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中韩自贸区
2015-01-29文/傲寒
文/傲 寒
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中韩自贸区
文/傲 寒
2015年6月1日,历经两年半进行14轮谈判,中韩自贸协定终于签署。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对外签署的覆盖议题范围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标志着中韩自贸区建设正式完成制度设计,即将进入实施阶段。
中韩自贸区协议的签订也预示着两国产业将从深度融合走向平衡竞争。专家认为,自贸区对中国的纺织服装、有色金属、钢铁和机械设备等行业利好,同时韩国的机械设备、化工和液晶显示等行业也将获益;短期来看,伴随着不可避免的冲击,两国产业融合度会进一步加深,而从长期来看,随着产业结构相似度的提高,中韩两国在信息技术、电子、钢铁、运输和建筑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也将会日益凸显。
来自中韩自贸区的“红包”
韩国化妆品在中国有很多粉丝,由于目前进口关税较高,一些韩国化妆品在中国商场专柜的售价不菲。当中韩自贸协定尘埃落定,化妆品的价格有望降低,想必会让很多国内消费者欢欣鼓舞。除此之外,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一些家电产品、日用化工品、韩国特色食品、服装和鞋帽等热门产品也将更加便宜。如电冰箱、电饭锅、电炒锅、电烤箱、电磁炉、微波炉以及一些按摩仪、美容仪等将在10年内取消目前15%的关税,牙膏等口腔清洁用品将在10年内取消目前10%的关税,洗发沐浴产品和护肤品也将在5年内部分降税20%~35%左右,海苔的关税将在10~20年内从目前的15%降为零,泡菜目前25%的关税将在20年内取消,鳕鱼、冻蟹等近90%的水产品将在10年内逐步取消关税,许多服装、鞋帽产品的关税将在10~20年内从目前的约15%降为零。
同时,韩国也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重要目的地,预计中国游客今后去韩国旅游的限制会越来越少。不仅如此,中韩两国商务人员往来也会日益便利,中国人去韩国工作限制也会逐渐减少。此外,医疗整形在韩国十分风靡,根据自贸协定中有关执业医师行医期限的规定,未来有整形需求的中国公民可享受到韩国医生的“上门服务”。
开启中韩之间更大的合作空间
中韩两国企业具备各自的竞争优势,都希望通过减少政策壁垒,享受国民待遇。通过中韩自贸区协定,双方在服务业和投资领域都有较大收获。韩国企业在中国法律、建筑和环境相关服务领域获得更多准入承诺,中国企业也在速递和建筑等方面得以参与韩国市场公平竞争。
对韩国而言,中韩自贸区的签署完善了其现有的自贸区网络,在全球价值链上向前对接欧美发达经济体市场的同时,增加了向后整合中国庞大市场的能力,在美欧均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情况下,有望促使更多美欧对中国内地经贸活动经由韩国发生。对中国而言,中韩自贸区除了扩大中韩要素和需求市场整合外,还为中国提升全球经贸规则话语权、增强中国企业未来竞争优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事实上,市场对中韩自贸协定的期待很高,在协定尚未签署时已经开始有所反映。据韩国贸易协会数据,2015年第一季度,韩国对华投资16.2亿美元,除香港外首次排名第一。协议的签署无疑会持续促进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而投资的增长反过来又会通过产业内贸易和跨国公司内部分工对双边贸易产生较大促进。
开放竞争将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
虽然中韩自贸区的设立将促进中韩两国之间全面合作,但是因为中韩贸易出口商品与市场结构相似度不断提高,所以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也将日趋激烈。
近年来,中国向韩国出口结构已由纺织服装类产品和矿产品转向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钢铁等产品。随着中国对先进设备的投资引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自韩国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开始下降。当前,中韩两国企业在信息技术、电子、钢铁等行业承接国外订单和占领国际市场过程中的竞争日益凸显。此外,韩国农民和渔民也非常担心两国签订自贸协定会给自身带来巨大的冲击。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会有这样的担忧,“如果签订自贸协定,中小企业就会全部死亡”。
面对这些担忧,韩国国际金融中心研究委员李植勋称,如果考虑到两国消费市场的潜在规模和差异,自贸协定对韩国来说将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他表示,如果韩国想“永远都不同中国签订自贸协定”,那么就永远不需要犯愁。但是,希望成为自贸协定核心国的韩国不能忽视世界第二的邻国市场。“自贸协定是相对性的。如果我们能够得到些什么,那么也就必定会失去些什么。如果大型汽车生产企业通过出口获得利益,那么国内的一些小的企业就将因为中国产品进口的增加而遭受损失。”
汉阳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柳熙汶日前也在韩国媒体上撰文称,签署自贸协定后,对中国市场依赖性强的韩国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如果得不到中国顾客的信赖,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
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对媒体表示,在最终产品方面,关税减让必然加大国际竞争,从而对国内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总体上,在谈判中列入“高度敏感产品”的国内产业(汽车、机械等)所受影响并不大。另外,由于合理的过渡期的设定,短期内严重的冲击是可以避免的。从长期来看,封闭保护的政策并不可行,开放竞争才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制造业而言是这样,服务业也是如此。(责任编辑/王鑫 设计/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