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博物馆解读古丝绸之路文明密码
2015-01-28严枫
严枫
有人说,博物馆是一个地方的重要“文化名片”和“金字招牌”,此话一点也不假。哈密博物馆就是记载东天山灿烂文化和中原、西域文明交汇特点的最好见证。
哈密历史悠久,地上地下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颇具代表性的、异彩纷呈的1000多件古代文物,将2009年重新规划建设的哈密博物馆展厅塞得满满当当:新石器时代的石锤、石锄、石核、石叶、石臼、石磨、石球、石环等就有许许多多;青铜器时代的环首铜刀、鹿首铜刀、铜斧、铜凿、铜刻刀、铜牌、铜针等金属器具更是数不胜数;再加上彩陶罐、彩陶盘、彩陶盂、彩陶豆、木盘、木桶、木俑等等,都在向人们揭示哈密远古、中古文化的灿烂历史;五堡出土的海贝强有力地证明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用玉石与海贝、珊瑚作为货币互相交易的点点痕迹;更令人称奇的五堡干尸仍在向人们揭示着青铜器时代哈密古代的历史故事,供许多学科的科学家进行深入研究。
文明聚焦之地
哈密博物馆位于哈密市区西南,环城南路北侧。它处于哈密市环城路的历史文化区,对面是著名的哈密回王墓和哈密回王府,西面与哈密十二木卡姆传承中心毗邻,从而构成了哈密东天山文化系列的黄金地段。
哈密博物馆是哈密地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设施,原址位于哈密市广东路。2009年7月再次重新修建的哈密博物馆新馆于哈密市环城南路竣工落成,并于同年9月对外开放。哈密博物馆新馆主体四层,建筑面积7 278平方米,建筑外形结合哈密多元文化和地理位置等特点,综合了“多元文化”、“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是哈密地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设施。
哈密博物馆内收藏有原始社会至明清时期的石器、青铜器、陶器、木器、毛纺织和干尸等文物13 000余件,其中22件(类)为国家一级文物,71件为国家二级文物,122件为国家三级文物。哈密博物馆保存的青铜器时代文物,在新疆青铜器时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走进博物馆
哈密博物馆前厅位于博物馆主楼的第二层,前厅西侧设有纪念品销售区,正中为哈密博物馆馆标——羊形柄铜镜圆雕及描绘哈密从远古走入现代的浮雕墙。
哈密博物馆有临时展厅两个,分别设在主楼一层和四层。一层临时展厅展陈面积640平方米,主要用于举办各类特色展览及引进外展,活跃当地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从正式开馆以来,分别举办了《海洋生物科普展》《哈密地区民族团结教育史实展》《粤哈情深——广东援疆工作10年成就展》、《石墨镌华——西安碑林名碑拓本展》、《翰墨颂西域——四川中国画名家作品展》、《河南美术馆藏精品版画展》。2011年春节举办的《2011全国名家名画邀请展》为近年来展览规模最大,水平最高。
四层临时展厅,展厅面积970平方米,主要承接引进区内外各类高层次文化精品展览并结合哈密地区社会发展需要举办各类有一定影响力为主题的重要展览。自2009年以来,分别引进了《扬州博物馆藏明清扇面书画展》《霓裳银装——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展》《河南夏商周出土青铜器展》《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历代铜镜展》《流光溢彩——上海博物馆藏欧洲玻璃陶瓷器展》《巴蜀神韵——四川博物院馆藏文物精品展》《衣袭华美——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朱门芳宴——一个宋金大宅门的理想生活》等十余个国内高层次的精品展览。这些展览以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为内涵,在提升哈密城市的文明水平,促进现代文化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哈密博物馆第二层为《哈密自然与地质陈列厅》,展陈面积660平方米,展陈工作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帮助设计制作,展出大型古脊椎动物的复原、鸟类化石、鱼类化石、哈密奇石共200余件;各类图版文字90余幅。
展厅主要通过地球演化、生命进化以及哈密新型能源与特色农业等三部分内容,展示了哈密地区的地质和生物演化历史,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前景与“南园北牧”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展厅还展出有中生代的大型恐龙与最完整的恐龙蛋窝、最小和最完整的带毛恐龙、著名的孔子鸟、最早飞向天空的翼龙等珍贵的古生物展览,以及哈密地质演化形成的形态各样的硅化木与流光溢彩的玛瑙陈列,仿佛让人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亿万年前神秘的远古世界:那里火山爆发频繁,湖水碧波荡漾,森林茂密繁盛,恐龙忙碌觅食、翼龙翱翔天空、鸟儿婉转啼鸣……一幅生机勃勃的侏罗纪公园和白垩纪生物乐园景象浮现在人们面前。在探索未知世界的同时,可以通过新型能源和特色农业专题陈列,让人们对美丽的哈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古代文明陈列“全景”
《哈密古代文明展》展厅在博物馆主楼三层,展览面积940平方米,采用大通史并结合小专题的方式来呈现哈密的古代文明及历年考古发掘成果,展厅共展出文物800余件。
哈密细石器文化。展柜中展出的是采集于哈密三道岭和七角井两处细石器遗址的细石器。主要是用硅质岩石、燧石、石英石等打制的石核、石叶、石镞等,年代距今7千~1万年。
哈密青铜器文化。哈密至迟在距今四千年前后,已经迈入青铜时代,属于这一时期的典型墓地和遗址的有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巴里坤南湾墓地、兰州湾子石结构遗址等,博物馆展出了出土于这些遗址的部分精品文物。
哈密早起铁器时代文化。哈密地区接近公元前两千纪末步入早期铁器时代,这一时期考古成果较为丰富。从出土器物看,哈密早期铁器时代畜牧业和手工业较为发达,并出现了较细的社会分工。展厅展出的文物以哈密五堡古墓地、焉不拉克遗址和伊吾县拜其尔墓地出土的器物为主。
五堡墓地出土较多的木器。木器是当时除陶器之外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古代哈密有着较好的生态环境,茂密的胡杨林分布广泛,五堡先民就地取材,利用胡杨木制作了大量的生活用品类木器。展柜中彩绘木桶、船形木盘都是胡杨木凿制而成的,被用来做盛储器。哈密五堡的古代先民还制作了象征原始巫术或祭祀用品的木俑、木陀螺及其他随葬的器皿。
说到哈密古代文明,不能不提五堡的毛纺织业,它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纺织工艺和审美艺术,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哈密出土的毛布较多,干尸几乎都穿有毛织衣物,这表明当时毛布的产量较大,已能满足人们的一般需求,毛纺织的原料以细羊毛为主,织物分为平纹和斜纹两种。
新疆考古学上的焉不拉克文化就是以哈密发现的焉不拉克墓地命名的。焉不拉克墓葬群位于哈密市柳树泉农场焉不拉克村旁,东南距哈密市约60公里。焉不拉克古墓群是新疆境内最重要的一处早期铁器时代遗存。距今约2 500年~3 000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焉不拉克古墓群范围较大,墓葬排列密集,延续时间长,它既是青铜时期和早期铁器时代的古迹密集区,又是东西方文化黄白两大人种交汇融合过渡区。焉不拉克文化是在哈密天山北路文化的基础上,接受周围诸多文化因素而形成的,并对当时天山南北的苏贝希文化、察吾呼沟口文化、伊犁河流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