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大学生评价指标探析
2015-01-28张小玲
张小玲
摘 要 目前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提出质疑,落后地区地方院校的学生在这方面尤其凸显,本文以X高校为例,从该校大学生评价指标的评价目的、评价方式入手,分析地方院校大学生评价指标中评价目标、考试制度、 素质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学生方面探析X高校大学生评价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从考试制度的改革、评价主客体关系的改变、改革素质培养模式、奖惩结合等方面提出对构建合理的地方院校大学生评价指标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地方院校 大学生 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1.011
1 地方X院校大学生评价指标
1.1 期末课程测评
期末课程测评是每学期结束后在期末所进行的考试,主要是对所学专业知识与选修科目的测评,测评方法包括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部分科目选用写论文的方式。测评把考试作为一种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最为明显的作用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的掌握程度,往往通过考试来了解、评定。期末测评一方面是为学分计算准备的,现在高校所实行的都是学分制,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拿到足够的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证;另一方面则是作为奖惩的依据,期末成绩优秀者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奖励,通常即是奖学金,而期末不及格者则需补考和重修。
1.2 素质测评
素质教育是指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发展学生特长,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发展。该校所进行的素质培养是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需要,把学生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因而该校提出了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式:通过项目规划,即该校学生在校期间所要达到的素质要求的规划。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它。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素质能力结构,全面成长成才。在以上提到的培养规划内的学生,大学期间须获得被认定的10学分才能毕业,且上面提及的六个项目,每个项目须获得至少1.5学分。学分计算办法如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项目中:按时参加升国旗仪式,一学年计0.5学分,累积不超过1学分;参加校、系党、团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计1学分;如在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项目上:参加国际或全国科技创新竞赛,获特、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者,分别计6、5、4、3、2学分;参加者计1.5学分等。
1.3 奖项评价指标
期末测评与素质培养是该校对学生评价的主要依据,其评价以学年为计,及每学年评价出其中的优秀学生、优秀团体等。而在评价中期末测评成绩占70%,素质培养占30%,从而可知该校对大学生的评价主要以学业成绩为主,但一些在素质培养中优秀的学生仍然可以得到好的评价。这是评价规则,以分数作为评价依据是一种较客观的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合理。分数是用来衡量学生的一种方式,在评定出优劣之后,即对优秀者予以奖励。奖励是利用学生的需要促进人的思想、行为发生变化的手段和方法。
该校的奖励分类:(1)国家级: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奖学金;(2)省部级:省先进班集体、省三好学生、省优秀毕业生、省优秀学生干部等;(3)市级:市优秀共青团员等;(4)校、系级: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班干部等。
2 X学校大学生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2.1 考试制度方面
(1)考试次数少、时间比较集中。考试次数少、考试时间比较集中,既不能正确了解学生的水平,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高等院校实施的考试制度大部分都是只考试一次,也就是期末考试。在这种制度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于平时努力的同学而言,如果期末没考好,那么半年的努力就白费,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压力;而另一种则是平时不努力的同学,期末考试前只要临时抱佛脚,也可能会得到好成绩,那么也就会有很好的评价。
(2)考试内容单一、考试题型不合理。这样的考试对学生并没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大学考试内容一般都是所任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且在考前划重点内容者大有人在,那么只要有所考科目的笔记,并在考前背重点,那么成绩也会很高,更有学生甚至铤而走险,致使高校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这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落后地区的地方院校由于师资的缺乏,这些现象更严重。
多数课程的考试题型,多包括填空题、简答题、名词解释、判断题、选择题、论述题等,特别是文科类学科,后五种题型在试卷中必须存在。
(3)考风较差。考试前的划重点、考试时的徇私舞弊与考试后教师评卷的不公平,都是考风差的表现。然而现在高校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考试前学生会要求老师划重点,然后学生整理资料全班共享;在科任老师改卷时,和老师搞好关系,那么把分数改及格也不是难事。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不管是哪个环节都在作弊,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学生们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都很难提高。
2.2 素质培养模式方面
(1)评价方法单一。对大学生的评价方法中,目标中心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使用得比较多,而对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对策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的使用比较少。该校的素质培养上只是获得学分即可,且只要参加系级以上的活动即可获得,因而学生们大多停留在参与的层面上,对提升自己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则没有实质性作用,自己拥有的、掌握的仍停留在原地,并没有提高,这与学校的管理有很大的关系,学校提倡、鼓励、规定人参加相关的活动,然而参加后,并没有人予以科学的指导、评价,从而使得素质培养的活动毫无实效性。
(2)评价的针对性与可靠性低。在使用评价时,普遍重视评价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忽视了针对性,降低了可靠性。该校的素质培养计划包括德、智、体三方面,可说是面面俱到,然而这种培养计划却没有重点、不加分析,过分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完整,使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庞杂,包罗万象,结果一些次要的不体现价值的因素也被列入其中,致使评价结果受到无关因子的干扰,失去了应有的针对性,降低评价力度与评价的可靠性,对学生的素质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对构建合理的地方院校大学生评价指标的建议
3.1 考试制度的改革
(1)端正考试态度。考试是为检验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与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是为改善教学服务的。然而现今出现的各种作弊行为则完全颠覆了考试的作用和意义,学生考前不好好复习,考试时东张西望,考试后知识全部遗忘,在学习上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而教师则沿袭陈旧的做法,考试前划重点,考试后评卷时酌情给分,更加弱化了考试的功能。
(2)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功能。在这个以文凭论能力的社会,落后地区的地方院校除了要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因此,能力的考核应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如果考试仅仅注重对具体知识点、能力点的测查,无论测查得多么全面,也无法了解智能系统结构的特有属性。因此,科学的考试结构必须具有整体性,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有机编排具体知识点、能力点的测查,再从整体上进行数据分析,保证整体功能的实现,使部分与整体达到统一。
(3)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强化考试的诊断性评价功能。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并不是说要频繁增加考试次数,而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信息来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与引导学生学习。且增加期末的考试方式,减少简单的死记硬背方式在测评中的出现,更好地发挥考试的诊断性评价功能与引导功能。
3.2 评价主客体关系的改变
(1)学生转他评为自评。要想使评价起作用,笔者认为最重要、最迫切的是意识上的转变,因为如果人们没有意识到评价对被评价者自身的意义,没有认真去贯彻配合政策,那么制度再好,终究难起到理想的作用。
学生评价意识的转变。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的评价意识。只有学生自身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那么他们才有前进的动力,才能不断进步。使学生从中学阶段的“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对自己不断实行自我评价,认清自己的优势所在,不断发展自己。
(2)教师对评价功能的正确认识。评价不是目的,引导、促进学生成长才是目的。评价是手段,是实现学生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因而教师在关注评价结果的同时,要清楚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不能局限于某个数据或成绩。
(3)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监督力度。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还需要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监督力度。一味地把评价当作学校进入“排行榜”的工具,进行教育改革也是为项目和生源服务,这样的短视行为,如果不通过必要的监督纠正机制加以改变,会致使高等院校无法获得长远发展,甚至还可能会逐渐衰败。只有真正把学校评价的诊断性功能、引导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发挥出来,才能培养一批全面发展又具有独特优势的人才,才能使高校得到良性发展。
3.3 奖惩结合
(1)注重过程的奖励。奖励是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设立的,但如今的奖励制度则缺乏实质性的激励作用。因而需把奖励过程变成一个动态的教育、学习、交流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促使大家向先进学习。这样才能起到促进学生向上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评定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等,而那些相对落后的学生则从不被重视,过程的激励须引起重视。
(2)增设奖励项目。奖励都是为优秀者所拥有,那么对于那些中等以上的学生,奖励机制也是不可缺少的。落后地区高等院校的奖励,由于资金的缺乏,奖学金最高的是国家奖学金,特等为8000元,励志为5000元,这些对学子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名额有限。而校级奖学金却只有几百元,最多一千元。一是名额少,二是奖金少,使得奖励机制并不能起很大的激励作用。
为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增加资金的投入,增加政府的投入或拉赞助;然后增设奖励项目,鼓励个性发展,鼓励并不优秀者发挥自身的优势,由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方案。
(3)实行淘汰机制。我国高校的毕业率一般都是95%以上,即只要考上大学,在没出意外的情况下,就可以拿到毕业证。这样的毕业制度,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你学习努力与否,都能拿到毕业证,很容易形成消极的学习观,不利于人的成长。实行淘汰机制,给学生适当的压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校期间就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东生,归毅,奇岩,王亮.学习是当务之急:大学评价体系构建[J].2009(3):44-48.
[2] 张兵,陈相光.论大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J].传承/社会:49-51.
[3] 潘玉驹,陈文远,何毅.对我国高校现行学生评价标准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99-103.
[4] 孔国庆.对我国大学生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反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245-247.
[5] 李慧荣,申笑颜.浅谈对当代大学生评价的几种方法[J].医学教育,1997(4):35-37.
[6] 黄俊毅,陈相光.大学生评价体系研究述评[J].教育理论研究.2011(1):166-169.
[7]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