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自主预习浅谈

2015-01-28

学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学案环节

初中数学自主预习浅谈

吴正峰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三中学 7309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预习作为学生学习新知前的学习活动越发显得重要。为了使预习能切实发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效果,在学习其他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的基础,我从自身的教学经历出发,对如何组织学生预习做了以下浅谈。

预习 兴趣 鼓励 方法 评价

我校在实施基于导学案的师生互动自主合作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展示拓展、检测反馈、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模式集中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其中自主预习环节排在五环节之首,是落实“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保证,它对本节课能否顺利进行起着很重要的保证作用。数学课的导学案的自主预习部分,一般会涉及前一节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复习以及本节课的一些基础知识。课前,教师把预习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复习旧知,了解新课的教学基本内容。对学生的预习结果,教师可以不批阅,但是要浏览阅读,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中,学生小组交流预习内容,组长发言,教师根据情况对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必要的补充或强调。我认为课前是否预习以及预习的效果好坏,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能否顺利实施,它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此,课前预习是学生顺利完成课程目标的关键一步,是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对教学进行理解和探索的过程,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使数学课前预习落到实处呢?下面我谈一些做法。

一、培养自主预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老师。”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满腔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是多么重要。那么,教师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预习的浓厚兴趣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三点做起。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在平时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探讨交流,让学生深刻理解课前预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从思想上彻底认识到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其次,预习问题设计趣味化。设计预习问题时,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力求使预习环节的问题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这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教师可以把每节课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方法以问题串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预习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比如,在学习图形中的点、线、面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编制以下预习问题:静静的湖面像什么?河中的小船像什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理论。这种预习设计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深切感受数学知识切切实实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可以激发他们探讨问题的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

再次,预习问题设计具体化。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合作交流、展示拓展能否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为了避免预习的盲目性,教师在做导学案预习环节设计时要使知识问题化、具体化。数学中有许多知识难度大,教师要学会肢解难点,将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使问题具有梯度和层次。同时,教师在设计预习环节中的问题时要注意灵活性,要体现教材知识的重难点,要体现温故而知新的功能,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要想提高预习效率,仅仅有良好的习惯是不够的,还要有正确、有效的预习方法。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就好比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不仅仅对当前的数学学习非常实用,而且对其他不同学科的学习也有好处。要想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设置预习导学案。教师通过钻研教材,精心编写导学案的课前自主预习环节,引导学生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思考自主预习环节中的问题,让学生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对导学案中所设置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并将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一些习题中解决本节课的新知识,从而对自己的预习效果进行检验。

其次,结对帮扶。教师可以组建预习互助小组进行帮扶,即优生教差生,通过“优生带头,以优帮困”的方法,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进行课前自主预习,从而调动学优生的预习积极性,增强学困生的预习自信心。

再次,组内交流预习结果。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按成绩由好、中、差各层次的学生组成,并注意性别、性格的搭配,同时兼顾学生个人意愿进行微调。每组设组长1名。组长有小组活动的安排及指挥权,要能维持课堂纪律、分配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及检查学习效果,特别要检查自主预习效果。在这样的小组中学习,学生对于教材的难点和课前预习中出现的疑惑可利用课余时间与组内其他同学合作、探究、交流,能保证自主预习环节的有效实施。

三、预习结果及时给予评价

如果教师只布置预习任务而不检查预习情况,就会使得数学预习环节流于形式,这样,一些学习自控能力差的同学就会敷衍了事,甚至课前不预习。相反,如果教师能及时检查预习效果,及时总结反馈,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完成预习任务好的同学采用激励性语言进行鼓励和表扬,对完成预习任务差的同学提出指导性意见,督促其改正,就会使课前预习环节落到实处。教师的具体做法可如下:一是对组检查帮扶,一起交流;二是组长检查,组内交流;三是发言人代表本组在全班发言。我校因为班级学生少,教师在上新课时通常检查部分或全部学生的导学案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对学生导学案的预习环节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新课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要注意对预习情况通报并及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肯定完成预习任务学生的付出,对没完成预习任务或预习敷衍了事的学生提出中肯的批评和指导意见。

总之,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预习习惯和养成需要长期的不懈坚持和努力。而且,预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又不好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做有心人,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使预习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责编 乔召召)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学案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乡愁导学案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
“比例尺(一)”导学案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