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伤苍凉的人生况味
2015-01-29艾英
今年年初,我收到朋友、军旅作家裘山山从成都寄来的《戛然而止的幸福生活》(敦煌文艺出版社,2013年9月)一书。封面素白,底纹为细而浅的树叶剪影。我第一印象是,书的设计简洁、清雅,符合裘山山乐观、大度、温婉个性;书的内容,保持裘山山一贯朴实中蕴机巧、温情中显率真的创作风格。
我与裘山山相识在1996年常州初夏阳光下,她的散文《男人瞿秋白》获得常州日报举办的瞿秋白散文杂文大奖赛一等奖,我的《走过这条路》也是参赛作品。同为作者的我们,在两天之内,有几次近距离接触,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曾写过一篇《阳光下的微笑》,记录这次温情的相遇和我对她的印象,文章首发本刊(1996年第4期),后刊登在1996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文中最后两段写道:
“7月1日,我收到了裘山山从成都寄来的散文集《女人心情》。手捧这本书,我想,这是山山从江南回到西南之后办的第一件事吧。翻阅那些充满哲思、文采和情趣的文章,我感觉到她对生活的思考和热爱,对人生的认识和探索,她的真诚、善良、美丽和爱心。真、善、美和爱是我对人和文学评价的一贯标准,而对裘山山,虽然我们只有一面之缘,虽然我还无法系统地评论她的作品,但我领略了她的生命状态、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
我更记住了她的微笑——她在明媚的阳光下、和谐的气氛中自然流露的美好神情,显示着宁静和充实,蕴藏着对生活的希望和自信,那微笑把我们拉近了……我忽然领悟为什么我们会一见如故了,因为我们都有对阳光的渴望和热爱。我们相识在阳光下,虽是初次相逢,却将在漫漫的时间和空间流程中,珍藏起晶莹的回忆……”
现在重读这篇文章,欣慰这18年来,我们之间一直保持联系,有许多晶莹的回忆和温馨的交往,尤其是她给了我很多文学上的启迪和作品的震撼。我担任常州晚报副刊部负责人之后,裘山山更是支持我的工作,2005年3月和2012年5月在常州晚报上开过两次专栏,发过一些散文和随笔,2006年常州晚报《连载》版刊登过她所著长篇随笔《遥远的天堂》。其中她在《常州晚报》刊登的散文《会议合影》分获2008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江苏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以及常州市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因为本文作者牵线,裘山山曾在本刊发表过《我和书的故事》等作品。
裘山山每有新作,也会寄给我。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拥有她这些年先后寄来的15本书!扉页上都有她简洁的签名,清秀的字迹:“艾英惠存,山山。”“艾英存正,山山。”她赠给我的每本书,我都仔细品读,先后写过几篇评论她作品的文章——《裘山山:散文如茶》(2003年9月20日《常州晚报》,获2003年度江苏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三等奖),《谁能理解寂寞的心——评裘山山长篇小说<到处都是寂寞的心>》(2003年1月4日《常州晚报》),以及《充满激情和力量的作品——评裘山山中篇小说<高原传说>》(2009年第2期《南充文学》)。我时常会翻阅、回味她的作品,也时常想起她的清丽面容、明朗微笑和幽默谈吐,而且还有我在和她联系时,一直在心里叫她山山姐。
《戛然而止的幸福生活》收录裘山山近年发表的13部中、短篇小说,皆取材于当下普通人的生活,从细小、微观角度,以平实、朴素语言,用从容、冷静叙事方式,呈现城市女性失衡的婚姻形态和社会压力下复杂多样的情感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欣喜于裘山山依然保持生活和创作的年轻状态,文字还是那么从容、温暖,作品更加关注普通人,触碰个体生命细微疼痛,流溢淡淡忧伤、浓浓爱意。但我又感觉这本书与她以往作品不同——在保持内心真诚和温暖情怀,具有广阔视野和纤细敏感特质的同时,叙述疾缓有致,揭去生活假面;文字绵里藏针,戳破人间矫饰,呈现对复杂现实和多味生活的忧思。
“小说是我对生活的设问(裘山山)。”裘山山的创作善于捕捉“生活中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事、小冲突作为小说题材,它们不激烈,却很有味道,充满了温和的魅力”,反映现实生活中某些为常人所忽视又涵蕴独特“意义”和“意思”的故事。这些小说的写法以聊天式、纯记事为主,撷取意味深幽的生活横切面和细节,表现年龄状态、文化程度、社会角色不同人群(个人)的生存现实、情感状态和内心世界;呈现有味道的人生片断和生活场景、男人和女人对爱情的想象和期待,对婚姻的触动和感怀。叙述方式有第一人称,也有第三人称,有“她”视角,也有“他”视角;情节脉络或揭开心中一个秘密,或表达一种愿望。《春天的一个夜晚》讲述商界女人在男人当道社会中的奋斗和疼痛,女人之间的相惜和相知;《大雨倾盆》揭示田青青从优雅、有韵味的女人到自负、强势女人之间角色的转换;《花香催人老》描写离婚女人夏晓蕙的不甘和隐忍;《戛然而止的幸福生活》呈现活在自我世界中的单云以为邂逅一次浪漫的爱情,幸福生活出现转机,谁知现实摧毁她仅剩的幻想……这些小说中女性主人公——少女、少妇、老妇人,单身女人、离婚女人、失婚女人,有的刚强,有的柔弱;有的善良,有的世故;有的美丽,有的衰老。她们的爱情故事、婚后生活、离婚波折、相亲场景,传达普通女人的寻觅和选择、隐秘和惆怅,以及女性自身的弱点、缺陷,在社会环境浸染的功利色彩。作者以感同身受的方式,观察和体会笔下人物,将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细节描写,真实得使人如临其境;心理描写,生动得让人感觉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小说透过一个个故事,折射喧嚣浮躁的物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安和悸动,描写女性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处于劣势的悲凉境地,读来让人心灵轻颤——
“夏晓蕙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家的。
屋里阴暗得像地狱一样。但她没有开灯,她想待在地狱里。她已经下了地狱。她浑身哆嗦着,是那种从里到外的寒冷让她的整个人止不住发抖,抖得有些喘不过气来,心慌得好像掉出来似的。她一屁股坐到藤椅上,发呆。
电话响了。持续地响。她不接。她没法接。因为她没法开口。她感觉自己已经死了。电话停了,一分钟后又响起来,持续地响。接着手机也响了,手机就在她的口袋里。她把它拿出来,搁在桌子上,她看到了号码,是孙哲志的。两个铃声此起彼伏。然后又一起停下来。
空调让屋里暖和了一些,她渐渐停止了哆嗦。但却无法停止绝望,是那种眼泪都流不出来的绝望。她真的没有理由再活下去了,这个世界把她逼到死角里了,一条路都没给她留。她东闯西撞,已经尽力了,却没有找到一条走出去的路,她已经投降了,可他们还是在逼她,撕裂她,粉碎她……”(《花香催人老》)
出色的小说应该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春天的一个夜晚》欢喜结束,《戛然而止的幸福生活》凄美收场,《花香催人老》苦涩中透出生命之光,《有谁知道我的悲伤》《追尾》从充满新奇、希望变成失落、失望……生活中,会有瞬间吉光片羽,但更多的是平淡,平静;生命中,总有美好时刻,但漫漫长夜,也有人独自寂寞。
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在大时代面前总是那么渺小和卑微,但普通人的悲凉和欢喜、爱意与忧伤,永远最生动和丰富。这些小说情节发展曲折,故事结局出乎人意料,却符合生活本身逻辑。其人性复杂、人情善变、人与人之间纠葛,切合当下中国社会现实。
一个作家,尤其是小说家,人生本身就是丰富的,可以拥有两重世界、两种人生:一重是现实生活,一重是理想生活;一种是真实世界,一种是虚构世界。而关键是把现实升华为虚构,虚构不脱离现实;源于生活真实,又有合理想象。表现生活的支点是感知个体,从而感知世界。作品中,那些美丽、脆弱的女人在僻静角落里自我拯救,那些寂寞、孤独的男人和女人的心路历程和心情故事,那些遗憾、失落、惆怅、黯然的情绪,看似一个笑话、一场闹剧、一种悲剧,但个体在复杂生存环境打磨下变异,被繁琐生活挤压后变形,在时光无情地侵蚀下变质,就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生存困境,都可能遭受的人生困扰。作家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表面冷眼旁观,实则感同身受;看似平静叙述,却蕴藏炽烈感情。她在不动声色间,引导读者自问和自省:是什么,把浪漫的爱情变得越来越功利?真挚的感情变得虚无和虚伪?是什么,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隔膜?为什么,许多人热衷追求利益和金钱,却很少去思考生命本真意义?为什么,人们离梦想越来越远,幸福生活戛然而止?
作家在这部小说自序中说,“在设计情节时,我会不由自主地带入我的愿望,我的愿望就是人与人之间能彼此包容,彼此体谅,彼此温暖。而不是冷漠和仇恨。虽然后者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但在我小说里,我会固执地表达我的愿望。”事实上,不管什么时代背景中,不论什么生存情境下,期待真情,努力追寻幸福;相信真爱,人与人之间和谐、有爱,当是人性最明亮的理想和信念。小说集中,方欣发现窗外绿色的树(《春天的一个夜晚》),夏晓蕙酒醉后看到一束腊梅花(《花香催人老》),柳青青和周小东旅程终点拉萨广场的月亮(《邂逅》),都象征生活中的希望和亮色,温暖和美好。
文学作品只有探入精神世界层面,才能进入读者心灵。裘山山以锐利的观察力、洞穿世事的清醒和深刻的悲悯情怀,在作品中描绘人们在变更的生活中找不到位置的迷茫和绝望,呈现生存在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挣扎和崩溃,旧梦和新生。广阔的文化视野与深层次的人性表达,让这本薄薄的书深邃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