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失业问题的比较分析*

2015-01-28张存刚汤勤勤

关键词:失业资本主义劳动力

张存刚,汤勤勤

(兰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兰州730020)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失业问题的研究

齐爱兰(1999)[1]认为经济发展的一般进程和我国的特殊国情导致我国的失业问题。我们不应过于强调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制度因素,且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一般原理对社会主义社会仍是适用的。王芳、陈文玉(2001)[2]认为相对人口过剩实际上是伴随资本的积累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在资本不断积累的同时,总资本中可变资本比例不断减少而资本比例不断增加。我国的失业人口的存在既有相对过剩人口的问题又有我国绝对过剩人口的国情问题。王宁西(2003)[3]在研究中主要强调了失业人口的作用,认为相对过剩人口和失业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产物,保持一个适度的失业人口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李朝林(2004)[4]通过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研究,认为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作用是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原因。而中国失业人口的产生,既有中国自身的特殊原因,又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必然产物。陈晓辉、于威威(2013)[5]认为除了马克思论述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劳动力需求不足之外,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也是造成我国失业人口逐年增多的原因。

(二)西方学者对失业问题的研究

凯恩斯以前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观点主要源于“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该学派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工资可以随着劳动力供求的变化而变化,市场能够完全解决失业和社会不景气等原因。市场中不会出现自愿失业人口,而只可能出现“非自愿失业”或“摩擦性失业”。而凯恩斯学派完全不同意新古典经济学的充分就业理论,在他们看来,通常情况下,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是不会出现充分就业的。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是由“消费倾向”“灵活性偏好”和“对资本未来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造成的。所以凯恩斯学派提出用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货币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自然失业率假说”,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工市场和商品市场在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这种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就是“自然然失业率”。其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现代社会始终存在着“自然失业率”,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量。发展经济学派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与经济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弗景汉、刘易斯和托达罗等人通过对二元发展模式下失业问题的研究得出:由于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能够容纳的劳动力有限,所以非公开性失业多,而现代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可以通过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中多余的劳动力;因此,应重视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以解决二元结构下的失业问题。2010年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自愿失业论”和凯恩斯学派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提出市场搜寻理论。他们认为认定找到合适的工作需要付出不菲的成本,“摩擦”的相互寻觅过程可以让市场变得失效,是搜寻成本导致了失业。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国内学者虽然都承认我国存在失业人口,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认识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不能从其产生的根源上区分西方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和我国的失业人口,导致把相对过剩人口和失业人口混淆在一起,认为我国失业问题是由相对过剩人口导致的,不能看清我国失业问题的实质。而西方失业理论又在以下两方面存在着不足:其一,虽然门派林立,但基本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们要么不承认资本主义有失业问题,要么把失业问题看作是有效需求不足或存在搜寻成本导致。他们只停留在对失业问题的表面上的探究,而不敢也不愿意承认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例如,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大量失业和经济衰退,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充分就业理论不再能解释当时的经济问题,凯恩斯学派的失业理论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凯恩斯学派用“凯恩斯定律”来否定“萨伊定律”,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大量失业,并据此提出了政府干预的需求管理政策。到了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了“滞涨”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状态,而此状态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是不可能并存的。此时,为了解决经济中的问题,货币学派应运而生,提出了自己的“自然失业率”假说。其二,研究角度单一,不能综合性地分析问题。西方各学派失业理论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几乎全部是经济学家,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失业问题,而失业问题却是涉及经济、人口和社会的综合性问题,如果仅从经济角度来研究失业问题,不能做到剖析问题的本质,进而不能提出正确的、综合性的指导方案。

二、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概述

马克思从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的趋势方面着手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相对过剩人口。他认为,正是因为资本主义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才产生了相对过剩人口,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从物质方面来看,由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方面来看,构成资本的劳动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之间的比例,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6]707。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避免被市场淘汰,资本家推动的技术进步导致了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导致对生产者体力的要求降低,且妇女儿童加入劳动者队伍中;又由于生产的日益分化,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加入到劳动者队伍当中,导致劳动力的供应数量绝对增加。相对过剩人口正是在劳动力供给的绝对增加和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甚至绝对地减少中产生。

相对过剩人口是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他指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促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6]727。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资本增值就表现为资本家榨取工人更多的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就在工作日一定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率,让更少的劳动力支配更多的生产资料,即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相对过剩人口产生,这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大量相对过剩人口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一方面,在业工人受到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威胁,甘于承受资本家对现有工人的严苛剥削;另一方面,大量相对过剩人口还可以调节和满足因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周期性特点下资本对劳动力不定时的需要。

三、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和我国失业问题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区别

1.两者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榨取工人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造成对工人的排挤导致人口相对于资本过剩。马克思指出:“资本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可变组成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它随总资本的增长而递减”[6]725。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为了实现发展目的,就需要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由于部分人口不能满足结构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的需要而失业。

图1

2.两者的范围大小不同。相对过剩人口仅指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导致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而造成的大量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占资本主义失业人口的绝大部分,但也并不排除由于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自愿性失业等造成的失业人口,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失业人口包括相对过剩人口。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失业人口只包括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自愿性失业等造成的失业人口,具体可以用图2表示:

图2

3.两者的作用不同。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相互依存。“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促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6]727。由于劳动力便宜,同样数量的可变资本能够买到更多的劳动力,资本支配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多,加速了资本积累的形成。相对过剩人口是一支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产业后备军”,以适应在经济周期性危机后经济复苏和高涨阶段增加工人,在经济萧条和衰退阶段减少工人的需要。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从这个角度上讲,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愿根除相对过剩人口的,而社会主义失业的存在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失业人口是我国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由传统社会主义到现代社会主义进而迈向共产主义所需要付出的代价。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要求,实现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根除失业问题,达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4.政府对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7]831-832。到目前为止,之所以这个外壳还没有爆炸,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定时期内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现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特征,比如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劳资合作、员工持股等。但资本主义政府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家服务的,政府重视失业问题也只不过是延缓经济危机的爆发,转化劳资矛盾和冲突的一种方法。由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不可能使无产阶级从根本上摆脱失业和贫困。而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领导人和政府高度重视失业问题,关心民众福祉。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要重点关注城镇就业问题。2002年9月12日,江泽民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充分认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同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等四个新目标。2007年10月,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从全局的高度重视失业问题。

5.两者对劳动者的影响不同。首先,两者对劳动者自身的发展影响不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业后备军在停滞和中等繁荣时期加压于现役劳动军,在生产过剩和亢进时期又抑制现役劳动军的要求”[6]701,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给现役劳动者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不得不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的摆布,使它们的身心都备受煎熬。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失业可以使劳动者变压力为动力。劳动者若要实现就业,就必须增加培训和提升劳动力素质。其次,两者对劳动者工资影响不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相对过剩人口充当产业后备军,降低劳动力成本,这是资本家的主观愿望。而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不是国家和政府所希望的。失业不是降低工资的手段,相反,政府通过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的手段来防止工资水平的下降。上海证券报作者吴庆在比较中美最低工资标准过程中发现,第一,美国的名义最低工资增长并不快,如1939年,美国公平劳动标准法案生效,美国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到2009年,最低小时工资从30美分增加到7.25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还不到4.6%;第二,把价格因素扣除之后,美国的实际最低工资在71年间变化并不大;第三,美国的实际最低工资绝对值(不是增长率)出现过较大幅度波动,1970年至1981年,美国的通货膨胀就有4年达到两位数,同期名义最低工资跟随通胀上调10次,而实际最低小时工资却一直维持在8美元以上[8]。从1981年到1990年,实际最低小时工资降低到7美元之下。直到2008年,美国实际最低小时工资都是在7美元之下。由于名义最低工资在71年间增长缓慢、实际最低工资在70年代以后还持续地降低了20%左右,以至于当今美国的最低工资标准已接近贫困线[8]。相比而言,中国的年最低工资总额比贫困线要高出很多,目前许多省市确定的最低工资比全国1 196元年收入的贫困线要高出许多倍。

图3 2006—201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二)二者的联系

1.相对过剩人口或失业人口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细化社会分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马克思指出“出现了新的生产部门,这些生产部门把其他生产部门中常常由于不变资本占优势而失业的上述相对过剩人口作为基础,而这些生产部门本身则建立在活劳动要素占优势的基础上,然后才逐渐走其他生产部门所走过的路”[9]263。这表明相对过剩人口是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正是由于这种相对过剩人口或失业人口的存在,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起蓄水池的作用,既稳定了用工价格,促进了社会分工,又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2.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内在机制作用造成周期性波动,它反映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状况,显示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的变化趋向以及社会生产量的涨落和结构变化的情况。周期性失业就是由这种国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导致的,即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而形成的失业。所以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和我国的失业人口都包含了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所造成的周期性失业人口。

3.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而社会主义社会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两者都会改进企业的生产技术,提高总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所占比例,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从而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和失业人口。

综上所述,相对过剩人口和失业人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问题主要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度造成的,即制度导致的相对人口过剩。而我国的失业问题主要是由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发展所导致的,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联系。

四、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原因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1.我国失业人数居高不下

在我国,国家主要采用失业登记制度来统计失业人员的数量。而失业率的主要指标就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失业人数和城镇失业率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近几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登记失业率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

图4 2000—2012年城镇失业人数和城镇失业率

2.结构性失业依然严峻

经济产业变动,劳动力供求也需要及时改变,但由于劳动力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等方面在短期内难以迅速适应经济结构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动,进而出现结构性失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就业市场出现了新的现象:大量人口失业的同时,许多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又出现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如北京某公司实行工资改革,甚至为高级钳工开出高达五千的月薪。另外,由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引起的结构性失业还表现在,深圳平均每年中、高级技工职位空缺3万余人,与此同时,每年待业人员却高达1万余名,而这些失业员工中,大部分属于无一技之长的传统劳动力,在没有参加过职业训练的情况下,在市场中实现再就业面临巨大困难。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天津、长春、西安等地的岗位空缺和求职人数的比例分别为0.87、0.8、0.95,而上海、重庆、成都等地的却高达1.42、1.37、1.44,地区供求不对称造成严重的结构性失业。

3.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

除了城市失业人口与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之外,大学生就业状况也十分严峻。从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大学生毕业数量不断增加,从2006年的毕业生总数413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0万人。而大学生就业率虽然较过去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就业率依然不高,因此大学生就业成为当今的热点问题。

表1 2006—2012年大学生就业情况

(二)我国出现失业人口的原因分析

1.人口总量和劳动力供给人口相对过多

就业状况好坏的判断标准在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均衡与否,而劳动力供给由劳动人口总量、劳动力参与率等决定。据估计,21世纪前20年,我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550万人/年的速度增长。截至2020年,劳动力总人口将突破9.4亿人[10]。每年新增劳动力如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镇的失业人口和待业大学生呈绝对增加趋势,因此那种所谓“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殆尽”“中国的蓝领工人一去不复返了”或“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已经结束”等言论,并不符合当前中国实际情况。这是中国的实际国情所决定的,也是由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和城镇化进程所决定的[11]143。

劳动力参与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即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据统计,我国总体劳动力参与率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要高出近13%。这是由于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赋予每个公民使用社会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权利。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只有通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获取劳动的权利。这种劳动者既有条件又有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状况导致我国劳动力参与率极高。劳动力的高总量和高参与率形成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双重压力。与劳动力供给居高不下相比,经济发展过程中却只衍生出相当有限的就业岗位。

2.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体制性冗员释放

目前,我国正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国有企业战略调整。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进,有所退。[12]10而在退的过程中,有的收缩规模和战线,有的关、停、并、转。在此过程中,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口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也使更多的人口从农业中释放出来,增加了失业人员。

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大量结构性失业和下岗人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产业体系结构性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各地对政绩的盲目追求导致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和趋同化导致各地职工的大量失业。伴随着所有制结构的不断调整,国有经济体系下的公司和企业,在吸纳城镇新增劳动力方面略显疲软,市场接近饱和,使得劳动力供求矛盾仍然突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迫使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企业依靠非价格手段参与竞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所引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我国劳动力供需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经济增长放缓

新就业岗位通常是在经济增长中涌现的,经济增长率连续滑坡,总量失业必然会增大。根据图2所示,2003年到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07年之后,GDP增长率连续下降,2013年为7.7%,2014年为7.4%。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是我国高失业率的又一主要原因。

4.就业体系和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缺陷

一方面,政府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平台尚不完善。我国政府正在向责任政府、法制政府以及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所属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责定位不清,很难从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等方面对就业工作给予足够的支持。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某些惯例、政策法规、体制安排给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造成了制度阻碍。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雇员和雇主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我国部分待业人员不能及时填补到职位空缺中去。

5.就业观念滞后

滞后的就业观念造成失业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两个:第一,个人有职业评价标准,有的认为有些职业是不体面的、被别人瞧不起的,所以不愿意从事;有的认为大学毕业后应该进工作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单位。第二,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比较狭窄,很难找到对口的专业岗位,这就大大减少了个人职业选择的范围,于是选择继续等待。

图5 2003—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五、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

政府应该发挥其职能,大力引导就业,完善就业机制和劳动力市场机制,出台相关规定使劳动力市场逐步法制化和规范化。首先,顺应市场用工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通过建立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搭建用人单位与务工人员之间的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和引导不同的求职者参加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其次,加强就业领域的法制建设,准确定位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建设,逐步构建以市场、劳动者和政府三方共同促进就业的机制。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是新阶段继续积极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促使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要对它们支持和鼓励,而且要对它们进行引导。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并未明确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领域及其他行业;按照“公平待遇”原则,允许非公有制企业在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从而形成平等竞争、共同促进发展的新格局;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和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三)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在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应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近期内不得低于7%。2015年有几方面因素变化可能带来经济运行转机。第一,扩大出口规模,随着国际市场环境改善,出口将维持逐步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加强中国与亚太经济、东盟经贸的互联互通,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推动贸易出口增长。第二,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仍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基础建设投资,从而有利于投资增速的企稳。第三,降低银行贷款利率以及货币市场资金价格,以达到降低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目的,进而激发企业开展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第四,央行降息政策推动股市回暖,增加了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拉动了居民的消费;国际油价走低,降低了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大了其利润空间,增加中国企业的投资与发展,这些都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四)发挥劳动力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畅通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努力降低每一个失业人员寻找就业机会的成本,即搜寻成本。减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性政策和制度,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种族歧视,残疾人歧视等。规范用人单位行为,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从各个层面推进就业公平,保证劳动力主体的政治参与。

(五)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劳动者素质

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择业应从社会需要和自己的实际出发。首先,劳动者不要只寻求社会福利高、社会保障齐全、职位稳定的职位,而要拓宽就业领域,树立将就业目标着眼于非公经济等其他经济体的就业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所有制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拓展将为中国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方向。其次,劳动者要通过不断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自谋职业,努力创业。

[1]齐爱兰.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中国失业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1999(3).

[2]王芳,陈文玉.从《资本论》看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与我国失业问题[J].商业研究,2001(9).

[3]王宁西.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当前我国的失业人口问题[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3(4).

[4]李朝林.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失业问题[J].经济与管理,2004(1).

[5]陈晓辉,于威威.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视角的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831-832.

[8]上海证券报[N/OL].http:∥www.cnstock.com/paper_new/html/2010-08/11/content_39744.htm.

[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3.

[10]任吉,左春玲.中国的就业制度与政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11]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43.

[12]陈利锋.用工成本上升、失业波动与中国货币政策盯住目标[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32(02):10.

猜你喜欢

失业资本主义劳动力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失业预警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不同类型失业青年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失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