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鸥》看外来理论影响和中国本土化转化研究
2015-01-28弓力成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710100
弓力成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710100)
《沙鸥》这部影片是第四代导演张暖忻的作品,它被当做《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的艺术实践来拍摄的,它是我国新时期电影当中第一部实现现代电影语言的作品,主要讲述了排球队员沙鸥不怕困难,将个人理想和民族命运相结合,具有崇高的拼搏精神。这部电影给广大的观众重新带来了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文革时期带给人们的伤心和苦闷,是中华民族心灵上的一块丰碑。
一、关注小人物的生活
女主人公沙鸥是国家女排队的一位队员,为了能够在世界排球比赛中获得冠军,她日以继夜的训练,克服身体上的不适和拒绝家人的劝服,但最终没有获得优异的成绩,随之,未婚夫大威在一次攀岩活动中意外牺牲,这给沙鸥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在塑造沙鸥这个形象时,就力图表现一个活生生的普通人,她是一个有抱负但屡遭不幸的人,生活中充满了悲欢离合。导演用纪实的方法来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使影片保持着生活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质朴和清新感,人们更多的想关注真实的人物,寻求久违的生活感受力。这已经算是第四代导演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一个突破,她通过选择普通的事件和人物,从生活中的“共同经验”出发,从这种感觉出发去捕捉和表现生活,引起大家的共鸣。
《沙鸥》的导演张暖忻认为:“既然我们要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习见的普通人,是这些普通人行为举止中的细微末节,是这些细节中的流露出来的生活情趣和人物的心灵美,那么,创造一种极其接近生活本来面目的银幕形象,使影片有如纪录片那样再现生活表象的风格,就成为十分恰切和必要的了。”沙鸥的人物形象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里的男主人公,为了工作和生活的继续,在大街上苦苦寻找着他的自行车。这两个真实地人物形象看起来有几分相似。
二、纪实性代替戏剧性
这部影片中大胆使用非职业演员作为影片的主人公,饰演沙鸥的常珊珊原是北京女排的主力,她具有女排运动员独特的气质,这对于沙鸥的这个角色具有特殊意义,另外在拍摄这部影片时几乎全部使用了实景、自然光、镜头自由地在故事中流动,这样的方式在我国电影史上是很少见到的,同时这部影片中长镜头的运用也增加了纪实性。《沙鸥》在试图化“情节”为“细节”的过程中,总是要展示主人公沙鸥情感发展和性格变化的成长史。在《电影剧作中的电影美感—﹤沙鸥﹥剧本创作体会》一文中,李陀指出:“不按照传统的戏剧冲突律的模式去结构剧本,而追求一种像生活一样朴素无华的真实,这带来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容易平淡无味,缺少艺术魅力,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也为此提供了很好的经验,那就是重视细节在剧本结构中的作用,或者说对剧本中的细节的作用,给以重新的评价,从而把细节的重要性放在情节的重要性之上。”
影片中沙鸥吃牛肉的段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演用了长镜头来表现她含着眼泪,大口大口地吃牛肉的全过程,这样观众不仅看到了沙鸥的外部动作,更能通过动作来表现沙鸥内心的感受,给人一种亲近感。这个长镜头让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连续性展示在银幕上,收到了很好的纪实效果。传统的电影是通过戏剧冲突来推进事件的进一步发张,它的优点就是能抓住观众,产生很强的吸附力。但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那就是“强化”越厉害,它离真实的生活就远,人为的痕迹就越重。于是,“降低戏剧性程度”就成了第四代导演追求美学原则的重要原因。
三、本土化的转化
在中国电影界中,人们常常把第四代导演称为“学院派”,因为他们大多数出于电影艺术院校,接触了很多的外国电影理论,长期研究电影语言和技巧,对电影本性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当他们投入影片创作时,正出于拓展理论价值的热潮,理性思维对他们影响很大,所以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理论很容易渗透到他们的作品中,但是,毕竟处于国内这样的大背景,导演们还是做了本土化的转变,影片增加了人物的主体性。
《沙鸥》中女主人公听到大威遇难的消息后,面对着废墟般的圆明园遗址,演员默默站立在那里,伴随着意味悠远而深沉的画外音,以及镜头的大幅度移动。表现了沙鸥在遭受精神上的打击后,从民族精神和她内心重新寻找一种力量用来重生,从而振奋起来,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另外,为了强烈地表现自己的主题意识,影片中还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画外音“能烧的都烧了,就剩下这些石头了。”,这就话引起了观众深刻的思考。
严格的来说,《沙鸥》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美学观点同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理论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化。他们主张“纯客观”地记录在第四代导演的作品中则变为了“表现”,“再现”已成为“表现”的一种手段,他们越来越喜欢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再现表达出来。
四、结语
我们能从《沙鸥》这部影片看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在第四代导演的创作期间传播,被当做西方新思想引进的巴赞的“纪实理论”和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在中国影坛上确实引起了轰动。这些理论都对我国新时期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使我国的银幕更加逼近生活,纪实性的原则也越来越深入人心,纪实风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和传承,同时它引起了我国电影理论界对电影本体的研究,这也就把新时期电影观念又推进了一步,即实体美学的发展。同时在这面“纪实”的旗帜下,形成了独特的第四代导演的影像风格。
[1]张暖忻.《挖掘普通人的心灵美》载《文艺报》,1981(21).
[2]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