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格”求“融”让课堂更精彩
2015-01-28杨燕
杨燕
【背景简述】
《开心里个来》是苏教版小学音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首根据江苏民歌(《吴江歌》,源自宋代民歌《几家欢乐几家愁》)改编的现代民歌。歌曲中间加入一段表现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的数板,表达了人们开心自豪的心情。在民歌中加入数板,增强了歌曲的现代感,是这首歌曲最大的特色,可谓是“老歌新唱”。想要适当地引导学生用富有弹性地声音完成说唱部分、带着开心自豪地情绪完成演唱部分,并能对这两部分进行多种表现形式的创编与实践。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教学格局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以学生声音的均衡、统一为基础,破“格”求“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创新”贯穿整节课,使学生完全融进歌曲的学习中,融入歌曲的意境中,融于崭新的体验中,获得音乐课堂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教学实录】
一、聆听比较,导入新课
1、欣赏张明敏版的《龙的传人》,说一说歌曲的情绪、速度、表现形式,完成表格。
1)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并回答问题。
2)教师简介作品:这首歌曲早在20年前已经红遍了中国,作者和原唱都是台湾人,抒发了华夏游子的爱国之情。由于歌曲深受大家的喜爱,翻唱它的歌手可真不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王力宏演唱的版本,找一找速度、情绪上有变化吗?有没有加入新的表现形式?
2、欣赏王力宏版的《龙的传人》,比较说出歌曲的情绪、速度、表现形式,完成表格。(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体验、参与,随音乐动一动)
3、初步了解RAP这种表现形式(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导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出流行音乐RAP这种音乐形式的特点,使学生很快融入课堂,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学习说唱
1、出示歌词,请学生自学,试着按节奏念一念。
过渡语:老师这儿有一段词你能看着节奏念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
2、学生集体练习。
3、教师声情并茂分句范读,请学生比较和老师读的一样吗?一起念一念。(如果有问题可再次示范学生再次比较练习)
4、突出强拍练习。
师:我们可以把哪些字读得重一点,使我们的声音更整齐、更有弹性?(教师可范读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5、对数板部分创编表现形式并且进行练习。
A、接唱:(分、分与合)
1)师:刚才我们用了齐唱的表现形式,下面我们来分分工(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你瞧,句子有长有短,现在我们有两大组,你们准备怎么分?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1—2人),集体实践练习。
3)师:有分有合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哪些句子我们可以把声音和在一起再用上齐唱的方式呢?谁再来分分看?
(此环节如果学生没有把最后一句用上齐唱,教师可以从歌词的内容、情绪上做适当地引导。如:放在中间齐唱范儿衬得结尾较弱,听着不过瘾,还可以怎么分?)
B、声势练习。
1)聆听音乐,找一找RAP的伴奏有什么特点?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它隐藏在音乐里,听一听、找一找RAP的伴奏有什么特点?
2)学生聆听、感受、表达。教师出示节奏:X X X X X | 腿 手 腿腿 手
3)学生起立带上动作再次感受。
4)为说唱伴奏。
5)分组合作、交换。
【设计意图:数板部分的教学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声音是否达到有重音、有弹性等这样的声音要求。教师可以从坐姿、情绪、歌词的内容等方面进行引导。如:身体、口型应该怎样?我们的学习条件和从前相比这么优越,你是怎样的心情?如何用声音表现你自豪、发自内心的开心等等。通过多种演唱形式的尝试、练习,引导学生融入数板部分要表达的情绪中,能用均衡、有弹性地声音演唱数板部分。】
三、学习演唱
1、 过渡语:同学们的想法可不少,你们的RAP反映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听的人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2、 教师范唱,请学生说一说老师在演唱的时候情绪如何?歌曲中多次出现了一个衬词表达开心的情绪你能找到它吗?
3、 教师出示歌名,学生齐读。
4、 学生再次聆听范唱,请学生找出歌谱里哪些乐句相同,哪些相似?
5、 顺着学生的答案学习歌曲。
A、相同的句子:第三乐句(“变化真是快”)
1)教师范唱前半句歌谱,学生模唱后半句。
2)教师范唱前半句歌词,学生模唱后半句。
3)师生小结:这一句旋律、歌词完全相同。
B、相似的句子:(三句“开心里个来”)【用比较法学习】
1)师:有三处歌词都是“开心里个来”,那么它们的旋律是相同还是相似呢?我们来比一比。学生观察比较,唱一唱、练一练。
2)听辨旋律并模唱。
师:下面请你听听看老师弹得是第几个“开心里个来”?用手指说出答案,在老师说出答案之后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3)比一比这三句“开心里个来”情绪一样吗?说一说、唱一唱。
(第二句比第一句声音拉长了,在情绪上又推进了一步,进一步抒发自己开心的情绪。结束句则要唱的干脆、有力。)
4)师生接唱。
师:现在请你们把这三句放到歌里唱一唱,其余部分我来唱,找一找老师演唱的句子还有没有相同的?
C、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
1)请学生比较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旋律相同、歌词不同)
2)模唱歌谱。
3)模唱歌词。
4)放到歌里,完整演唱。
6、歌曲处理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师通过比较学习,引导学生唱准圆滑线,同时引导学生用歌声表达开心的情绪。但是在调动学生开心的情绪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声音是否有美感,是否开心到爆了,并及时调整,使学生既融入歌曲的意境中又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声音表现力。】
四、拼一拼、唱一唱
1、 过渡语:如果我们把前面的RAP和歌曲组合成一首歌你说行不行?
2、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板书)并实践练习。
3、 教师做简单点评(数板结尾自豪、高兴;低音la结尾比较温和、抒情;中音la结尾情绪高涨、有力)
4、 尝试老师的顺序:2+1(1)+2+1(2)+3,你们能看懂是什么意思吗?试一试。(唱一段说一段也是一种组合方式)
五、拓展延伸
1、 你最喜欢哪个版本?(从歌词的内容入手分析哪一种组合比较合适)
2、 师简介歌曲,用课前《龙的传人》举例引导学生理解“老歌新唱”。
3、 你准备用哪些表现形式去表演这首歌曲?生讨论(如:说唱部分二部声势合作、用南京话读读看、在歌曲的二分音符和休止符处加入符合歌曲意境的衬词“咦”“呀”“嘿”等等)
4、 学生尝试练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尝试并乐于参与创编、声势、二部等音乐活动,通过创编、尝试,融入自己的体验,感受不同结构带来的不同音乐感受,直至完全地融于歌曲再次创作中。】
六、小结
师:一首作品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变的,每一种形式带给我们的音响效果也各不相同,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探究。
【教学反思】
本课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了从音乐性出发、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扎实有效的歌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学习,环环相扣,学以致用,完全融入歌曲的学习中。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轻松有趣地完成了整个教学任务。
一、 稳抓歌曲教学,扎实声音基础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歌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良好的歌唱教学对于实现音乐教育的整体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新课标》中指出的:“唱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有效手段。”题材丰富、内容健康、形象鲜明的歌曲,富有表情地歌唱,最能感染教育学生。因此,在进行音乐课堂中的歌唱教学时,我们应结合所学歌曲的具体内容和情感,深度挖掘材料的音乐性,引导学生用正确地声音演唱歌曲,进一步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在学唱《开心里个来》这首歌时,无论是说唱还是演唱部分,我一直关注学生的声音状态,说唱部分是否整齐、有弹性,演唱部分在达到音准要求的基础上是否能够带着开心、自豪地心情表达歌曲。在教唱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的声音有偏差,便及时地运用示范、比较、设问等方法进行引导和调整,以帮助学生的声音达到最好的状态。
二、 打破传统教法,激发学生兴趣
歌曲教学的一般步骤为:聆听范唱、熟悉歌曲、教读歌词、模唱歌谱、学唱歌曲、攻破难点、练习歌曲、拓展表现等。我在执教《开心里个来》时,打破以往的教学布局,抓住说唱这个学生较为喜爱的音乐形式为切入点,设计了对比欣赏张明敏和王力宏演唱的《龙的传人》这一教学环节,用学生熟知的流行歌曲帮助学生了解RAP,直接导入到歌曲说唱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很快融入课堂,学习兴趣高涨,学起来轻松、愉快。另外,在整节课的学习中,我通过接唱、齐唱、声势、二部以及歌曲创编“拼拼、唱唱”等音乐活动在表现形式上给予学生启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尝试对歌曲进行创编。多种练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课堂氛围积极活跃。
三、 互议互学互评,充分尊重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与“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音乐的“引路石”。在对《开心里个来》这首歌曲进行表现形式的创编时,学生自己说、自己试、自己评,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成为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从上述课例中我体会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敢于破“格”,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作品的音乐性分析、研究,做细致性的思考。选择合适的教法,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在音乐课上能实现完全的融入,获得新鲜的体验,得到美好的熏陶。只要我们心中有音乐、心中有学生,音乐课堂一定是和谐快乐的,音乐课堂的“预设”和“生成”也一定能共同精彩!
【作者单位: 南京市玄武区紫东实验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