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理性探讨 保护言论自由
2015-01-28周兼明
周兼明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公开发文称:“这个时代仍贯穿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阶级斗争的主线索,这就决定了国际领域内的阶级斗争是不可能熄灭的,国内的阶级斗争也是不可能熄灭的。”
结束“文革”、开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极少有人如此高调、集中地论述“阶级斗争”是“时代主线索”问题,王的言论在知识、文化、理论、媒体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和反响。
有人因此把他的文章归纳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另类表述,引发了国内大量学者和网民的议论甚至谩骂。有体制内学者引经据典,认为此论公然否定了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更是违背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和依法治国的精神;著名媒体人崔永元套用“文革”语调大加调侃;更有网民顺着专家的思路质问:“第一,先得划分阶级吧。怎么划?公布财产?第二,阶级斗争怎么斗?要戴高帽吗?要游街吗?第三,无产阶级要成立战斗队吗?第四,要打倒资产阶级当权派吗?第五,要扫四旧吗?第六,文斗还是武斗?……”等等,不一而足。
这充分反映了当下中国各种思想、理论、观念的庞杂与对立,体现了民众对学者专家观点、言论自由以及这些国家大事的关注。这两个方面无论哪一点,对中国的发展都极具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中共重要的集体智库,其专家学者为执政党建言献策,是其职责所在,无可厚非。无论对他发表的言论同意与否,人们首先都应该捍卫他的表达权,不应辱骂。同样,公开发表的观点,人们也有权公开质疑,进而双方展开辩论,这是一种健康的讨论氛围。民众有自由表达真实想法的权利,社科院专家也有,大家都一样。某个学者、专家的意见仅仅代表个人的立场观点,社会各界不应因其是社科院专家就妄加猜想,臆断其必然是科学的、必然是代表社科院、代表执政党和中央的。
近年来,专家观点易惹非议,原因有很多。
由于大众传媒的兴起,以及人们对科学讨论与决策的推崇,使得一旦出现社会问题或需进行政策或决策分析时,向专家咨询、让专家论证已成常态。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专家论证或表达的观点就是科学与正确的——这种神化式,而不是科学、理性的态度,无疑是有问题的。
从专家自身来看,由于近年来学历、职称泛滥,学风浮躁,专家学而不专、业而不精已非个别现象,有些专家甚至需要在前面加上一个“伪”字,他们受一些扭曲价值观的影响或经济利益驱动,成为极左、极右思潮或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也不鲜见。
于是乎,当各种名义上的“专家乱说”成为社会常态的时候,互联网一代背倚全球化专业信息,很容易与此形成犄角对立之势。况且,在多个领域人们都能见到一些伪专家失手的情况,这也是他们自我解构神化的后果。
对此,政府和媒体要提防被“伪专家”的观点绑架,要理性、客观、平和地看待各行各业专家的观点和意见,对事关国计民生、政治走向等重大问题,既不要忽略专家的正确意见,也不要让专家的错误观点左右自己的思想,轻信、盲从,而是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当然,我们更应反思,如何建立保障专家学术研究独立性与非功利性的机制。专家的研究和论证,确实可以使我们对社会问题或公共决策的看法,增加更多的理性色彩,强化它的科学性、正当性。但前提是要保障专家的独立性、专业性和非功利性的话语权,同时要有制衡专家失误、错位和被利用的监督机制。在现阶段,不迷信专家,对专家祛魅,应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常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