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引领绥化迈向工业化
2015-01-28孙晶华郑鹏飞
孙晶华 郑鹏飞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处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幅员面积3.5万平方公里,下辖肇东、安达、海伦三市,庆安、绥棱、兰西、望奎、青冈、明水六县和北林一区,总人口586万。
绥化物产丰饶,资源富集,粮食总产量、绿色经济总量、畜禽饲养量均占全省1/4,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草食畜牧业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素有“黑土明珠”和“北国大粮仓”之美誉。
近年来,绥化抢抓黑龙江省开展三年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的有利契机,真抓实干,刻苦实践,擂响了全市抓产业、抓项目、抓工业、抓发展的隆隆战鼓。
三年产业项目建设成果丰硕
以可以写入绥化发展史册的市委2·28会议为开端,新一届绥化市市委确立并逐步完善了“五型经济”、“五个一流”、深化“八项重点改革”、实现“十项升级创新”的战略思路,工业经济发展被提升到突出位置。
发展园区经济战略思路,解决了项目的载体问题;异地经济战略思路,解决了强县率先发展、弱县借势发展,全市一盘棋,迎接发达地区项目梯度转移等问题;发展乡镇村经济战略思路,解决了发展主体扩容问题,将占绥化绝对多数的乡镇村行政单元彻底激活,全民招商、全民创业、创造财源、扩大就业;发展城市型城市群经济战略思路,解决了上什么样的项目、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问题,为绥化转型升级做了顶层设计,为欠发达地区实现弯道超越确立了清晰路径;都市圈经济战略思路,解决了发展层次升级问题,实现在更大范围内借势发展,给绥化打开了一扇合作多赢的大门;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给绥化市这样一个农业资源相对丰富又比较欠发达的农业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变化。同时,市委创新并强力推行了促进发展的领导组织机制。
市委的发展战略深入人心,转化成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深化改革、升级创新贯穿发展建设的全过程,走出了一条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农区攻坚克难、创造优势、率先发展之路,取得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发展成果。三年来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指标增长始终领跑全省,并用两年的时间实现了“再造一个绥化工业”,产业园区形成规模、体现特色,一大批高精尖项目落地,形成一个又一个产业集群,真正实现了项目出就业富百姓、项目出利润富企业、项目出税收富财政、项目出综合效益富社会,为绥化夯实了发展根基,实现了绥化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的历史性跨越。
产业项目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绥化市自2011年实施三年产业项目建设的大战略,三年来,全市开工新建扩建项目1730个,完成投资1215.5亿元,有1015个项目建成投产。三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396户,比2010年169户增长1.3倍;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239.7亿元,比2010年102.8亿元增长1.3倍;规模工业税收44.4亿元,比2010年增长1.1倍;规模工业用电量24.3亿度,比2010年增长70%。实现了三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值、税收收入、从业人员“四个翻番”和工业用电量“一个大幅增长”。产业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快速增长,2013年末,全市GDP1210亿元,比2010年增长6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4.4亿元,比2010年增长1.3倍。
产业项目建设质量不断提高。绥化市的产业项目建设,大项目好项目含金量高的项目明显增多,对绥化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许多项目逐渐形成产业集群,食品、石化、纺织、医药、循环经济、轻工、建材、木材、机电、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以园中园、区中区整体招商为重点的产业园区经济,实现集约集群集中发展。特别是绥化绿色农产品等资源得到深度开发,其产品在国内许多大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受到广泛好评,产业项目建设叫响了绥化品牌,提升了绥化市知名度。
产业项目建设效益不断提升。绥化市产业项目之所以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提升,成功率不断增加。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2亿元,增长28.3%,高于全省14.8个百分点,增幅全省第三;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4.4亿元,增长29.8%,高于全省19.3个百分点,增幅全省第一;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9.7亿元,增长28.2%,增幅全省第一。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16.9亿度,增长19.4%,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增幅全省第一;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20.3亿度,增长18.9%,高于全省13.6个百分点,增幅全省第一;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24.3亿度,增长18.6%,增幅全省第二。产业项目有力拉动了绥化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2013年绥化市经济总量列全省第四位,工业经济总量列全省第四位,财政收入总量列全省第四位,粮食产量列全省第二位,以上四项重点经济指标全部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产业项目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强化。遵循产业项目集群集约集中发展规律,绥化市加快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产业园区集中。目前,绥化在市本级和10个县(市)区辟建了11个重点产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77.14亿元,累计建成面积103.5平方公里,入区项目1203个。其中,市本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肇东、安达、青冈、望奎等工业园区是省级开发区,海伦、兰西、明水、绥棱、庆安等产业园区被列为省级工业示范基地。安瑞佳、贝因美、中粮、伊利、双汇、维维、宝迪、正邦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绥化园区。这些产业园区是创业的热土,是企业飞速发展的助推器,为绥化市今后的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难得的物质条件。
乘着全省三年产业项目建设年的东风,绥化市创造了产业项目建设和工业经济发展的“绥化速度”。黑龙江省工信委统计材料表明,2011年底绥化市总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2户,在三年产业项目建设中,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396户。因此,完全有理由说明绥化用三年时间走过了60年工业发展的历程,表明绥化市产业项目建设是成功的,成果丰硕。
新一轮项目产业建设前景辉煌
三年来的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建设实践,成果丰硕,经验宝贵,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绥化市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以优化经济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目标,全力致力于提高升级,开展了新一轮三年项目产业建设升级年活动,更高层次地谋划推进农村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园区建设,以升级提质增效为重点推动项目产业建设,注重培育优质工业经济体系。争取再用三年时间,极大地增加经济总量,使工业经济占有绝对优势的比例,极大地提高经济质量,形成支撑作用大、效益好、质量高、竞争力强的一批优势产业和大项目大集团大企业,推动绥化经济进入全省前三强。
重点是实现“十个升级”:
一是由重点建设项目向重点建设产业升级,努力壮大食品、石化、纺织、医药、循环经济、轻工、建材、木材、机电、新能源新材料十大产业;
二是由传统产业向新兴战略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积极促进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智力合作、与高端新兴产业集团的战略合作、与研发总部的深度合作;
三是由资源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升级,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
四是由中小项目向大项目升级,面向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积极联大靠强,上一批投资几十亿元甚至百亿元以上的重量级项目;
五是由单体项目向群体项目升级,推进整区整园招商,实现集群集聚发展;
六是由重点工业项目向工业项目、现代服务项目、城市产业项目升级,在继续大力发展重点工业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城镇化建设项目、现代化大农业建设项目、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
七是由项目建设向达产扩产升级,更加注重产业项目的投产达产扩产;
八是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规模升级,积极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
九是由全区域发展向重点优势区域优先发展升级,重点打造肇东、安达、兰西、绥化市本级四个重点区域,当作特区来打造;
十是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升级,面向俄罗斯、东南亚、港澳台,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更多地开发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
同时,适时推进招商引资战略升级(向开发区整区招商、园中园整园招商、能人经纪人专职招商、商会协会群体招商、以商以企链条式招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高层招商升级),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战略升级(向新兴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大企业大集团、国际市场、研发基地总部经济、资源精深加工升级),这就是绥化自身最好的调结构转方式增总量提效益,是对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的改革深化发展升级,对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要实现园区建设的科学布局和提档升级:一是搞好县级产业园区建设,二是重点小城镇的产业园区建设,三是具备条件的乡村产业园区。
2013年冬至2014年春,绥化市通过开展第三轮项目产业招商与准备之冬活动,签约项目605个,签约额1388.44亿元。2014年前8个月,绥化开展了三批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新开工建设项目254个,计划投资406亿元。如今,项目建设已成为绥化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各项经济指标实现持续突破性增长。2014年截至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8.3亿元,增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也位居全省前列,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再次实现了逆势强势增长。
从产业项目到项目产业,绥化已步入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型发展的“快车道”,中心崛起不再是梦,富民强市不再是梦,提前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不再是梦。
(本文由绥化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