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2015-01-28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孙瑞锋 (河北省巨鹿县第五中学 055250)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这个渠道来完成的,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位历史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把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很好地融入到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去,广大教师对此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并得出了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初中历史 新课程改革 教学研究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敲门砖,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有“学海无涯苦做舟”的感想。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我们教师应该设计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历史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对课堂敬而远之。为了提高历史的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有趣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例如,以《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简单地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背景及当时的世界大环境,随后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再加上音乐的渲染,让学生目睹激烈的战争场面,使他们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使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深入。
(二)教师要设计精彩的导语
良好的开端能够促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程度及其学习效果,都与教师的导语设计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要有精彩有趣的课堂导语作为切入口。教师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能够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导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因材施教,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顺势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如,在讲授“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这一课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导语作为开场白:“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远古时代的传说,大多数都是反映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社会的巨大飞跃。你们知道在这个阶段,古代传说中都有哪些英雄人物?他们都有什么样的光荣事迹流传下来了呢?为什么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呢?”通过这一导入设计,学生们都产生了好奇心,他们探究问题的情绪也非常高,学生进入到这一节课的主题中,激发了他们探究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这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的目标。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建立
“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围绕学生”是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和根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让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同时还要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进而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学习“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教材的知识浏览一遍,再提问:“五代十国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在之前的学习中有没有类似的历史时期?”这个问题一提出,很多学生立刻有了兴趣,经过讨论、交流、思考,他们很快想到了之前学习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接着教师又继续问:“这两个相似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原因是否也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提问既可以让学生温习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还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而且学生处于更加主动的位置,有利于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开展任务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授“辛亥革命”一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授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1.概括一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2.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历史背景,谈谈辛亥革命最终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展开讨论,使他们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根本原因,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辩证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探索、多创新,用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设计发散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变法”的专题复习中,教师以“商鞅变法”为例进行详细的讲解后,再以它为发散点,将历史上各阶段的变法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思维跨度和知识的容量,帮助学生从时间、背景、内容、结果、影响及性质等方面对已知的信息进行发散性的思考,还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发挥探究活动的效能
例如,在讲授“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杨家将的故事,并且展开讨论:为什么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久传不衰?再让学生看一下《开国大典》等影片,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这节内容的内涵,这样能大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改革带来的惊喜和成功,但也伴随着不少的迷茫和困惑,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进一步地去探索。因此,我们要在改革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总结中提高教学效率,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1]胡爱辉.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2]杨立东.初中历史课堂实施动态学习初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刘秀焕.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佳平台[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5).
[4]王琳.新课程改革体系下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困难与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3.
(责编 赵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