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并未远离
2015-01-28
党建文汇·上 2014年11期
“大风吹着我和山岗/我面前有一万座村庄/我身后有一万座村庄/千灯万盏/我只有一轮月亮”,在一首名叫《流浪》的短诗里,上海交通大学柒叁(笔名)的侠士豪情、游子逸气与温情展现无遗。在喧嚣的生活里,一首浸染着青春的诗歌,是否会给人丝丝的触动和浸润?
近日,2014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落下帷幕。全球828所高校的青年学子咏诗、赛诗,玩转了一场诗歌嘉年华。与其说短诗大赛在全球大学生中掀起了一股诗歌热潮,不如说,一个小契机,引燃了年轻人心中的诗情诗意。
“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是短诗大赛的宣传语。作家、《新周刊》副主编蒋方舟这样寄语大学生:“什么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就是心里还有诗歌的时代。年轻人都是天生的诗人,留下最好的一首诗,就和留下最美的一张照片一样,值得长久回味。”
但今天的校园里,究竟还有多少诗歌写作与流传的土壤?大学生诗人之所以对大赛一谢再谢,正是因为“忘了从什么时候起,写诗成了一件偷偷摸摸的事,因为旁人会觉得另类,觉得诗歌是那些无病呻吟的人的呼吸”。
“有些诗歌相当出色,但也存在因袭套路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责任主要不在学生,因为我们的诗歌教育,普遍存在着僵化和落伍的问题,并没有鼓励年轻人激活对语言的敏感和想象。”在臧棣看来,诗歌触及的生命秘密和生存洞察,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但针对大中学生的诗歌选本,往往把诗歌低幼化,让年轻人只能在一个很狭隘的类型范围里辨认什么是诗歌。“我们的诗歌教育还远没有展开。”
诗是魂之体操,梦之底片。在专家们看来,浮躁的世界和快餐化的生活中,现代人更应让心灵与诗歌对话,放慢生活脚步,让心灵在诗意的自由中栖息。
(摘自《 人民日报 》 姜泓冰/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