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好的疼爱叫放手

2015-01-28

科学中国人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军训张老师学期

张 燕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最好的疼爱叫放手

张 燕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背景:

孩子长大后,会渴望独立的空间,伸展自己的手脚,尝试自己的力量。这是生命成长的必然规律。

但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认为,孩子是永远不懂事的,永远不知该如何为人处世的,他们得时时操心孩子的一切。于是,哪怕是17、18岁了,他们仍像对待2、3岁的孩子。尽管觉察到这样,只能令孩子每况愈下,却无法放下自己密不透风的“爱”。

下面的案例或许会给某些一心“爱”孩子,却又束手无策的家长一点启示。

主人公:苏XX(化名,以下简称苏),18岁,男,中专三年级学生(现进入实习期),体型微胖,眼神呆滞,常不自觉嘴角抽动,行走时上肢不动。少言寡语,性格内向,几乎不与人主动交流,生活自理能力极弱。文化课总分稳居班级前十名。

案例描述:

1.初来乍到

两年前的九月初,苏刚入学时,我感觉苏母口中“非常内向、老实”的儿子,是一个沉默寡言、肢体僵硬,一直躲在妈妈身后,让人印象特别的男孩。

随即,新生进驻国防基地军训。第一天,苏收拾行李,整队,整个过程行动迟缓,肢体难协调,几乎没有自理能力。午饭后,发现他洗一个碗花了近十分钟,倘若不指导每个动作的具体步骤,就无从下手。

考虑到军训的特殊,校领导同意免其军训。该决定让我稍缓些许,但如何应对他,一直忐忑着。

军训结束,我与苏母在其宿舍讨论新环境下,苏的适应问题。当谈论到希望苏母调整教育方式,并寻找更专业有效的途径改善苏现状时,他完全失控,拼命甩窗,拍桌子,摔门,跺脚,大声喊叫、哭泣,并高声呵斥我,意图阻止继续谈论。此情此景,让我愣住,脑中一片空白。

待苏平复后,母亲再三强调,他仅是年幼无知,任性,情绪化,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母爱可以理解,希望儿子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包容也情有可原。殊不知,越照顾越依赖,同时,许多发展锻炼的机会也被有意无意的剥夺,并恶性循环着。

2.燃眉之急

开学数天后,舍友们不断跑来抱怨:苏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行动太慢,起床后,无所适从,洗漱、整理内务,全靠同学协助。舍友们叫苦连天。我内心焦虑,先暂时平复学生的情绪后,思考如何才能处理好接二连三的新状况。

一天中午,苏僵直站在办公室门口,数十分钟,呼吸急促,表情严肃,眼神愤怒,全然不顾路过者异样的目光。我上前询问,他越发激动,不断指责我的严厉,痛恨我批评其母的教育方式,告诫我应该以正常的标准看待他的情绪、行为。说完,撒腿就跑。我一时语塞。在场同事,面面相觑:“这个学生,没什么问题吧?”“看来小张老师以后的日子不好过啊!”

我一直寻思着,苏的言行与年龄严重不符,缺乏起码的自知自制力的原因。过去外界类似于苏母般无原则的“关心、照顾”,强化了其特殊化,让他觉得老师就该是妈妈的替代,他理应受人照顾、无需负责的自己言行。或许,家长长期特殊照顾而密不透风的爱,就是阻碍他成长的根源。凡事均需“适度”,过犹不及。

3.山穷水尽

整学期,苏的名字不绝于耳。“张老师,苏怎么从来不上实验课?”“张老师,体育课,苏不知道躲哪儿去了。”“老师,苏自习课又跑厕所长驻了。”“老师,升旗仪式、广播操,苏旷操,班级又丢分了!”“张老师,苏从来都没做过我的作业。”“张老师,苏上课在走廊游走!”“张老师,苏母上课就在外面张望”“张老师……”

我一边静观其变;一边嘱其同桌、班委,与之交谈,并对其生活、学习适度关照。同时与之父母保持联系,间接或直接传递苏如此发展会造成严重后果的讯息。有效的说服需要更多事实做依据。

4.柳暗花明

第一学期,苏消极的学习,导致期末考试全班倒数,8门课程中有5门不及格(含体育),3门勉强过关。苏进校成绩处于中等,故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并且其全家最在乎成绩,尤其关系到升留级。我感到,时机到了。成绩一公布,我立即与苏全家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谈,主题围绕如何遵守最基本的规章制度和正常的上课秩序。

补考前,我又再次重申了学校的学分管理及德育测评制度,并强调仅凭靠苏个人的努力,完全可以符合学校要求,完成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只需协助。苏认真聆听着,情绪稳定,若有所思。补考顺利通过了。

第二学期起,苏尽最大努力全心投入学习,旷课、缺席大为减少,实验也尽力动手操作。期末,除数学外,6门文化课程都达到了八九十分,总成绩从59位跃至31位。他的努力和巨变,有目共睹。

苏的偶发状况,我不断观察,并及时向父母反馈其进步;在班级,也多次公开表扬苏的勤奋刻苦,积极上进。当同学向其投去羡慕和惊喜时,他默默感受着这份久违的肯定。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当事人活在当下。过去已经过去,结果无法改变,未来还未到来,结局无法预知,唯一可以把握而又能影响未来的即是现在。对于他过去的成长经历,特殊的家庭环境,我无法倒退重来,对于他离校后踏入社会,更是鞭长莫及。我唯一能做的,只是在校期间,不断激发其自己的改变欲望,用自身能量适应环境。

5.周而复始

第三、四学期,苏坚持着他努力刻苦,用心训练操作技能,虽结果仍不乐观,但坚持着;认真做广播操,两年了,上下肢动作还无法协调;文化课期末综合成绩跃至班级第十名,任课老师一致赞许其精神态度,同学们对他饱含理解、感动、钦佩之情。

但进入实习期未到一周,苏实习单位的人事主任,焦急无奈的致电询问:“苏到底是什么情况?报到,他躲在妈身后,沉默;妈妈唠叨不停!让扫地,不会!让泡水,打破水瓶!……”或许,踏进社会对苏一家来说才是真正的挑战,对于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也是一种警示。

反思:

不少家长在感慨孩子这不行那不好时,是否该扪心自问,是孩子不行呢,还是我们根本不愿把孩子该负起的责任交还,根本不愿看到孩子真正长大,不再需要我们,分离焦虑源自父母而非孩子?

许多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有过痛心疾首的经历,也许我们忽略了关键,有效果比只强调道理更重要;也许过度关注,适得其反。

孩子就像被放飞的风筝,父母手拽风筝线。当放开手中线,孩子就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而爱就是连接两端的线。

相信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只是方法各异。为了孩子最终的成长,谨记,最好的疼爱是放手。

[1]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年

[2]武志红,《为何越爱越孤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

猜你喜欢

军训张老师学期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军训这件事
“妈,我军训完回来了!”哈哈哈哈哈军训的人也太惨了吧
张老师喝茶
军训
春日里的军训体验课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