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2015-01-28
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张 南 (河北省威县实验中学 054700)
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中考题型来看,诗词鉴赏题在语文试题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诗词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大纲,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诗词的教学手段,打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提升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 诗词教学
一、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古诗词的创作讲究用词凝练,由于古诗词的创作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时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且长期以来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兴致不高,严重者会对诗词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针对这一情况,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必须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引导他们探究诗词的欲望,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诗词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诗词的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让学生的注意力一直放在古诗词学习中。
(一)结合音乐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诗词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歌曲作为引子,通过歌曲导入新知识的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扫除学生对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淡淡厌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教师可以播放《水调歌头》一曲,再配上优美悦耳的音乐,由此将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引入到诗词的学习当中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放手将鉴赏的任务交给学生,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独特的方法对诗歌进行有效的鉴赏,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以此诗词为基础,进行优美文章的创作,将这首词凝练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叙述,并不断地发挥自己的合理想象,创造出生动的文字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把古诗词改写成不同的体裁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有味。例如,写景的诗词可以改成写景的散文;叙事的诗词可以改成小说。有的学生就把《木兰诗》这篇文章改成了戏剧的形式。通过这种“化诗为文”的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让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
二、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
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篇幅比较短,字数比较少。这就决定了诗人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在选字用词方面往往慎之又慎,即使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来形容也毫不为过。为了更深切地理解诗人的良苦用心,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咬文嚼字,逐字分析,深刻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诗人炼词炼字之妙境。
(一)品读诗词,让学生把握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
比如,我们在欣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时,全诗以“行”字为主要线索,从孤山寺始到白沙堤止,体现出全诗的“行”迹;诗中又以“春”字为诗眼,点出了早春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更是突出了景中有人,人中有景,自然地流露出了大自然的美景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诗中不说“绿草如茵”,而是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新意十足。此外,全诗从描写孤山寺一带的自然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的自然风光,中间的衔接非常自然,转换也不露痕迹,整体节奏感十足。在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诗词描述的情境,进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去把握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感受。
(二)让学生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在教学诗词的过程中,很多古诗词中的句子都是非常优美的,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用到作文的写作中去,加深学生对这些诗词句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表达出了诗人归隐山林的一种阔达情怀,诗的语言虽然比较平实,但是其中蕴含着的却是诗人对自然生活的浓厚爱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其中的写作手法,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从当前的中考题型来看,诗歌鉴赏题在初中语文试题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想学好诗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不断累积才能逐渐体现出来。所以,要想学好诗歌,学生必须要有恒心和毅力,只有坚持不懈的研究,才能真正走入到诗人创作的意境中去,真正体会诗歌的内涵,吸取诗歌的精华。
总之,古诗词是古代文人遗留下来的最为精炼且最富含情感的佳作,古诗词的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诗词的时候,教师要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更新观念,优化教学模式,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带领学生更好地融入到作品中去,深切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让学生用心去品味诗意,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1]王卫国.辞华诗韵:例谈初中语文诗词的有效教学[J].快乐阅读,2013(8).
[2]希亮.以趣入境走进诗意——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为例[J].课外语文,2012(18).
[3]陈丽明.以趣入境走进诗意——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2).
[4]严锐.情境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刘春松.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感想[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6).
(责编 冯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