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几点探索
2015-01-28陈伟中
陈伟中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首先要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即: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在科技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发探究激情、经历探索过程、诱发问题意识、组织“开放”操练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既是当代和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小学生来说,首先要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即: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具体说,就是使他们有一种创新的冲动和萌芽,有一种探究的兴趣和执着,凡事能问个为什么,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破除他们在事物认识上的功能固着和思想惰性(主要指沿袭固有的处事惯例、权威意识和无批判意识等现象),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
一、引发探究激情
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培养?陶先生提到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及因材施教三点: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唤起学生创新的冲动,调动学生探究的激情。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重视在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研究“大气压力”时,教师表演“倒立水杯”,将一水杯倒满水,盖上硬纸片,迅速颠倒水杯,松开手,纸片托起了水,水一点也没洒出。这一现象与学生原有的“水往低处流”的认识相矛盾,学生感到非常稀奇,探究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注意 、记忆 、思维集中在一起,进入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二、经历探索过程
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活动中我们要做到:
1、大胆放“权”。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主动求知 、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大胆放“权”,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暗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 、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例如:教学“奇妙的静电”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先讲解什么叫静电,再演示,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做一做实验),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用塑料笔杆在羊毛衫表面或头皮上摩擦数下,然后将笔杆靠近撕碎的纸屑;将一根塑料包扎带撕成细条,用手摩擦,观察现象,再用金属钥匙碰一下,观察现象;)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这样教学虽然多花了一些时间,但学生有了学习自主权,学得主动,经历了过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2、允许犯错。
学生向未知探索的过程往往不是笔直的,很可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教师要:
(1)更新观念,允许学生在向未知挑战中犯点错误。因为“剥夺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就等于限制他们自由选择的意愿”,也就剥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创意。因此社会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我们甚至‘期望学生犯错误”
(2)更新设计,改变那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让学生随着教师的精心设问去思考,去学习”的设计,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3)更新评价。对于学生探索的成果不求全责备,善于挖掘学生探索成果的合理部分予以肯定,给予激励。尤其对于学生的大胆想象和独特见解要给予表扬,激励全体学生都主动创新。
3、引导参与。
这里所说的“参与”是指学生不仅有主动学习的行为投入,而且伴随着合理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1)在突破难点时引导参与。例如:教学“浮与沉”时,让学生认识同一物质在水中会浮也会沉是教学难点之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实验一:将玻璃空瓶和玻璃片放入水中,观察,比较,并找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实验二:将瓷碗口朝上、朝下放在水中,观察比较,并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让学生“探究”“发现”,经历类似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的过程,获得了发现,收获了喜悦。
(2)在学生思维停滞时引导参与。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学生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会自动停止思维。这时我们要及时抛出“还有没有其他思路?”“还有没有更简捷的方法?”,使学生再次投入紧张的学习之中,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侧面进行尝试,寻找新的解题途径和解题方法。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越来越活跃,创新意识就会越来越强。
三、诱发问题意识
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问题意识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条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
1、讲究教学民主。所谓民主,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民主平等、宽容和了解的态度参与教育过程,充分发扬民主,而不对学生施加权威性的影响。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跟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绝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愉快的学习氛围,主动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敢于并乐于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正如陶先生所说的“儿童应当有言论自由,有话直接和先生说,而且高兴和心甘情愿和先生说。endprint
2、鼓励质疑问难。陶行知认为,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勿庸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1924年,陶先生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能使思维更深入,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从无疑之处生疑,从看似平常之处见奇,从微小之处发散,鼓励学生讨论争辩,各抒己见,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提出疑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都应及时鼓励,哪怕是“不能称为问题的问题”。
3、倡导课堂讨论。陶行知认为培养、创造有创造力的学生集体,既有“自动的能力”、又有“自觉的纪律”来影响和引导着全体学生,它能够以集体的努力共同探讨追求真理,以集体的力量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学生。课堂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群体”学习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可以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可以使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标新立异。开展课堂讨论需精心组织:一是讨论内容要有的放矢,在知识的难重点处、学生思维困惑处设计论题;二是讨论组织要讲究实效。切实给学生讨论的时空,让他们切实进入角色;灵活进行小组和全班讨论,让不同层次学生参与讨论;科学把握讨论时机和调控好讨论过程,切忌随意与形式化;重视讨论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三是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要归纳总结,可以是用一两句话点明重点要诣,做到“一石击破水中天”;可以是“以情激情”将学生的探究情感推向高潮,使学生对科学不但“知之深”而且“爱之切”。
四、组织“开放”操练
精心组织“开放”性操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1、联想操练。
想象是创造的先声,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在制作橡筋动力飞机时,教师及时提出飞机在飞行中的状态(飞机一直向前飞;飞机刚上天,就一头栽了下来;……)让学生说说飞机可能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调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制作空模的水平,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多维操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有相当多的学生存在“人云亦云”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学生不会思考或懒于思考,造成优等生的看法就是他们的看法,他们的思维被替代了;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不能也不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更多的多维训练的机会。例如:在研究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设计多种研究方案:方案一,用瓶子装空气,瓶口插上带胶塞的玻璃管,在玻璃管的外端注入红色的水密封,将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比较、推理。方案二,用瓶子装空气,用气球的吹口密封瓶子的空气,把瓶子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比较、推理。方案三,用饮料盒装空气,用透明胶粘住盒子上的小孔密封空气,把饮料盒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比较、推理。……多维操练不仅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更积极,更富创造性。
总之,时代呼唤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需要教育有效的培养。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使他们从小就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丹阳经济开发区社区教育中心 江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