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苏州岁时记的创作原因
2015-01-28卜茹雯上海健康医学院原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部200000
卜茹雯(上海健康医学院<原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部 200000 )
“岁”在《说文解字》中的原意为木星,木星每年行经一次,所以中国古代就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时”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为“四时也”,也就是四季。岁时就是一年中特殊的时节,古代人民根据一年的时令变化,调整自己的生产方式与生活节奏,融入自己的宗教信仰习惯,从而提炼出一系列的特殊的日子来进行祭祀、集会、庆祝等活动。岁时记是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由此能看出当时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思想特征。
岁时记自古有之,袁景澜在《吴门岁华纪丽自序》中写道“至宗懔《荆楚岁时记》、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著,始专述一方之岁时,传为典要。”1其中提到的《荆楚岁时记》是我国最早的岁时记,成书于南朝。它详实地记录了荆楚地区一年内从元日到除日的节日、农业、游艺等民俗民风,开创了岁时记文学的典范。到了18-19世纪,西方传教士的东来,带来了科技的创新与思维的革新,但随着列强的野蛮入侵,清王朝的飘摇欲坠,中国面临着传统社会的巨大变革,与此同时,带有浓厚民俗风的岁时记却迎来了创作上高峰期。这一期间,北方有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盛》、富查敦崇《燕京岁时记》,南方有顾禄的《清嘉录》、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这四本岁时记以成书时间来看,《帝京岁时纪盛》最早,写成于乾隆十年(1746年)。根据日本学者稻畑耕一郎的文章《<清嘉录>著述年代考》一文,《清嘉录》初稿约完成于道光二年(1822年)。根据袁景澜的自序,《吴郡岁华纪丽》写成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富查敦崇《燕京岁时记》则最晚,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写成。四本岁时记在内容详略上相差较大,北方的两本内容简略,南方的两本内容更为丰富,并且在体例上,《清》与《吴》除了将一年中的习俗按时节前后排列外,每条后面都有附有按语和引述。
短短150余年间先后出了四本著名的岁时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就苏州的两本岁时记我们来一作探究。
一、浓浓的乡情
从客观上说,苏州是一个人文荟萃之地,有着丰富历史内涵。苏州有园林、苏绣、昆曲、评书、陶瓷、桃花坞木版年画、苏菜、编织、蓝印花布、木雕、砖雕等。到过苏州的众多的文人骚客,都有记载风俗的传统习惯。史志笔记有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宋代龚明之的《中吴纪闻》、从唐代苏州的三个诗太守——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到宋代的范成大、明代的袁宏道、冯梦戈、清代的吴梅村等。他们的不朽名著中都记述着苏州的风土人情。褚逢椿在为《桐桥倚棹录》作序时这样描写苏州虎丘“山近西郭,距阊门不数里,为商贾交集之地,列肆鳞比,青翰往来,殆无虚日”。2写出了一个热闹非凡,名流云集的苏州。身在吴地的顾禄与袁景澜,对自己的家乡自然有着浓厚的乡土情怀,他们更希望通过文字将自己的这种自豪感表达出来,更希望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为更多人所了解。《清嘉录序》中顾禄自豪地称“天下皆以吾吴为文章渊薮。”3出于这种家乡情结,他取用了陆机诗歌《吴趋行》中赞美吴地的诗句“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来为自己的岁时记命名。袁景澜在自序中称赞吴地:“吾吴自泰伯、虞仲变其旧习,文物声名,著闻宇内,俗敦礼让,川泽饶沃,五方杂处,百货阗萃。”4
当然,对于家乡的热爱并不是一味地包庇赞美,在面对清末社会动荡,富贾官吏奢靡浪费之情景,他们也有着清醒的认识。顾禄有选择地选录蕴含着改奢从简的道理的诗词来警醒世人。在《清嘉录》例言中他说:“文尾则采录九邑人之诗词,皆隐寓陈善闭邪之意,以冀世道人心有所裨益。”5袁景澜也倡导要“斥其华而返之朴”,不要“忘圣人忠信笃实之教”。两位作者的良苦用心如今可谓已经实现,两书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为今人了解、熟悉、继承、传扬江南风俗做出重大贡献。《清嘉录》是因为有了日本翻刻本才得以传世。
二、繁华的城市的生活
城市是人类文化和历史的缩影,是人类以自身实践活动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改造世界的集中反映。城市是人们聚集之所,在城市里,人与人之间距离更近,更容易聚集在一起活动,也更容易形成统一风俗习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晋室南渡和宋王朝南迁以来,历经多朝积累,全国经济中心南移,江南不仅经济繁荣,而且文化发达。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带来社会中思想观念的变革,市民生活方式的多样,特别是城市文化的不断进步。明清时期的苏州,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在商业贸易、文化艺术、城市精神等方面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与《荆楚岁时记》等早先的岁时记不同,顾禄与袁景澜在他们的作品中对于城市生活的描写可谓俯拾即是。如在《吴郡岁华纪丽》中描写了许多商业贸易活动,二月初旬,卖甜酒酿;三月的虎阜花市;四月卖新丝、卖时新、海鲜市;六月贩瓜、卖凉冰、珠兰花市;腊月,年底市等等。凡此种种折射出各时节清代苏州街巷人来人往,人头攒动的买卖场景,充满了浓郁的城市生活气息。在《清嘉录》中记载了形形色色的集会活动,如二月的玄墓看梅花﹑三月的山塘看会﹑五月的划龙船﹑六月的消夏湾看荷花﹑十月的平顶山看枫叶等。描画出了清末苏州市民们各季节的休闲活动,展现了当时苏州的旖旎风光,反映出苏州城居民多彩的生活。正是苏州这座既有历史古韵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为这两本岁时记的长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它滋养了顾禄和袁景澜的品性,浸润了他们的文学涵养。
三、对生活的体悟
《清嘉录》作者顾禄,字总之,一字铁卿,苏州吴县人。关于他的生卒年,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据日本学者稻畑耕一郎对顾禄及他人著作全面的考证,顾禄出身望族,家世业儒。《清嘉录》是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顾禄二十五岁时母亲过世后守孝时开始执笔的,总共前后花了大约四年光景,对于一个如此年轻之人能在书中一一罗列吴地民间节令习俗、社会谚语、迷信传闻实属不易,如果没有细腻的生活体验是无法写出如此作品的。顾禄还不仅如此,在每条风俗后面还附有案语,述其源流发展,引他人诗词以论证,或进行考证,让读者更好的了解风俗的流变。如“八月半”条中就对以中秋日是否下雨来预测明年元宵阴晴的风俗做了考证,先引述了民间谚语、清朝诗人蔡云的诗句,常熟县志,继而追溯到明朝周用的诗句。
《吴郡岁华纪丽》作者袁景澜,生于嘉庆八年(1803),卒于光绪二十年(1894),又名学澜,字文绮,号春巢居士,苏州吴县人。《吴郡岁华纪丽》写于其四十六岁时。在书中,他对于苏州风俗可谓如痴如醉,对三月里簪荠菜花这种乡间野趣也要先对荠菜的种类进行概述,然后引述《诗经》《尔雅》、苏轼的《物类相感志》、吴曼云的《诗序》《西湖志》等。他不光对植物痴迷如此,对各类昆虫、动物等也是有着惟妙惟肖的描述与不厌其烦的引述,如写到九月养叫蝈“有虫名蝈蝈,夏虫也,俗名叫哥哥。便腹青色,以股跃,以短翼鸣。”6按语中引用郭麐的词《咏叫蝈》“笑虫虫自解呼名,物微不用添《尔雅》。”7二月的黄鹂、白蚬、河豚,三月的青蛙、鳜鱼,五月的黄鱼,六月的蝉,七月的蟋蟀,九月的鹌鹑、蝈蝈,十月的螃蟹、乌鸦等在他的笔下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意趣。他还常常将自己的诗作附于按语后面,既显示自己的文采,又表达出闲适自得田园牧歌生活的乐趣。
陈从周在《说园》中总结道:“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8两位作者正是有着对苏州日常生活的热爱与细致入微的体悟才能写出如此精致、瑰丽的书卷。
注释:
1.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
2.顾禄.《清嘉录 桐桥倚棹录 》.中华书局,2008;241.
3.顾禄.《清嘉录 桐桥倚棹录 》.中华书局,2008:21.
4.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
5.顾禄.《清嘉录 桐桥倚棹录 》.中华书局,2008:33.
6.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88.
7.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88.
8.陈从周.《说园》.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5.
[1]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2.
[2]顾禄.《清嘉录桐桥倚棹录》.中华书局,2008.6.
[3]陈从周.《说园》.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4]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李萍.《城市审美文化的内涵及其独特视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3).
[6]稻畑耕一郎.《<清嘉录>著述年代考》.《新世纪图书馆》,2006(01).