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015-01-28

学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松鼠课文语言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赵焕新 (河北省威县侯贯学区 054704)

自主学习是一种不依赖他人的独立的学习方式,能够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二是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拓展思维;三是及时反馈交流,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四是引导要有层次,避免“揠苗助长”。

自主 学习 质疑 反馈层次

自主学习,就是指不听命、不依赖于他人的独立的学习方式。具备这种学习能力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够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主体。

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早已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那么,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呢?现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想法。

一、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它能使学生对所学做知识产生迷恋感,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继而在成功的快乐中再产生兴趣,从而推动学习不断深入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可先从文章题目着手,抓住题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例如教《第一场雪》时,导语可这样设计:“冬天来了,冬的化妆师——雪降临人间,整个大自然一片银装素裹,令人心旷神怡。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一番议论后,我说:“我们一起看看作家峻青是怎样描述雪的。”这段导语,把生活与课本联系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如临其境,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教学古诗《暮江吟》时,导语是:“读着《暮江吟》这首诗,我仿佛看到诗人白居易傍晚时分漫步江边,江水一半红一半绿,夜色降临了,诗人流连忘返,抬头看天,一弯新月皎洁悦目;低头看地,滴滴露珠晶莹透亮,这景色太美了,我好像又听见诗人在低吟。”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文内容,揭示课题,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以良好的听课情绪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可设计不同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拓展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石。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想问,从不会提问到善问,把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引入到参与教学上来。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是这样诱发学生自主质疑的:“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箭借到了没有?”借助这些质疑,学生就能了解文章的全貌,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全文中往往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发现问题,层层递进,巧妙地将课文引向深入。例如教学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穷人》第一课时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激发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兴趣,如“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的‘穷’?”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自主阅读课文,解决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及时反馈交流,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前提条件。风趣、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及时反馈、交流讨论的积极性。例如教学《松鼠》一课时,我用形象的语句描述小松鼠这种美丽的小动物:“玲珑的小面孔,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擦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我边描述边在黑板上勾画,瞬间,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就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小松鼠喜跳善躲,夜欢昼静的生活习性,更使学生兴趣倍增。教师可抓住机遇,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小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生性好动的特点,然后鼓励学生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述一种小动物。学生争先恐后地争着发言,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描述他们家的小狗的:“它一身光溜溜的黄毛,脊背上一道黑毛,四只黑褐色的小爪子像玉雕琢成的,透着亮儿。它的一对大耳朵直竖着,好像随时都想听些什么。”另一个学生描述猫:“穿着一身雪白雪白的长绒大衣,拖着一条金黄色的大尾巴,既会捉老鼠,也会滚皮球,别提多逗人喜爱了。”这种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引导要有层次,避免“揠苗助长”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文字内容的表层理解到文章内涵的真正领悟”,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切不可不顾学生的实际而一下子拔得太高,这样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从课文内容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地模拟作者认识的原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作者在朝鲜亲眼目睹了中朝人民并肩作战的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举,他们所了解和认识的都不是学生亲见、亲历的,所以,要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同样的认识、同样的感情,教师就必须有序、有层次地把作者的语言演绎成画面和形象,还原成景、物、人,通过阅读语言文字,经历再造想象,进一步引导学生使其如见其相、如睹其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像“大娘”丢下“小孙子”一处,通过读语言文字,必须引导学生想:大娘“丢下”小孙子时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情态、怎样的思想?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出来,让他们认识到“大娘”那为了志愿军伤员而丢弃小孙子的那种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从而有序地引导他们从语言到思维再到语言的理解过程。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点拨,使学生自主地学、积极地学,使他们学得有趣、学得实在。

赵焕新,女,县级优秀教师。

(责编 吴海婷)

猜你喜欢

松鼠课文语言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语言是刀
小松鼠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松鼠
背课文
松鼠
松鼠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