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与之结缘的石隐园
2015-01-28王慧
王慧
摘要:石隐园是明清时期淄川名门望族毕氏家族的后花园,清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蒲松龄与石隐园结缘极深,康熙《淄川县志》也在此园中编纂而成。本文依据大量史料,梳理了石隐园的营建情形及其盛衰史。
关键词:石隐园;淄川毕氏;蒲松龄;聊斋志异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石隐园,是明清之际淄川县西铺村(按:西铺村明清时属淄川县,现归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名门望族毕氏家族的私家花园,位于原毕府故居的后院,为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所建。毕自严(1569-1638),字景会,一字景曾,号白阳,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松江推官,刑部主事,工部员外郎,户部尚书等职,以忤魏忠贤引疾归。崇祯元年(1628),再起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逝后赠少保。石隐园始建于毕自严任员外郎时,其六弟毕自寅撰有《石隐园题咏》诗,其诗前有小序,云:
司农白阳兄,自为郎时,辟地为园,松竹郁葱,花卉蒨好。疏堂小阁,华而不靡。前后左右,有玄象、灵璧、魁星、月窟、菡萏、凤翔、垂云、太朴、秋鹰、峨豸十石,尽态极巧,饶有幽趣,号为十友,题曰‘石隐园,及留计归,徜徉其中,陶陶如也。
由小序可知,石隐园的命名是因园中的十方奇石,同时,由“石隐”之名,也可见出毕自严引石为友,欲归隐林下的生活志趣。毕自严所建石隐园的概貌,在其仲子毕际有的《石隐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
石隐园,先少保公之所构也。园正在第后,大不十亩,多桧柏,取石于甘泉山,杂置树间,入门以天然柏为屏,杂花为篱,中有亭曰“远心”,方而四敞,风从树中来,六月忘暑。迤北为同春堂,左右修竹林立,与树埒。堂前有台,可以迟月,台北孪树,异根同干,枝成连理。树下有石曰“垂云”,石北为池,石梁亘之。又北为振衣阁,远眺长白诸峰,悉在目中。池左老槐一,诘曲攫孥,作龙蛇状。巽方有石,点然作象鼻形,因名玄象,扣之泠然清越。兑方大夫松二,左者亭亭直上,右者伛偻如揖,殆若桥梓也。松北为谡谡轩,轩北牡丹、芍药近百本,西北隅为茶寮。园之四周无墙,栉比桐梓榆柳,皆成乔木。
由上述文字可知,石隐园在毕氏府第之后,园中建有远心亭、同春堂、迟月台、振衣阁、谡谡轩、茶寮等,石桥亘于泉池溪流之上,牡丹、芍药灿然绽放于奇石亭台之间,并杂以苍松古槐,桐梓榆柳,既有北方园林之特点,又具江南园林之情韵。对自己辟建的这处园林,毕自严情有独钟,他深深喜爱着园中的花草奇石,赋闲居家时,大部分时光都在石隐园中度过,徜徉其中,吟诗赋词,抒怀遣兴。毕自严著有《石隐园诗草》一卷,多为即景抒情之作,如《石隐园怀古》一首:
天地为蘧庐,光阴成驹隙。名誉等浮沤,冠簪亦陈迹。世网空劳劳,礼法殊役役。所以贤达士,雅有烟霞癖。山间迷目花,赞皇醒酒石。李白桃李园,谢朓青山宅。缔思古人风,堪作今人格。余今凋朱颜,何须恋赤乌。抗疏谢轩冕,跣足践蓬藋。筑室治场圃,宾云友泉石。赋性本清真,秉心矢皓白。阶前饶葱蒨,架上富坟籍。黄鸟鸣林皋,蠹鱼侵几席。醴酒恣欢娱,山蔬供烹炙。焚香理素书,悬榻迎山客。维石性最坚,从不受磨折。余隐誓效之,腐鼠安能嚇。不羡公与侯,何心仙与释。宁知春与秋,并忘朝与夕。斯为石隐园,吾以适吾适。
这首诗,很能表达毕自严喜爱园居、淡泊超俗的生活情趣。
毕自严的《石隐园诗草》一卷,后由其仲子毕际有为之刊刻并作序,云:
《石隐园诗草》,先大司农少保公所著也。公志存康济,素未尝殚精声诗。顾偶一为之,皆性情所发也。昔有间曾以锓行请,先君曰:吾所可不朽者,原不在是,无令人反唇我,第能藏之家塾足矣。刻诗非先君志也,然先君之刻先祖黄发翁诗也,谓:昔人云: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苍璧、小玑,则情有独钟,而爱不忍割也。有之刻石隐园藏诗,亦先君刻黄发翁诗之意。
遗憾的是,毕际有所刻《石隐园诗草》今散佚。宣统元年,毕自严十一世侄孙毕先望,曾从石隐园所藏毕自严诸手稿中抄出《石隐园诗草》一卷,是为清宣统抄本。而后,民国十三年,毕自严十一世曾孙毕先斆又依清宣统抄本再抄之,是为民国抄本。
毕自严逝后,石隐园为其长子毕际壮继承,未几,其长子亦辞世。嗣后,“园遂荒落,亭堂皆圮,诸石倾仆,玄象亦为樵牧断其相连孔窍”。毕际有不忍心看着先父苦心经营的石隐园就此荒落,于是卖掉别处田产,从长兄名下将园易归,重新经营。毕际有(1622-1693),字载积,号存吾,顺治二年(1645)拔贡,考授山西稷山知县,升江南通州知州。康熙二年(1663)因解运漕粮,积年挂欠,赔补不及,罢官归里,优游林下三十年。毕际有归里后,对石隐园重新营建,其《石隐园记》一文,详细记述了重建石隐园的经过:
移振衣阁于厅事左,贮先少保遗书。园南第北,旧有小园,可石隐五之一,缭垣皆柏,置北亭三楹,遥以双鹰石对之。以石峰如两鹰相顾而栖,故名,亦先少保经理未成者也。有恐石隐诸石散轶,因移彼就此。会白沙王山人仲超来,稍为布置,自双鹰而西,依古柏为山,卧者成冈,立者成峰,离立者成涧壑,丛立者成叠峦,横而空悬者成桥梁、岩洞,层累而上者成绝巘峭壁,于是诸石悉如新沐而出,枕山为池,沿池为亭。池东置海棠木瓜数十丛,外设篱,篱外始迳自外而达于旧亭,仍以远心亭之故额颜之。亭前银杏二,绿结浓阴,亭左稍前置室,以供宾客下榻,前植绣球、芍药,篱以蔷薇,因名霞绮轩。远心、霞绮之界,叠石为小山,径路纡回,峰峦若天成,牛山人玉李之匠心也。薇篱南,老梨一株,园中旧物也。再南为竹,尽园而止。石隐之石既悉归此,故仍名之石隐云。今旧园所存,惟垂云一石岿然,为鲁灵光。谡谡轩亦稍加修葺。
由这段记述可知,毕际有先将原石隐园中的振衣阁移至毕氏府第内重建,用以贮存毕自严遗留的藏书,然后将石隐园与毕府间一所荒芜的旧园加以开辟,筑亭三楹,亭对面置双鹰石,新建之亭仍以“远心”为名。又将原石隐园内除“垂云”之外的奇石,悉数移入新辟园中,重新布局,并增建霞绮轩,以供宾客下榻。再将原石隐园中的谡谡轩稍加修葺,新、旧园之间有小径相连。毕际有新开辟的这座园林,虽仍沿用“石隐园”之旧名,但已不再是其父毕自严经营的“石隐园”了,“远心亭”为毕际有在新园中重建,原石隐园内的景物,只余“垂云”一石,以及稍加修葺的“谡谡轩”。新建的石隐园,规模仅为旧园的五分之一,但景色更加幽美宜人:奇石巧布,成峰成涧,银杏绿荫绕榭,海棠芍药斗妍。endprint
修葺一新的石隐园,成为当地文人名士雅会的场所,当时的淄川名流蒲松龄、唐梦赉都曾在此流连唱吟,其中尤以著名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与石隐园结缘最深。蒲松龄科场失意,穷困潦倒,为养家糊口,他在毕际有家设馆教书长达三十余年,直到七十一岁高龄,才撤帐归里。蒲氏在毕府教书之余,最常留连的地方就是石隐园。蒲松龄徜徉于花木山石间,欣赏着石隐园的四时美景,构思着《聊斋志异》的故事,暂时忘却了科举失意的烦恼。蒲松龄写下了多首题咏石隐园的佳作,如《咏石隐园》诗云:“山光绕屋树阴浓,爽气萧森类早冬。绿竹不因春雨瘦,海棠如为晚妆慵。池牵紫荇丝盈尺,石绣苍苔翠万重。惆怅当年高卧意,凭临涧壑仰芳踪。”又:“红点疏篱绿满园,武陵丘壑汉时村。春风入槛花魂冷,午昼开窗树色昏。书舍藤萝常抱壁,山亭虎豹日当门。萧萧松竹盈三径,石上阴浓坐不温。”石隐园给了蒲松龄一个幽静、安逸的创作环境,而毕氏的万卷藏书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文学滋养。蒲氏笔耕不辍,不仅完成了《聊斋志异》,还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杂著、俚曲等。当地一自号“髯痴”的文人写下《石隐园有感》一首,咏蒲氏创作《聊斋志异》之事:“石隐园中妙,聊斋在此传。奇观多志异,大笔显留仙。毕宅开筵第,蒲公脱稿年。至今般水上,称道主人贤。”
在石隐园内,蒲松龄结识了当时的文坛领袖王士禛。王士禛是毕际有的妻侄,这年丁忧在家,偶来西铺访亲。在石隐园内,两位文坛巨擘得以相会,两人相谈甚欢。蒲松龄拿出《聊斋志异》手稿请王士禛过目,王士禛对这部描写神异鬼怪的小说很感兴趣,并为蒲松龄题诗一首:“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这让当时因创作怪异故事而颇受人非议的蒲松龄有知遇之感。蒲松龄依韵答诗一首:“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从这首答诗中,我们可读出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艰辛与执着,以及借鬼孤故事抒发的不得志的抑郁和幽愤。王、蒲二人的石隐园之会,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在石隐园内,几位淄川名流还编纂了康熙《淄川县志》。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时任淄川知县的张嵋邀约邑人唐梦赉、毕际友、袁藩、张绂续修《淄川县志》,这四位人士均是学识渊博的当地名流。修志工作大部分是在毕氏石隐园中进行的。县志修成后,修志的参与者之一袁藩赋诗一首《石隐园修邑志成赋别载积先生》:“此夕忽成别,秋风满座凉。论文山吐月,对酒树生香。不减杯中绿,愁看陌上黄。明朝长白道,野色黯河梁。”借萧瑟的秋景抒发了朋友离别的惆怅之情。
毕际有辞世后,石隐园由其子孙继续经营。到清末,毕氏后人将霞绮轩改建为毕氏家祠,园中林木奇石均归家族公有。至民国初年,园子渐渐冷落下去,园中的亭阁大部分仅余遗址。民国十三年,毕自严十一世曾孙毕先斆为《石隐园诗草》作《识语》,在《识语》中描述了石隐园的衰败景象:“近年来,远心诸亭,只留旧址,奇花异草,摧残殆尽,数笏石山亦有倾颓者。……倘天运循环,家声重振,将园中故物存旧而兴废,不惟后世子孙应尽之责,而亦稍慰吾太太高祖少保公在天之灵也。不知何日克至于此?”重振石隐园的愿望在毕氏后人那里未能得以实现,却在蒲松龄的后人手中变成了现实。近年来,因为一代文豪蒲松龄与石隐园的数十年厚缘,蒲氏后人以蒲家庄蒲松龄故居为依托,兴建了聊斋园,并依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在聊斋园中异地重建石隐园,再现了数百年前蒲松龄在石隐园内长达三十余年的舌耘笔耕生活。今人可以从聊斋园内的石隐园景色,依稀想见昔日毕氏石隐园的佳景。
参考文献:
[1]张鸣铎,修,张廷铎,纂.乾隆淄川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2]方作霖,修,王敬铸,纂.宣统三续淄川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李汉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