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GO招募我国大学生的现状探析

2015-01-28白松源

科学中国人 2015年17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贾 方,白松源,李 娜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NGO招募我国大学生的现状探析

贾 方,白松源,李 娜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NGO组织在我国社会公共事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NGO组织的许多公益活动都是高校志愿活动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志愿者已经成为NGO招募义工的主要对象。NGO对于大学的影响,好坏参半,其中不利影响,有观念偏激的问题、功利化的问题、理想与信念混乱的问题、叫板社会政治生活的问题等。究其原因,有当代大学生过于个性化、当代全球化的一种价值追寻途径的滥用、NGO组织通过新老生相互渗透的影响、招募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培训等因素。尽管我国对于NGO招募大学生有许多管理措施和规定,但是总体上还是管理比较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共青团组织的管理职责和作用发挥还很不足。

NGO;大学生;志愿者;共青团

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项目:NGO对我国大学生志愿者的影响研究(项目号:14JD710056)、北京联合大学社会科学类新起点项目:NGO对我国大学生志愿者的影响研究(项目号:SK10201404)、2015年北京联合大学启明星项目等项目资助。

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即“非政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凡不是根据政府间协议建立的国际组织都可被看作非政府组织(即NGO)”。它是一个不属于政府、不由国家建立的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NGO组织得到迅速发展,据官方数据统计,我国NGO注册、登记的民间组织有30万之多。大学生志愿者是其中坚力量。截至2007年12月,全国累计已有超过2.68亿人次的青年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应急救援、大型活动、海外服务等领域,为社会提供了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2511万多人,大学生志愿者团体正在飞速壮大。与国外相比,我国NGO招募的志愿者对象主要是大学生,80%的中国NGO都不超过10名工作人员,许多NGO仅有一两个全职的工作人员。多数NGO在与高校志愿者团队合作过程中,促进了大学生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有助提升大学生个人文化道德修养,培养“仁、义、礼、智、信”等优良品德;有助于丰富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促进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有机结合,为大学生提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平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能力和心理素质,通过锻炼、磨练大学生的意志,了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事应变能力,增强大学生身心素质;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通过培养奉献精神和提供无偿服务,触发大学生的心灵和拓展他们对人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为社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劳动的同时,引导他们展示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等等。NGO也发挥了独特的扶持功能、疏导功能、教化功能和凝聚功能,作为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并沟通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提供社会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然而因为我国NGO组织处在发展初期阶段,招募、管理、培训体制尚不健全,开展活动的目的性不强,有时常常会为了生存偏重“营利”,或为了获得更多经费支持,为一些非法组织宣传宗教、鼓吹西方自由或过激言论等,而改变公益活动的奉献精神、利他行为的宗旨。

一、招募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1.观念偏激的问题。现如今,国内的NGO组织为了避免社会志愿服务老龄化问题,大量引入精力充沛的青年大学生,但这些学生年轻气盛,思想上尚未成熟,容易受人蒙蔽,如香港占中事件中西方NGO通过我国NGO向大学生进行民主输出的现象,荼毒大学生的思想,向他们鼓吹人权自由,进行西方腐朽思想价值观、西方意识形态的输灌,造成不良影响。这一问题首先是由于培训教育不足、成员素质不高引起的。我国NGO组织大多缺乏对员工的系统培训和教育,不关注成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教育培训体系,组织成员不能定期接受教育培训,做到培训工作常态化。其次就是培训内容的陈旧,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使得培训达不到预期目的,从而更好地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2.功利化的问题。在NGO组织本着以非盈利或少盈利的前提下发展的同时,却有很多奸商不单纯的以志愿为目的加入组织,而是千方百计的赚取众人辛苦捐助的资金来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欲。助长这种不良风气的,主要是监管力度不够,使得捐募资金不透明,让社会无法了解资金使用情况,不良之风恣意横行,不可避免地反复出现类似郭美美事件,公众对NGO出现信任危机,自身也功利化问题凸显,发展缺乏后劲。资金是现代企业的生命力,对于NGO也是如此,对于资金的不善管理也使得许多NGO组织不能可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由于缺乏资金,使得NGO只能通过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道义、良知、同情和责任感,才能维持志愿者团队的稳定。虽然他们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无偿的服务和帮助,不含任何商业和功利的色彩,是一种自愿的非盈利组织,大学生在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初衷是单纯的。但是实际中,一些必要的路途花销、午餐补助、参与活动的保险也是必要的经费支出,每次都让他们自己垫付这些费用。久而久之,就会让这些还没有正式收入的学生倍感压力,逐渐失去对于志愿服务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在实际中一些以非营利组织为名,招募大学生来实现商业目的的行为,也让大学生志愿者有上当的感觉,志愿服务被商家悄悄的蒙上商业化营销的外衣,令人反感。

3.理想与信念混乱的问题。因组织内以大学生为主,很多人对公益的本质理解不清楚,不能充分了解志愿者存在的意义,做志愿者的价值认同不够、不充分,志愿只是一种冲动,一种时尚,产生一种狭隘的自私心理,缺乏一种理想和理想的引导。没有理性的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是无法主动权志愿服务的主动权的,在形形色色的NGO组织的活动中,无法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自觉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众传媒的宣传引领作用不到位也是一个因素。现在的许多媒体并没有充分重视自己的这一作用,无法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在报纸、广播、报刊、电视等传播媒介中发挥宣传优势,并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及时宣传、报道NGO组织的优越性,使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志愿者,自愿参与,带动全社会更多有志之士参与NGO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此外,先进事迹挖掘不足,缺乏NGO组织的先进事例,许多先进事例不够典型、打动人心、具有示范性,NGO自身无法发挥应有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带动力,引领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造福社会。在凸显NGO组织的作用的同时突出大学生志愿者的先进事迹,激励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争当先进。

4.叫板社会政治生活的问题。随着NGO在民众中作用的彰显,日益得到社会、国家的认可,参与社会生活的意愿出现过强倾向。自然之友、自然大学、绿色流域、公众环境等NGO组织参与了多个环境侵权,环保维权的活动。2013年7月,自然之友、自然大学、绿色流域、公众环境及云南环保组织还试图参加了对环保部《关于中国石油云南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申请的行政复议,虽然最终因为主体资格被拒绝了行政复议,但是在社会上掀起了热议风潮,激起社会高度关注,并最终促进了NGO在环境保护中公诉主体的合法化。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进行三审时,该条款修改为:“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依法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5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全国性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目前,NGO组织呈现迅速增加,逐渐成熟的趋势。截止2013年仅具有影响力的环保组织就增加至25家。除了看到它们对于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积极作用外,也应该看到它们所起到的消极影响,对于大学生过激思想的培养和诱导以及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促进作用。

二、成因探析

1.当代大学生过于个性化的原因。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高度繁荣的信息时代,对于各种信息和社会影响的辨别能力下降,且他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容易受到同龄人行为、语言、情感的影响。尽管他们会听从父母的意见,但是被同龄人完全接受的渴望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随着社会舆论对于志愿服务的推广,各校党团组织对于志愿者的培育和推广,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热议和参与的主流活动,尤其是新生,无论是已经接触或从大学才触到志愿者的大学生都会不自觉地随着志愿者在学生群体的扩大,增大意愿。加之新生之间的神秘感,使得他们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同龄人交往,相互影响,且课业负担小,个人时间充足,一起参与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的可能性增大,而表现出更多的参与热情。

2.当代全球化的一种价值追寻途径的滥用。公益是一种价值的传递,爱心、奉献精神才能克服志愿服务中的各种困难,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艰苦,放弃助人为乐。不少NGO也正是利用了大学生这种价值追求,滥用其志愿目的。让大学生迷信地认为,只要是志愿活动,就是有意义的,在无知中,参与了一些与活动宗旨逐渐背离的活动。2013年成都市反对PX项目事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一些大学生在少数绿色环保NGO组织的言论教唆下,上街参加游行示威。

3.NGO组织通过新老生相互渗透的影响。在我国NGO招募高校志愿者以社团的形式展开,社团核心人物与NGO组织有一定联系。根据调查,曾经在高校志愿协会中比较活跃的学生,他们日后参与NGO组织的社会活动的概率高,容易成为NGO组织社会事务的公众人物。以中国政法大学1995年的大学生为例,他们有1/ 4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协会,相对其他大学学生活跃,多数学生在成为业界名人后仍然有参与NGO的意愿和行动。这与他们最开始就参与NGO组织的活动,受到NGO组织的培养,获得NGO组织所附带的社会资源和能力培养,使得他们与NGO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今后的生活中逐渐配合NGO,调配社会隐形资源,之后通过整合这些资源而促进NGO在社会上地位的提高,进而提升NGO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加大其影响。

4.招募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培训。虽然我国高校志愿者团队队伍阵势强大,但是却被美国著名公益基金会——Taproot基金会认定为“过于年轻”,招募志愿者随意性大,志愿者团队缺乏梯队建设,志愿者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是原因所在。我国高校志愿者团队的兴盛,社会影响的扩大,常常是因为某一届、某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志愿者而兴起。当学生毕业后,就逐渐衰落。招募志愿者缺乏整体规划、过程管理,缺乏优化资源,整合、调配志愿服务资源的思考。通过计划、连贯的一系列明文,指导、规定志愿者应该符合的标准和应该遵守的规定、招募志愿者的机构应该提供的技能、安全的培训,使得志愿者团队具有全局意识,管理有效。现实中高校志愿团队的招募常常是主观性强,依据“面试官”的经历、体会、个人感觉来招募。这种没有招募计划、招募方案,放羊式的志愿者招募使得有些志愿者社团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志愿者的兴趣、技能与组织工作、职位等匹配度不高,不能很好的完成志愿者任务,导致大学生参与高校为主的志愿服务热情大大衰减,更愿意参加没有高校参与的,由NGO自行组织的志愿活动,使得高校共青团客观上丧失监管志愿服务的能力。

三、提升策略

1.加强共青团的指导、思想教育、提高志愿服务意识。高校共青团是我国高校志愿者的主帅,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克服各级共青团支部各自为战、资源分散的痼疾,制定统一的指导思想,统一的长远发展目标。高校共青团应以动员广大师生广泛参与为目标,以建设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为重点,以创新大学生志愿者工作体制机制为着力点,积极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广泛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具有特色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并以依“宪”治团。不仅把志愿者管理规定写入团章,完善各种管理规定,而且还在全校范围内提高对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以团委带头,其他相关部门相协调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领导小组,采取有效措施,从搭建志愿者服务基地、设计志愿者活动方案、聘请专业指导老师对经费预算和场地落实等,对每一个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关心,为全体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者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

2.健全考核体系和激励志愿者的机制,引领大学生志愿者。在完善NGO考核机制的同时,还应该完善大学生志愿者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是杜绝NGO滥用大学生志愿者,科学化管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保障。在每次志愿服务后,对服务次数和服务效果及时记录,纳入志愿者档案,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范围内公示。健全志愿者激励机制,作为以“90”后为主的志愿者,枯燥的说教,填鸭式的要求较难感动他们,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个体或团体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在校内外广泛宣传,树立志愿者典型,让广大学生都向先进、向优秀学习,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其他人积极参与,让一个志愿者灵魂撼动另一个志愿者灵魂,让他们朋辈之间相互感染,使校园内充满“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风气,从而在思想上更好地引领其他大学生志愿者。同时,建立完善的逐级奖励机制,颁发证书,授予荣誉称号,嘉奖志愿者勋章,评选“十佳志愿者”等等,无论是精神上或是物质上的鼓励,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鞭策的动力,也是一种隐性的引导和监管的策略。在树立起志愿者榜样的同时,引导其他大学生参与健康、向上、和谐的志愿服务,如此一来,减少一些NGO组织的不良影响,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志愿服务之真善美。

3.明确高校志愿的服务目标。社会应该联手加大对于高校志愿者的宣传、重视,在获得社会参与、支持、宣传的语境下让志愿活动紧紧围绕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起一支上规模、多门类、高效率的青年志愿者队伍,不断满足经常性志愿服务、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和应急性志愿服务的需求。努力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经常化储备、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育、社会化运作,推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工作体制不断完善、志愿者组织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志愿服务项目不断丰富、志愿服务成果广泛共享。

总之,NGO是我国社会今后的一个社会发展需求,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高校与NGO合作也是大势所趋。这一过程中,高校要充分重视这种合作,通过有选择的合作、加大合作的密度、实施监管职能,促使我国大学生志愿者的健康发展,并通过与NGO合作、借鉴,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激情,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马克·缪其克·约翰·威尔逊:志愿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第1页。

[2]卫敏丽:全国社区志愿者组织28.9万个注册社区志愿者3100万,《公益时报》,2012年5月14日。

[3]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建立志愿者服务循环体系,贵州志愿服务网,《新民晚报》,2009-3-12。

[4]陈瑛: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机制的几点思考,《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259-265页。

李娜(1976-),女,贵州贵阳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思想政治专业教师。

贾方(1969-),北京人,北理工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硕士毕业,高级政工师;

白松源,吉林黑龙江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