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七十八):两种病原菌引起的豇豆假尾孢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5-01-28杜公福戚志强李宝聚
杜公福 戚志强 牛 玉 韩 旭 杨 衍* 赵 倩 李宝聚*
冬季北运蔬菜是海南省的优势特色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海南豇豆种植面积逾1.33万hm2(20万亩),占全省冬季蔬菜种植总面积的10%,年总产值逾6亿元,在海南北运蔬菜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许如意 等,2 006)。为了加快海南北运蔬菜产业的现代化和安全生产基地建设,笔者开展了对海南冬季豆类蔬菜真菌病害的调查研究,发现由灰色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griseola(Sacc.)Crous & U. Braun〕以及菜豆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ruenta(Sacc.) Deighton〕引起的豇豆叶斑病在海南省三亚崖城、乐东佛罗镇、陵水英州镇、澄迈永发镇等豇豆主产区发生比较严重,重病田发病率在70%以上,严重影响豇豆的正常生长。虽然这两种病原引起的发病症状差异较大,但是菜豆假尾孢引起的豇豆假尾孢叶斑病的症状与尾孢菌引起的豆类红斑病相似,导致当地的植保人员以及技术人员不能准确诊断该病,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由两种假尾孢引起的豇豆叶斑病的发病症状和防治介绍如下。
1 两种病原菌引起的豇豆假尾孢叶斑病的症状
1.1 由灰色假尾孢引起的豇豆假尾孢叶斑病症状
该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一般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叶面出现褐色不规则形小点,然后逐渐扩大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呈黄褐色、浅砖红褐色,有时中央灰白色至浅褐色,边缘褐色,有黄色晕 (彩色图版1),叶背紫褐色,边缘不规则。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扩大连片或覆盖整个叶面,病斑背面布满褐色霉层(彩色图版2)。发病后期植株的下部叶片全部发病,病叶变红褐色并逐渐枯死。
1.2 由菜豆假尾孢引起的豇豆假尾孢叶斑病症状
该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一般从老叶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叶面出现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沿着叶脉进行蔓延,逐渐形成多角形或近圆形,紫红褐色或褐色(彩色图版3),有时中央灰褐色至黄褐色,边缘褐色,有时具轮纹,叶背暗褐色,边缘红褐色,病、健交界明显,有灰色霉层。发病后期病斑密生褐色小点,叶背面布满灰色霉层(彩色图版4)。
2 病原菌
2.1 灰色假尾孢 子实体叶两面生,主要生于叶背面,子座无或小,气孔下生,黄褐色,扁球形。分生孢子梗8~25根,紧密簇生形成孢梗束,浅青黄色至浅青黄褐色,色泽均匀,顶端钝圆或渐细,直立或弯曲,有隔膜,80.0~282.0 μm × 2.5~7.0 μm(彩色图版5)。分生孢子倒棍棒形至圆柱形,浅青黄褐色,直或弯曲,顶部近尖细至钝,基部倒圆锥形平截,3~12个隔膜,30.0~121.0 μm×4.0~6.0 μm (彩色图版6)。假尾孢属与尾孢菌属明显不同,尾孢菌属的孢痕疤明显并且加厚,分生孢子梗极少从表生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多数无色,针形(刘锡琎和郭英兰,1998)。
2.2 菜豆假尾孢 子实体叶两面生,主要生于叶背面,子座无或小,气孔下生,黄褐色。分生孢子梗5~18簇生,浅青黄色至浅青黄褐色,色泽均匀,顶端渐细或钝圆,直立或曲膝状弯曲,1~3个曲膝状折点,1~5 个隔膜,10.0~66.0 μm × 3.0~6.0 μm(彩色图版7)。分生孢子倒棍棒形至圆柱形,近无色至浅黄褐色,直或弯曲,顶部近尖细至钝,基部倒圆锥形平截,3~9个隔膜,37.0~134.0 μm× 2.5~5.0 μm(彩色图版 8)。
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3.1 传播途径 两种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菌丝体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形成初侵染,并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3.2 发病条件 根据田间观察由菜豆假尾孢侵染的豇豆叶斑病,在气温高于25 ℃,遇雨或连阴雨,特别是阵雨转晴天气,气温高、田间湿度大,容易发生。而灰色假尾孢侵染的豇豆叶斑病是在早晚雾气较大的晴天容易发生。一般成株期至坐果期最易感病,发病潜伏期5~10 d(天)。
3.2.1 温度 试验表明,灰色假尾孢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度下萌发速度较快,在10 ~40 ℃范围内均可萌发,最适温度为30 ℃。菜豆假尾孢分生孢子在10~38 ℃的温度范围内均能萌发,10 ℃时萌发速度很慢,38 ℃时萌发率很低,8 ℃和40 ℃不萌发,萌发最适宜温度为25~27 ℃。分生孢子的湿热致死温度为 53 ℃ 10 min(分)(王福妹 等,2006)。
3.2.2 湿度 湿度是该病原菌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空气相对湿度和叶片湿度都影响病菌的侵入和蔓延。试验表明,两种病原菌在空气相对湿度为90%和95%时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很低,要在相对湿度95%以上才萌发,而在水滴中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均达95%以上,可见水滴是假尾孢属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张定法 等,2004)。
3.2.3 pH值 两种病原菌菌丝在pH值3~12均可生长,灰色假尾孢以pH值5~6为最适,菜豆假尾孢最适pH值为6~7;两种病原菌分生孢子在pH值3~10的范围内均能萌发,但pH值为2或11时分生孢子均不能萌发。
4 综合防治
4.1 豇豆红斑病的防治 豇豆红斑病是由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 canescens)引起的病害,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受叶脉限制的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 ~7 mm,中央灰白色至浅红色,边缘红褐色(彩色图版9),上着生灰黑色霉层,叶背面斑点黄褐色至红褐色。变灰尾孢与菜豆假尾孢的区别:变灰尾孢的孢痕明显且加厚,分生孢子多数无色、针状;菜豆假尾孢属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均浅黄褐色,孢痕不明显。据Booker等(2007)研究,红斑病发病后传播速度比假尾孢叶斑病更快,因此,预防是关键,可选用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800~1 000倍液或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叶面喷雾,在花期、结荚初期每隔5~7 d(天)喷1次,连喷2~3次。
4.2 豇豆假尾孢叶斑病的防治 引起豇豆假尾孢叶斑病的两种病原菌属于同一个属,因此在防治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可从以下几方面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治策略,防止豇豆假尾孢叶斑病的发生和蔓延。
①针对土壤中的病残体。应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深翻畦土将病残体埋入土壤深处,然后做高畦深沟并覆盖地膜,以阻止土壤中病菌的传播,降低初侵染率。
②针对种子传播。应从健康植株上采种,以减少初侵染源,提高种子质量;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先用10%的盐水浸种,再用45 ℃的温水浸种10~15 min(分),然后催芽播种,可有效地降低种子带菌率。
③针对田间病株的传播。应及时摘除病叶,将带菌的叶柄、茎秆连带根部剪除,并进行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施药,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800~1 2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 d(天)喷1次,连喷2~3次,幼苗喷药量酌减;或用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 d(天)喷1次,连喷3~4次,幼苗喷药量酌减;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防治,每7~10 d(天)喷1次,连喷3~4次。还可以选用的药剂有: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此外,还可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1)1 000~1 500 倍液,或 30%氢氧化铜悬浮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1)1 000倍液,喷施2~3次,隔7~10 d(天)喷1次,交替施用。
许如意,李劲松,陈冠铭,孔祥义,曹兵 . 2006.海南反季节瓜菜发展综述 . 中国热带农业,(6):10-11.
刘锡琎,郭英兰. 1998. 中国真菌志·九卷:假尾孢属. 北京:科学出版社.
王福妹,宋云锦,刘志恒,樊慧梅,闫建芳 . 2006. 番茄假尾孢叶霉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37(2): 186- 190.
张定法,刘鸣韬,高付军. 2004. 番茄尾孢叶霉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10): 59-61.
Booker H M,Umaharan P. 2007. Identification of resistance toCercosporaleaf spot of cowpea.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118 (4):4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