需要关爱和更多的体育活动活跃生活。应针对留守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开展针对性的体育,培养新的体育骨干,加强农村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好“村村”体育工程和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再次,流动人口体育问题的解决考验着政府和体育部门的工作态度和能力,也是群众体育发展成败的关键。在此方面城乡都应负起责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农村要为返乡农民工进行体育“补课”,同时要跟踪服务外出农民工的健康和体育权利;城市要吸纳农民工参与城市体育活动,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期间的体育权利。
3.4结合城市化提升体育强国建设的各项实力
要抓住城市化进程对体育强国建设的促进作用,增加我国在体育对外交流、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体育产业、体育科技创新等各方面的实力。
3.4.1结合“开放型城市”建设,加强体育对外交流。国际交往能力是体育强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于增强我国的体育影响力和话语权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已有69个城市进入世界500强城市之列,6个城市进入全球100强,香港位居世界第10位。近年来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普遍提升,“开放型城市”建设普遍受到重视,中国城市在区位、制度、对外开放、企业等方面存在着优势[10]。我们要吸引国际赛事,加强与国外交流,承担综合性或单项国际性比赛的筹备和组织工作,结成体育友好城市。要加强运动员的国际化交流,参与国际化比赛和训练,鼓励我国优秀体育人才担任国际奥委会、单项体育协会的管理和工作人员。
3.4.2结合“文化名城建设”,加强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可以结合“文化名城建设”不断美化城市体育环境、建设体育设施形成体育物质和形象文化;利用各种体育竞赛和活动形成现代化城市体育精神文化;开发体育产业,形成体育文化市场。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要结合“历史名城建设”,不断创新保护机制,可采用就地保护、市场化保护、影像、录像保护等多种形式,提倡保护与发展并重;对具有市场和欣赏价值的传统体育文化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11]。
3.4.3结合“城市新区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的产值在4 000亿美元左右,我国体育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值占GDP比重还不到1%,与欧美发达国家有近10倍的差距[12]。2014年9月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重大战略,提出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提出优化市场环境,支持体育企业成长壮大,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推动体育健身与医疗、文化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旅游、运动康复、健身培训等体育服务业,这些都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城市需要扩容,产业需要优化和升级,体育产业应成为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可以在城市新区建立体育产业园,吸引企业、优秀人才入驻,积极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开发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培育体育相关企业,扶植做强体育用品行业。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建设体育建身中心,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消费,带动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城市发展和地方产业转型新的增长点。
3.4.4结合“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强体育科技创新。2010年科技部印发“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到目前为止我国创新型城市试点已达45个。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背景下,要坚持“体育事业发展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发挥先导作用”的指导思想,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体育科技要为竞技体育水平提高和竞赛训练服务,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服务,为国家体育改革和体育政策方针的制定服务。体育和科技相关政府部门要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鼓励创新性研究,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鼓励优秀体育人才与企业对接,加大体育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利用市场手段推进体育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农工网新闻资讯http://www.mingong123.com/news/13/201003/8901fe8969ed9d27.html.
[2]中国城市经济网http://www.cuew.com/zzs/qk-news-110.html.
[3]鲍明晓.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6):19-20.
[4]中国建材网http://www.c-bm.com/news/2002/10-21/B10455013815.htm.
[5]陆斌,王远.城市化背景下体育与经济的关系[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5):97-99.
[6]刘永.新一轮核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对体育产业的影响解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7):11-17.
[7]朱华.文化强国与体育强国的关系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2(9):69-72.
[8]王光,张秀萍.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群健身现状及服务体系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5):1-3.
[9]陈玉忠.当代中国城市化人口流动与体育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7):9-14.
[10]任海,王芳,等.论体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J].中国体育科技,2010(1):3-9.
[11]罗超毅.论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和谐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2):1-4.
[12]陈林会,郑宇,等.我国体育产业园区建设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