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场主义散文”的提出看散文创作的走向
2015-01-29主持:王建湘
主持:王建湘
(根据“《翠苑》作者读者群2014年4月2日、22日对话记录整理”)
2014年4月2日
王建湘(编辑)(715376128) 13:00:20
“在场主义散文”创作群体的理论与创作实践是近期国内文坛的热点,“在场”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本真;“在场主义散文”就是无遮蔽的散文,就是敞亮的散文,就是本真的散文。
第五届(2013)在场主义散文奖近日揭晓,王鼎钧《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许知远《时代的稻草人》并列摘取本届大奖;毕飞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塞壬《匿名者》获本届提名奖;刘醒龙《抱着父亲回故乡》、詹谷丰《书生的骨头》等10位作家单篇散文获新锐奖。
针对这一理论以及如何更好地创作散文,《翠苑》作者、读者群的网友,展开了讨论。
陈聪(南京)(1363671427) 13:05:20
在场,就是身在其中,主义只是一个形式而已。散文贵在真实,真情,而非无中生有,无病呻吟;也不是写那些水中月,镜中花;更不是风花雪月地表演;在场主义散文之所以在近年来被重视和提倡,就是对虚夸、轻浮、小我等情绪散文的抵制!
周苏蔚(常州)(1749544383) 15:44:46
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有时作者为了显示或者掩盖自己不足,用华丽的文字来表达。当然散文还是需要一些语言的表达,不然就成了通讯报道。我认为,散文的思想性,作者的思考,文体的结构,要超过一般的文学作品。好的散文就像好菜,吃起来有滋有味,读起来有情有感。
朱秀坤(兴化)(474275345) 15:50:00
重要的是真情实感,有一定思想。再就是要有美感,也就是所谓的文采。相比而言,更喜欢那些质朴的散文。比如周作人、孙犁、汪曾祺。如今的写手,写散文的实在太多,不过一些女作者的也喜欢。与媒体有一定关系,有些报纸就喜欢名家的。
周苏蔚(常州)(1749544383) 15:56:09
作者需要表达什么东西,采用什么构架。这些需要认真考虑。现在有些散文就像流水账。有些散文做作的成分较重。有些作者把原本很平实的东西故意写得特别高深。
朱秀坤(兴化)(474275345) 16:01:28
还有的故意拔高,要搞个心灵鸡汤一样的东西出来。
周苏蔚(常州)(1749544383) 16:03:30
一些作者已经多年不接触社会,不了解周围发生的变化,坐在书房写一些自认为思想深度的东西。其实,这些东西离我们已经太远太远。
王痴痴(常州)(88489115) 16:04:32
接触还是接触,就是写的东西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人类已经无法读懂。
老夫子(常州)(444910751) 16:13:42
非常赞同周苏蔚的观点!无论是专业作家还是业余文学爱好者,脱离了社会,没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观念,一味的闭门“造文”、“编书”,其作品无非就是些无病呻吟的、所谓的思绪、感叹!
王痴痴(常州)(88489115) 16:13:44
当下的散文忌矫情就好,一矫情就没人看。过往的散文的语言文艺腔调过重,读多了不再有云淡风轻的新鲜感,反而有些肉麻。这些都是针对形式感包装上的。无病呻吟和有病呻吟都是呻吟。呻吟看多了,就想看到豪迈的嗓子。
周苏蔚(常州)(1749544383) 16:13:50
当然,有时散文和一个人天生的个性也有关联。所以说:文如其人。
王痴痴(常州)(88489115) 16:16:18
文字是作者内心和品质的体现。所以一段文字就是一个人。你喜欢的、讨厌的都是那个人本身的思想和三观。读大家的文字,能读到大气、宽容、友善和高山仰止的生活情怀。读瘪三的文字,读到恨不得把书撕了自己写。
老于头(常州)(1560783) 16:19:32
一个厨师做一道鱼,鲜而不腥是基本要求。不能吃出肉味来,不能全是辣椒味道;不能全是大蒜头和辣椒,看不见鱼;也不能又腥又臊,没有佐料和烹调。散文,或者其他艺术门类的,都一样。
老夫子(常州)(444910751) 16:4。5:45
由于阅读人群的不同,人的不同阶段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认知和认同,所以说对于散文的欣赏和文章质量的评判不能一概而论。就如同韩剧,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耐着性子连一集都看不下去,可是为什么韩剧在中国有市场,正是因为有那么多对“口味”的观众群。散文也是如此。百花齐放!
老于头(常州)(1560783) 16:48:25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一个人如果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而文采多于朴实,又有些华而不实。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这里可以引申为文章。野,指文章的质朴。史,指文章的修饰。过于质朴,过于修饰,都不行。
如果非要选文质,子曰:宁野。与其修饰过度。不如保持质朴。对人要求也是,宁愿真实,不要虚伪。
老夫子(常州)(444910751) 16:53:58
修饰过度是虚伪,让人感觉不出虚伪的修饰,就是写作者的水平!
陈聪(南京)(1363671427) 17:12:07
真正的在场散文,是自身处于某个宏达或敏感事件之间,经历整个事态过程,有感而发,写出自己对事件的判断和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担当。这也就是我认为的在场散文。写真正的在场散文,不仅要身在其中,自身还要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心怀天下的大善良,有敏锐的判断力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过来就会变成流水账一样的粗略记录而毫无新意和感人之处了!
2014年4月22日
张云飞(深圳)(261667070) 11:58:15
我对于散文不是很了解。但是谈到说“真话”就难了,生活的本真并不是创作领域的真实。散文的“在场性”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对于客观事实的包容态度上。以散文形式最大化对于客观事实上的描述是对于创作者思辨能力与叙述能力的考量。对于事物事件的艺术化处理需要考虑到读者对于生活现实的反馈程度。我倒是觉得说在场性就是讲究真,这是有失偏颇的观点,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但是一定会适度地抽象
周荣池(高邮)(972013006) 14:27:36
在场性更主要体现作者对当下的体验,而不是简单的真实。我们的很多散文都是回望式的,朝后看的,很多人习惯于回忆式的模式。到处是忆童年,思青春,想过去。缺少立足当下对过去的思考,更谈不上对未来的暗示。而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很多年之后它很能够暗示未来,而不至于落后。
王建湘(编辑)(715376128) 14:31:41
毕飞宇老师的作品主要是回忆苏北童年。他接受采访说道“渴望作家不要丧失与现实对接的能力,也不要丧失与历史对接的能力。如果你选择做一个作家,你就必须和当下性与历史感在一起”。
周荣池(高邮)(972013006) 14:33:59
其实我们也不要指望一种奖项能够引领所谓风气,关键是写作者的内心的意识很多评奖就是排排坐分果果。不去回忆,并不是忘记历史,而是在回忆里找到指向未来的力量。
王夔(泰州)(7866588) 15:12:09
虽然严肃文学式微,但我们还是要感谢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所呈现的足够多的可能性让我们慌乱,但也让我们着迷。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正在其中。而面对一个突然呈现的伟大时代,连艺术也会显得局促不安,有时这种局促不安会让我们选择逃避,逃往碎片化的乡村、逃往古代或者未来,以诗的名义和方式。而所有正面当下的作品,都会让我深感敬佩。
徐向林(盐城)(1261489298) 15:46:45
对于“在场主义”,从我个人的视角理解就是具备“三气”:
一是“顺应天气”。自然界中的风云变幻、风霜雨雪,任何科技都不可逆转。散文作者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历史的回望者、未来的畅想者,在品味昨天、憧憬明天的同时,更应全景记录当下的“天气”。
二是“承接地气”。文载道诗言志,散文作为一种表达真实情感的文体,其叙事抒情应当贴着地面飞翔,与大地之根紧密契合。时下的许多散文有一股子浮躁之气,表面上轻盈灵动、文采飞扬,但其实质却缺少了厚重感,轻浮地“飞得太高”,已将淳朴的本质抛弃了。
三是“聚拢人气”。一些散文作品局限于表达个人情感,在多元化情感泛滥的当下,这种主观的“个体情感”难以引起读者共鸣。一些报纸甚至因为散文缺少读者而叫停副刊。
黄国建(江西)(693756239) 15:50:21
我认为散文的在场性应该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散文的创作必须贴近读者的真实情感。我们往往强调写作要坚守真情实感,但我认为一个成熟的作家,他的情感必须是大家的,而不是他个人的。写散文的人往往容易被自己拘囿,流入于缠绵悱恻地诉写着自己的小情思,但凡这样的作品是很难被喜爱的,并且会被斥为“无病呻吟”。散文也应该关注大众的精神状态和情感诉求。
第二,散文的在场必须要贴近读者的生存状态。如果散文的创作偏离了读者真实的生存状态,那么读者是很难接受的。散文对于很多人,应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平凡而漫长的一些生活场景,一个散文家的责任应该在于能够用他的文字和神思让读者爱上这样的生活而不是厌恶。因此,一个浮躁和功利的人是不可能写好散文的。
说到底,散文在不在场,关键在于作者是否在场。作者的“在场”指的是他必须深入到民众中去,做一个对任何生活状态都“喜闻乐见”的观察者,一个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的散文家,是很难“在场”的。
王建湘(编辑)(715376128) 16:00:20
这一期,大家以“在场主义散文”为中心点展开讨论,涉及散文创作的方方面面。应该说,散文创作在讲真话、抒真情上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不可否认:散文创作中还存在水分过多、背离真实、内容稀薄、精神缺席等问题。所以,当今的散文创作需要在关注作家主体、关注当下现实、关注生存处境等领域继续努力。
以上对话只是这个话题的一部分,未经本人审阅,所提只是各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