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楹联文化与构建和谐城市新探

2015-01-29侯文慧鞍山师范学院114005

大众文艺 2015年20期
关键词:楹联对联文化

侯文慧 (鞍山师范学院 114005)

有人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皇冠上的一颗灿烂明珠。”还有人说:“对联是汉语言文字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赋予对联如此高的评价源于对联自身的特点和古往人们对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喜爱。可说是:“深浅皆成趣,雅俗均可赏”。

2002年春,湖北文艺工作者发现了李道宗所撰的一幅十七字长联:“深山窈窕,水深花发泄天际,未许野人问渡;远树苍凉,云起鹤翔藏妙理,惟偕骚客搜奇。”发现者称,这副对联比五代孟昶的早三百多年。进一步证明了对联产生于唐朝。对联自产生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渊远历史。是我国特有的严格讲求对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短小、实用的特点,直观反映人们的思想、寄予人们的期望, 以独特的美感给人们以美的感染。是人们自我勉励、自我熏陶的艺术形式。具有改善社会风气、提升社会文化品位的社会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一、改善社会风气,向善和谐

古人喜欢对联,适用性非常广泛,人们在传承楹联传统的基础上,在传统文化回归的影响下,楹联文化的活动十分活跃,也日趋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并积极投入到了创作当中。张挂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内容上也更多的表达一个人的志向、励志和情趣等。如春联:“笔耕春色岁增寿;户纳虎风吉进门”,把美好的祝福融入对联之中,反映了人们在吉日佳节的愿望与期盼。“一庭桃李香无尽;两袖清风德蕴长”,老师的辛苦无人不知,而联中却把目光投向了老师育人的品格及弟子成材后的喜悦。对社会有更为深刻的的浸润与影响。

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传统对联对人们的心灵和行为一直有着很深的影响。药店的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成尘”彰显了一个医者的操守与悬壶济世的心愿。“修身如玉洁,立志比天高。”这副传统对联也具有修心养性、启迪人们笃学励志的人生哲理和朴素的道德观。“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蕴含了修身处世的道理,又有劝导人们立身处世,金钱、权力不过是外在的虚像,毋追逐于物欲而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苏轼的自题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有启迪人们笃学励志,利于家国,具有普遍的教育性和实用性。

楹联它已进人现代人的生活,社会上张挂着这样的对联多了,对促进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发掘和利用楹联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用其渲染和美化城市,并把其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不仅对创建文明和谐城市增添了审美情趣,更彰显了城市的文化底蕴。

二、提升文化品位,塑造形象

楹联作为展示文化底蕴的装饰品,最常见的地方是文人们的书房和客厅。“墨韵流香宜细品;书山撷趣可高吟。”这是一位老师书房的对联,其沉浸于读书的乐趣、对知识的渴求皆映现于联中。这样一位老师会让人想到定是一位清风明月般的娴雅之人。有了这样一些对联存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中,那种熏陶与浸润,无疑对人们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能够让一事物融入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之中的是文化,它会使人变得美丽,脱俗、清雅。要想让人心变得美丽,就得用美丽的事物进行装饰,让它走入人的内心,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这方面来看,楹联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的价值和功能不可小觑,它不仅延续了古典的诗意生活,还宣扬了现代文化人们对文化和美的追求,体现了雅士清客的飘逸洒脱。

楹联的小巧灵活性和涵容的包容性、趣味性、神秘性,以及源远流长的文脉,给予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不仅各家墙柱、书房客厅等私人场所是楹联文化的传播之地,同时书院画廊、会馆庙宇、楼阁亭台等公共场所也张挂对联。无论古人还是今人皆用对联来彰显个人的思想、追求及情趣。

千山龙泉寺有王尔烈一副联:“泉水到僧厨俗肠尽洗;松风来客榻诗思频催。”对寺僧及景色的传神描绘,使得联景相映,相得益彰。联中精准描述出了僧人逍遥放旷,饥餐松风,渴饮龙泉,纵横自在,泉到僧厨宠辱忘,了无尘碍,远离尘嚣的心境,而门外青山遍野花,诗思频催有洞天,月移花影到床前,清幽淡雅之境更如蓬莱仙山。这是一副多美的画图!人们沉浸在这样一幅画图中,有谁还记得尘世的纷扰喧嚣?

名胜古迹及一些文化场所的楹联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近代文明的生气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感受和价值取向。林则徐诗句中的“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不但意境优美,更表达了其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为国鞠躬尽瘁的雄心壮志和社会的使命感。

对联以其坦荡的人性、淡远、高雅的率真之气息,彰显出创作者及张挂者一种超脱俗尘之美。此种美妙的气氛抒发了一个人的精神情怀及仁爱宽大的包容之心,更诠释了中华民族对于“文化”一词的理解。

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升文化品位,还需要全民的支持与参与。让更多的人懂得楹联、喜爱楹联、撰写楹联, 让楹联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楹联文化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以对联为媒介,普及宣传楹联知识,开展风格独特、具有代表性的丰富多彩的楹联特色活动,发动并吸引群众参与。以端午、中秋、和春节等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及山川名胜古迹等为主题,积极组织开展征联大赛,评选出优秀楹联加以奖励,彰显楹联文化特色。这些活动不仅会促进地区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经济事业的发展,还是增加城市吸引力、打造城市文化氛围的有效途径。

三、推动经济发展,楹联产业化

目前,楹联文化己步入现代市场经济。运用到了经营服务行业,起到广告宣传,突出产品及店铺形象,传递人文气息、提升文化品位的作用。许多银行、饭店、建筑工程部门、企业, 以及矿山等各种工作场所,开始利用对联的征集评比活动为其做了大量的广告宣传。在宣传继承楹联文化的过程中,不但推广了楹联的创作基本知识,同事也为企业做了广告的宣传,得到了双赢的互惠发展。

故此发展楹联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化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事业。楹联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可以进行一些经济项目开发,推动经济发展,打造文化品牌产品。

楹联主题鲜明、应时应景、 具有很好的商业广告效用。由于文化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提高,企业管理者文化水平的提升,也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而楹联短小、雅俗共赏、直观的竖起来的艺术特点适应了企业的需求。“三和缘聚八方客,一品香盈四海财。”这副酒店的对联,就是通过楹联比赛的形式征集来的。更多的人们了解了这个新开张的酒店,促进了酒店生意的发展。再看一副企业奠基联 “大力神通开盛业;千秋发达奠宏基”。这副对联意气风发,令在场的人们看后,对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农耕大业雄心当自立;银垒财山富路有同行”这副为农业银行撰写的对联,从银行特点入手,体现出银行事业的追求。

经营楹联文化,发展楹联文化产业可以直接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全民的文化品位。楹联文化产业可以从培训、撰写、广告宣传、营销等方面去考虑。这样扩大了楹联的使用范围、推广传统文化,更是文化产业化的一个探索。

四、夯实楹联文化基础,推动楹联发展

弘扬楹联文化,继承楹联这种传统文化形式,要全面开展全市的楹联教育工作,建立不同层面的楹联教学基地,传授楹联创作规则,通过学校和社会两大平台开展楹联的传承和发展教育。充分利用选修课堂,同时在学校开设楹联教学的第二课堂及学生社团活动阵地,让楹联知识走进课堂,在课堂上渗透楹联教育。在孔子诞辰、教师节等日子开展原创楹联大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楹联的兴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在创造、学习、积累楹联知识的过程中,逐步积淀文化底蕴。社会上的楹联教育,主要是通过老年大学课堂、网络等媒体或举办惠民大讲堂进行培训、讲座、楹联进社区、学校等方式普及大众楹联知识,从而培养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创作楹联的兴趣。

楹联得到了人们的喜爱,代代相传。今天对联的实用性和服务性扩大了,人们还喜欢把对联书挂在厅堂或书房,一彰显个人的修养与品格,也为了与亲朋好友同感共勉以达到某种共识。

对联是适用性的扩大,不仅延及到各行各业、地方名胜,甚至于在公园建起了楹联长廊,供游玩娱乐的人们欣赏学习。特别是近年来,各级各类的楹联征集比赛广泛地开展,促进了全民创作楹联的热潮。和谐城市的建设,不仅要体现一个城市的物质文明更要体现出其精神文明。而楹联的发展、扩大,对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全民素质文化素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楹联以其丰富的意蕴、短小的体裁、凝练的文字、可庄可谐的特点, 为城市文化建设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楹联对联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孔府的年节楹联
对联知识小问答
我与楹联缘不浅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