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逆向思维创新晚报时政报道
2015-01-28韩志刚
□ 韩志刚
(周口日报社,河南 周口 466000)
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是中央电视台每天的《新闻联播》,观众超过3亿人。这一方面说明了央视的强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时政新闻的强烈需求。因此,对于以社会新闻为主的晚报来说,时政新闻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少晚报也一直在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模式,以求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河南《周口晚报》时政新闻版自设立以来,一直努力追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并运用逆向思维创新时政新闻报道,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读性、趣味性和贴近性,取得了一定效果。
改变从众思维角度求新
许多群众常常反映,时政新闻枯燥、乏味、僵化,缺乏吸引力和可读性。这并不是说群众不喜欢、不关心时政。实际上,时政新闻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条政策法规的出台,都会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它往往集时效性、重要性和广泛性于一身,自上而下,直接干预老百姓的生活。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朱羽君教授在《转型与提升:南京电视新闻现象再思考》一文中曾作过形象论述:“经济建设、‘三农’、教育、再就业等,是政府目前最为关注的领域,而这些硬邦邦的问题只要稍加转化,同样也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票子、房子、孩子、车子、位子,所谓‘五子登科’。”
然而,有的媒体处理时政新闻时存在视角僵化现象,表现在选题、取材和版面上,就是领导视角多,群众视角少;宣传视角多,新闻视角少;干部政绩视角多,群众利益视角少。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克服从众思维,宏观着眼,微观着手,努力捕捉和百姓生活的关联点,让看上去很虚的政策变得实在起来,让公众觉得“与我有关”,从而产生关注热情。
在这方面,《周口晚报》进行了一些探索,对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做出了具体规定,尽量压缩领导活动报道,对新闻价值不大或者程序化的会议少报或者不报。晚报刊发的时政新闻大多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从这里,读者能够得到与自身利益关系密切的时政信息。
周口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比重大。有一年春节刚过,周口召开道路运输工作会议,对全年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其中计划年内建成800个村民招呼站,总建设规模2万多平方米,这将极大地方便农民朋友出行。假如按照常规思路去做,写出来的新闻又将是某某会议在哪里召开,会议部署了什么工作,会议要求如何如何,流于泛泛化。因此,我们果断地拎出了这条信息,对会议本身仅在背景交代中提到一句,把报道重点放在了建村级招呼站上。并补充采访了周口市乡镇客运站的现状,把这条新闻做深、做透,最终写出了600多字的消息,在一版头题发表。报道刊发后,读者反响良好,称赞《周口晚报》报道活,贴近读者。
改变固定思维写法求变
时下,一些时政新闻的报道沉闷、呆板,官样文章或抄文件较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一些编辑记者混淆了“新闻”与“宣传”的概念,认为时政新闻就是宣传,将时政新闻做成了宣传,而不善于将宣传做成新闻。我们当然要宣传党的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拘泥于固定思维,简单机械地复制“套路化”时政新闻。要知道,群众不仅希望从时政新闻中了解党委、政府的决策、政策和行动,同时也希望看到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新闻报道。简单地说,时政新闻既要让读者想看,也要让读者爱看。
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深受群众喜爱的原因,一方面是这类新闻本身具有的新鲜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是媒体在报道中注重人文关怀,写作方式平民化,故事性强,感染力大。这为我们写作时政新闻报道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时政新闻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会议、文件,会议套路化报道、抄文件都会使新闻呈现一种静态,难以引起阅读兴趣。因此,我们认为,时政新闻应该像社会新闻、民生新闻一样,有人、有场景、有活动。
“一个项目手续全部办成需要多长时间?”“一周。”面对近百名来周口考察的客商,周口市商务局局长周天宝的回答坚定有力。2015年“4+2”经济合作论坛周口市情发布会在周口饭店举行,周口市副市长王宇燕向客商介绍完周口市情后,会议没有按部就班地进入观看专题片,客商们开始轮番提问。面对突如其来的一个个问题,周口市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接招”,妙语如珠,对答如流。台下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上面这段话是消息《“4+2”经济合作论坛周口市情发布会上,市领导——(引题)妙语答客疑掌声如潮起(主题)》的导语部分。导语一改会议报道惯用道路,首先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出会议,然后巧妙设置悬念,用会议没有按部就班观看专题片来勾起了读者兴趣。记者的眼睛就如同一部摄像机,仔细观察会场气氛和与会人员态度的每一个变化,然后在报道中一一还原,文间适度穿插有关新闻背景。整篇报道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使人读之犹如身临其境。
改变静态思维内容求深
报纸是党的喉舌,既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责任,也肩负着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和呼声的责任。对于晚报来说,同样如此。晚报要扮演好群众与政府沟通桥梁的角色,必须重视“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
任何政策都不是完美的。群众要了解政策,指导自己的行为;政府要了解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逐渐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情下达”与“下情上传”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偏重或忽略任何一方,都会对宣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但是,一些媒体在报道时政时,更多的是站在政府的立场上说话,没有及时反馈群众的意见。这种做法是把“上情下达”与“下情上传”两个功能分离开来,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媒体失语,沟通渠道不畅。
要让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需要吃透上头的精神,更需要了解群众的感受。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克服静态思维,不能浅尝辄止、有闻必录,而应主动出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这样才能做出有深度的时政报道。
2014年,为了提高城市形象和市民素质,周口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发出了“大干一百天、旧貌换新颜”的动员令,由城管、公安、工商等部门人员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走上街头对占道经营等违规行为进行了查处。在此过程中,一些群众产生了误解,出现了一些矛盾。《周口晚报》进行报道时并没有停留在行动本身,而是精心策划,深入采访,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详细分析了出现矛盾的原因。整治行动开始第二天,晚报拿出一个整版进行报道,既有整治行动的现场,也有群众声音和政府回答。报纸还专门配发了评论,指出开展整治行动的积极意义,批评了一些人的认识误区。报道发出后,读者纷纷打来电话,为整治行动出主意、想办法,有的商贩甚至主动拆除了违章占道建筑,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当时主管宣传工作的周口市委副书记专门对报道作出批示,称赞晚报反应迅速、报道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