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结构”的探究性材料
2015-01-28金志毫
金志毫
从科学课的角度来说“有结构材料”就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要与学生接下来要探究活动的思路或方法要起到能积极激发和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的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展开活动的同时也更易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实验中获得的知识。由此可见,向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很有学问的,我认为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材料应具有层次性和直观性
在课前准备时教师一定要对材料进行选取和组合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交给学生时的次序都致关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也就形成了结构。而材料的结构就始终牵制着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伴随着对这些材料的操作不断推进。学生的认识,特别是低年级,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教育效果看,运用直观手段,使学生感到形象、鲜明、生动有趣,容易巩固所学知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材料直观性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教学《固体的热传导》一课时,我先从不锈钢杯子的各个部位传热不同来引发热传导这一概念,在探究这一过程中,我选择了铜棒、铁片、凡士林、火柴、水等材料来进行探究。用铜棒(条状形)来探究不锈钢杯子杯柄的传热情况,用铁片(块状形)来探究不锈钢杯子杯壁的传热情况,这样就更能形象直观的认识热在不锈钢杯子中传热的情况,也不会发生盲目研究的现象。在以上的课例中的不锈钢杯子,这是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学生可能也有过亲历的经验,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课堂上用它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我想这更能贴近与学生生活,也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既直观又易懂,与教材上提供的让学生在铁棒上和铁片上去研究,我想用不锈钢杯子研究更易于学生理解也更能抓住学生的“心”。
二、探究材料应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
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如搞小制作、小发明,或栽培、饲养等,对帮助他们理解自然现象,掌握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是很有用的。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我们也是在秉承这一理念在一个个活动中让学生边做边学,使知识与技巧、经验产生互动,以提高学生对自然奥秘的探究能力。
如教学《养蚕》这一单元时,由于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像我们这种地区已经很少有家庭是养蚕的了,学生更是对此一无所知,那么如何有效开展活动,让学生更好学习呢,为此我们老师也动了一翻脑筋,关于蚕种教师不要单一的提供,现在可以通过淘宝网买,而且现在蚕种有五颜六色的,更能激起学生研究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寻找,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不同的材料,我们的教学是开放的,材料也是开放的,教师不要为了省事给学生提供单一的材料,只要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我们都要尝试。关键是桑叶如何解决,我们科学组的老师商量了一下,两条路:第一,学校植物园种植(让学生一起参与种植);第二,调查班级中农村孩子家中种桑情况,让学生分组邻近的几家组成小组种植、观察、采摘等。经过一翻努力后学生分小组在班中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我是小小养蚕家”、“养蚕心得体会”、“养蚕小故事”等,学生在这样既是开放式的又带有实践性的活动中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获取相关知识,又从中亲历和体验探究的过程。我们要把实践操作的机会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勤动手、动脑,敢于发明、创造,勇于在实践中探究自然奥秘。
三、探究材料要有调控性和引导性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如我在上《水蒸气变成水》一课中雨的形成过程时,先让学生自己了解雨是从哪里来的,雨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的,然后进行模拟雨的形成实验,每位学生都很感兴趣,我没有做实验,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操作,对方案不可行的,当场被推翻,全班大多数同学认为方案可行的,就可以进行操作,看实际行不行。实验材料有酒精灯、烧杯、热水、火柴,没有教材中所说的冰块,其实是我特意设下的,我想让学生弄明白,冰在这个实验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如果我先准备好的话,学生就不会去想,冰的用途了,对于雨的形成理解还是不够的。学生开始做实验的时候,发现没有冰,怎么办,又去探究,冰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最后,找来了冰的替代品—较冷的石头,结果在有热水的上空,真的有水珠从石头上滴下来,全班一阵欢腾,学生成功了,我高兴地发现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真正理解了冰在这个实验中起的作用,这样的在材料上设“障碍”有一定的调控性和引导性,又有结构性,也有利于将课堂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在科学课堂上面教师只有利用好“有结构的材料”才能真正调控课堂,这是教师掌控整个课堂及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有利保证,同时这也是一门艺术。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探究材料以及提供方式的不同有利于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少走弯路,教师利用材料调控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比较容易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因此有结构的材料不仅是学生探究型学习的基础和保证,更是教师调控科学课堂的关键。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