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新途径
2015-01-28汤燕
汤燕
摘 要: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存在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尚未建立、全程指导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单一等问题。学校和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措施,对学生的就业现象、职业规划意识等方面给予合理指导,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与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22-01
随着高职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和高职教育改革步伐的前进,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同时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和高职生的“择业”标准都发生了变化,导致高职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因此,各高职院校要帮助高职生在毕业之前做好求就业指导,帮助在校高职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帮助高职生及时、充分就业。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随着高校发展,就业指导的社会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譬如,它在维护社会稳定,减少失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国高职的就业指导起步较晚,还属于“年轻”学科,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对就业指导缺乏正确的认识,指导形式单一
首先,各大高校的就业工作者对就业指导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指什么”、“导什么”了解不够,简单地理解为:传达就业政策、收集并发布就业信息、举办招聘会、上就业指导课、为毕业生办好就业手续等,脱离了就业指导的本质内涵,直接影响到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的科学进行;其次,学校看重毕业生就业率,认为就业率上去了,学校的就业就成功了,忽视了学生的就业满意率;最后,通过调查发现60%的高职生漠视就业指导,认为就业指导可有可无,上课不认真听讲,对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不理不睬,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忙忙碌碌,学生无动于衷。
2、就业研究与人才培养脱节
就业研究是通过分析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杰出人才的职业发展道路,研究高校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乃至招生、德育工作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然而,就业研究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部门中基本上处于空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少学校的就业工作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是脱节的,而就业研究水平不高又导致就业工作部门难以对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中,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下设的部门比较单一,仍停留在依托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来负责整个学院的就业和职业教育辅导工作,没有调动各个系部来协助院指导中心开展工作。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新途径
开展就业指导,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解决当代高职生成长与发展面临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增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开辟就业指导新途径,使学生顺利就业。
1、职业指导部门工作的职能转型
传统的就业工作中,就业部门在就业管理上投入精力最多、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上较少,而就业研究几乎没有。在新形势下,就业工作部门应该从过去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上升为学校高层的战略部门,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就业部门的工作职能需要转型,突出就业研究工作,强化就业指导工作,改进就业服务工作,优化就业管理,集中精力做最富有价值的工作,简化价值含量低的工作,使就业工作向高水平、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构建全员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
进行全程就业指导,必须充分调动院、系两级就业部门和全校每位教师、管理人员的力量,把就业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就业教育与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全程就业指导体系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主,辅之以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同时通过模拟择业过程,开展训练活动,锻炼学生的就业技巧,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此外,还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就业辅导和咨询。因为理论只能面对共性问题,而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人而异,并不能靠理论课全部解决,许多问题需要在课外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
3、加强高职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有必要建立专业化就业指导师资的队伍。首先,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举办就业指导理论研究座谈会,推动职业辅导实践同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融合;其次,应培养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为目标,要注意配套措施的建设,比如要在职称评定、评奖、晋级等方面支持鼓励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最后,要多系统结合。一是专兼职结合,吸收就业队伍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开展相关论文和课题的研究,推动实践和学术的结合发展;二是校内外结合,调动社会资源,建设合作新机制,实现互惠双赢。比如,可以聘请一些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的高官或者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学科的兼职职业指导教师,或者到校园举办讲座,开辟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总之,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模式有利于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作为高职院校,要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真正做到“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开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2—65.
[2] 刘科荣,邱瑞玲.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趋势[J]高教探索,2006(03):82—83.
[3] 卿云渡.构建“六位一体”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理论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09):31—34.
[4] 于兆国.论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指导与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fJ1.教育与职业,2009(08):80—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