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亮”慧眼 汲取“魔力”传递“自由”
2015-01-28敬文君
敬文君
从我们小学开始,相信很多人都有被逼着写作文的痛苦经历。现实生活中明明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也没有什么事触动心灵,却为了“交差”不得不硬着头皮“编撰”。在一篇篇习作中,也经常出现空话、套话,内容大同小异等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让人忧虑的状况,冷静思索,不难发现,学生没有习作的需要,没有表达的热情,是作文堪忧的“罪魁祸首”。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那如何点燃学生写作的激情,让“写”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呢?笔者有以下粗陋的思考:
一、“点燃”,在洞察中“养亮”慧眼
学生言之无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丰富的写作素材,缺少对周遭生活敏锐的体察。
庄子有云:天地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理而不说。丰富的写作素材来源于多彩的生活,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扩大视野,观察体验生活,进而引导学生在作文过程中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实感,才能使作文教学在求真中出新。学生拥有生活,并不一定能写出真情实感。主要问题是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有的甚至是熟视无睹。他们的写作激情等待教师的发现和唤醒——唤醒知识积累,唤醒主体意识,唤醒情感体验,唤醒表达欲望,唤醒思维活力。
记得第一次给班里的孩子上关于写水果的习作课,我就让学生们各自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在班级开了个水果推介会:首先,我以我钟爱的橙子作推介演示示范,由橙子的外形之美、色彩之美,进而轻轻剥开橙皮感受沁人心脾的清香,再到内部一瓣瓣月牙儿似的果肉,晶莹剔透的果粒,如此抽丝剥茧,每个人早已是垂涎欲滴,忍俊不禁了,再请学生亲自品尝一下鲜美的果肉,那酸酸甜甜的味道更深入骨髓了。我一边用层层剥洋葱的方式进行观察示范,引领学生从多角度进行细致深入地观察发现,一边抓住特征进行形象细致的口头描述,就是是所谓的“推介”,学生不仅从中了解了观察的方法,还习得了语言表达的方法。这也是我唤醒孩子写作激情的“看家功夫”——习作示范。
接下来便是学生们各显神通的时候。有了老师的率先垂范,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争相把自己喜欢的水果推介给大家。而这一过程正是他们自己也尝试着进行细致观察和口头创作的过程。在推介环节,学生们居然发现自己平时并不在意的水果原来还有那么吸引人的魅力,真切的发现,朴实的味道,表达的愉悦溢满课堂。
所以,我一直坚信:写作并不神秘,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对生活中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对环境事物瞬息变化等进行深入的观察,并激起自己真挚的情感。一旦万事万物具有了人类的情感浸透其间,生活就变得异常的丰富,有滋有味,其乐融融。有了能洞察生活的能力,有了生活和情绪,还怕学生不会写作文吗?
二、“点燃”,在阅读中汲取“魔力”
“点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一定要大张旗鼓故意为之,有时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无痕地启迪。《爱如茉莉》一课教学中,师生在阅读中同为文中人物间那如茉莉般平淡却馨香的爱浸润着,感动着。而这份爱仅仅源自于那淡淡的却让人难以忘怀的生活细枝末节。教学之中,抓住这些细腻的笔触,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聚焦自己的真实生活,聚焦生活的细枝末节,有目的的去发现,去回味,让文中情移至生活情,用作者情开启“我”之情,“情动而辞发”,继而揣度作者的写法,也就能抓住生活小细节,写出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情。学生所写的片段读来也真有些“真情实感”了。
的确,很多好文章之所以让人读来回味,不一定是宏篇大论,也不一定是雍容华贵,很多时候,自然朴实的或许是最美的、最动人的。而最触动人心弦的莫过于那一颦一笑、一回眸一转身之类的轻描淡写的细节中。我想,作为语文教师,的确应该关注教学中、生活中一切可利用的“点燃”的机会,让学生中在阅读学习中燃起表达的“欲火”,让“写”成为自身的迫切需要。而教学中着眼于细处的深入,可以是阅读教学中生成的感悟,有感而发,培育了学生的“写情、写感”,写,也就是情理之中,水到渠成之事了。
三、“点燃”,在放手中传递“自由”
孩子眼里的世界和成人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城南旧事》精选的主角是黄毛丫头英子。一个读小学的单纯女孩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惠安馆的秀贞,大人们投进的异样的眼光。蔑视地称为她为疯子“每一次只要她站门口,宋妈或者妈就赶快捏紧我的手,轻轻地说‘疯子我如果再要回头再张望一下时,她们就用力拉我的胳膊制止我。”相反,英子并不怕她,更不觉得她是个疯子。英子不是说:“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她的笑不是很有思想吗?”
卢梭告诫我们:“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热情和感情的,如果用我们的看法、热情和感情去取代,那简直是愚蠢的。”由此看出,对于学生认识的独特性,我们是不是应加以必要的尊重和保护?试想如果我们的习作是学生必须被迫沿着成人的思维之路前行,那是何等的陌生、痛苦与艰难?也许是我们的鼓励和纵容,让我们的学生习作中,常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比喻,犹如惊鸿一瞥,让人过目难忘:也许是我们的欣赏与理解,我们的学生习作中,中规中矩的东西会少得多,反之可能会有一些似乎不合乎常理的言辞却能带给我们惊喜和触动……保护儿童的怀疑和不同寻常的想法,给儿童创造宽松的环境,这也是点燃儿童写作激情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正所谓:“情动而辞发”。情感是写作的内在需求,习作教学需要培养对生活的感知能力,需要调动学生的丰富情感,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形成不吐不快的欲望,才会有吐之而后快的惬意。我们呼唤真正的儿童写作,呼唤童心归来,呼唤童言无忌!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