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数学的常用教法
2015-01-28
试论高中数学的常用教法
王丽霞 (河北省邢台县会宁中学 054000)
高中数学是一门相较于其他学科略显单调和枯燥的学科,不便于采用活泼热闹的教学手段。这是数学课看起来不像其他课那么生动的内在原因。然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仍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本文探讨了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技术以及情感渗透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教师备课不仅仅是对教材的熟悉和对学生的研究,更多的时候还应该包括对教法的研究。同样内容和容量的一节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能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的大脑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是许多教师反复摸索的智慧结晶。本文将三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和各位同仁分享。
一、启发式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显而易见,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使用试探式的语言就问题探讨的方向做出暗示,做出部分性的引导,用学生熟知的技能和方法暗示问题的思路。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够使学生在兴奋状态下努力探索、创新,不断地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教法重在引导和鼓励,其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探求新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熟知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有很好的把握,从而更好地使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集合”这个概念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给“金、银、铜、铁、铝、氧气、氮气、一氧化碳、水、无水酒精、白糖、食用盐、玻璃”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教师可以可以提醒学生按照不同标准分类就会有不同的分法,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角度。学生在思考后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道题目如果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有多种不同的答案,每个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也尽可能想到每一种可能的分类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师的鼓励和启发下,那些思维敏捷、头脑灵活的学生往往会得出意想不到的答案。启发式教学就是如此,承认思维的多向性,对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非常有帮助。
二、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教学对多媒体的依赖也越来越明显。合理使用多媒体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活跃度的有效手段,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好方法。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高科技的综合技术,可以将数字符号、图片、文字、图形、声音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多媒体技术能够把那些抽象、枯燥、生硬而复杂的高中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直观、具体,从而让学生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听,手中有所写,脑中有所记,让单调的课堂生动化,让静态的课本内容动态化。
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要把数学知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呈现给学生,这样能有效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率。这也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充实自己,努力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仅要熟知Windows操作系统,还要能够熟练运用PowerPoint、Flash、Photoshop、Word等多种应用软件。教师做出的课件不仅要在画面上形象感人,还应该有声音,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比如,在“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柱、锥、台、球和一些简单组合体制作成CAI课件展示给学生。球体、圆柱体以及棱柱通过三维动画的方式演绎出来,会更加形象和直观,有利于学生想象。又如,在教授“函数”一节时,我使用了几何画板这个软件,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形象地展现出来。这样的演绎更加直观,能够使学生很轻松地了解这三个函数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展示,学生懂得了函数的单调性,了解了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以及他们的几何意义,直观地看到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加深了对函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情感渗透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符号和几何符号。对于喜欢数学的学生来说,推理和演算就是思维的体操,每一种几何图形都是艺术的再现。然而,学生学习数学如果没有情感的渗入就永远是门外汉,不可能走到神秘的数学王国里面去。因此,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唤起他们对数学学科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在把情感渗透进课堂的时候需要注意从社会生活和人文思想的角度入手,去捕捉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从而让冰冷生硬的数学变得温情、有趣、魅力无穷。在这一方面,数学史其实就弥补了数学的冰冷。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著名的数学家欧拉在晚年陷入黑暗中,可是他没有被命运打倒,而是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数学研究中去。通过这样的事例能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又如,在教学“二项式定理”的时候,我给学生叙述了关于我国古代数学中的著名成就杨辉三角的故事。杨辉三角是北宋贾宪首先发现的,所以又叫做贾宪三角,是我国古代数学进行高次开方运算的常用方法。而欧洲直到1623年才发现,比我国晚了将近600年。这样的故事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为民族争光的信心和勇气,是数学课不可缺少的动力来源。
[1]代君霞.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2).
[2]张君艺.高中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的辅助运用[J].新校园:理论版(学研版),2013(3).
(责编 张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