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5-01-28
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王尚坤 (河北省清河县县直第一小学 054800)
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就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讲解,还要传授学生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本文就对此问题从四方面入手进行了具体探究。
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一、设计好练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可以说设计好练习题是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
1.练习题的设计应有针对性,符合培养目标。如可以设置一些判断对错或单选的练习题,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
2.设计多种练习形式。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兴趣,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学习乘法分配律,除了像课本中的练习题——给出两个数相加再乘以一个数,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定律写出与它相等的式子以外,还可以设计一些等式,让学生判断哪个是符合乘法分配率的,哪个不符合,或者用3种图形代替具体的数,写成两个式子:(□+△)×○和□×○+△×○,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相等,并说明依据。这些练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或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这对于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帮助。需要注意的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找出最简便的方法。
二、在自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了获取新知识而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自学中进行。开始时,教师可提出自学要求或编拟自学提纲,让学生按自学要求或对照自学提纲在课前或课内自学课本。自学时可以讨论,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然后问问老师或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就可以逐步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依赖自学提纲,最后完全独立自学。通过这个途径,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自学要求和思考问题:(1)例1中的两个图形各是什么形?(2)长方形和平行四边行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再比较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你发现了什么?(4)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平行四边形面积应该怎么求?要求学生互相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议论、质疑、操作,达到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三、灵活运用课堂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能力
教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概括、判断、推理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启动学生的表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8+5,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己摆图,先摆8个红圆,再摆5个绿圆,指导学生说出:先把5分成3和2,2个绿圆和8个红圆凑成10个圆,再加上3个绿圆,就是13个圆,所以8+5=13。
通过图示和算式的对照,引导学生叙述计算的思维过程,口述计算方法,学生确切地理解了图意,总结出计算的方法:看大数、分小数、大数凑10,加余数。
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教师在教学中要问学生的思路:“你是怎么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想”等,并要想方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思维的构建过程、方法的应用过程、问题的探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有表达机会,激活思维,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的正确、简洁,符合逻辑。
四、进行类比迁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有所欠缺,他们不善于将知识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往往片面。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三点。
1.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如教20以内的加法,教师可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明白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以及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对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从而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2.让学生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推理。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5的乘法口诀的正确性。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尝试,推导出6—7的乘法口诀。在这过程中,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提示和点拨,使每个学生的独立思维都得到相应发展。到推导9的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已经完全能自行推导了,当然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培养学生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数学教学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使他们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采取了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变为多种问题训练、自编应用题问题训练等,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研究课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出具有优良思维品质的创新型人才。
(责编 房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